《格致余论》曰:“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交通心肾一说,源于《易经》——“天地交,泰”,泰为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天本在上,地本在下,现天降下、地上承,形成天地交汇,心肾之间同天理也。
《伤寒论》少阴病的立方论治开心肾同治之先河,“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中黄芩、黄连直折心火,阿胶入通于肾,合鸡子黄通于心,滋润离宫之火,是交通心肾的良方,至今仍广泛使用。
明代对于心肾相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其机制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如《周慎斋遗书》云:“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真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
胆、三焦、肝肺、脾胃不仅是心肾相交的场所,而且相互配合并调控着水升火降的正常运行。

心肾不交在三焦的表现主要为手足心热和不寐。
三焦是中间有孔穴的具有“温化腐熟”水液和食物的“不实之肉”。 清·张璐《张氏医通》将火从五脏六腑的角度分类,提出:“思虑火起于心,房劳火起于肾……头眩体倦,手足心热,此三焦之火也。 ”
说明三焦是心肾气机运行的通道,其孔穴交通心肾水火;心肾不交可以阻滞三焦气机,引动三焦之火,从而导致手足心热。
心包代心脏行使一部分生理功能,手心的心包经的劳宫穴和足心的肾经的涌泉穴是身体阴阳交接的纽带 ,常用于治疗失眠。 同理,三焦气机不通郁而化火,也会影响心肾水火既济,导致手足心热。
《伤寒论》提到“若小便色白,少阴病形悉具”,可见心火不足,不温肾水,将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清长;心肾关系失常则三焦卫气运行失司,卫阳不入阴则“但欲寐”;膀胱三焦功能异常则腠理毫毛不固,引发太少两感。
三焦是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心肾水火相交的道路在三焦,三焦通畅则宣上导下,水火既济,治疗应用调畅少阳三焦枢机之剂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秫米汤等。
《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睡眠得成必须以卫阳入阴为前提,而卫阳入阴也必须以三焦通畅为条件,三焦亦为心肾之枢机。

《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相火为肾阳,少阳胆内寄相火,是三阳之枢,也是沟通心肾之枢,从而也是一身之枢。
《辩证录·阴痿门》提到:“人有年少之时因事体未遂,抑郁忧闷,遂至阳痿不振……谁知是心火之闭塞乎……宜宣通其心中之抑郁,使志意舒泄,阳气开而阴痿立起也……用启阳娱心丹甚佳。”
少阳气机失调,胆枢不利,调和心肾水火失司。 心火不降,君火闭塞不能明;肾水不升,相火不能居其位,发为阳痿不振。心火闭于上,肾水伏于下,互不沟通则致胆怯多疑与夜寐多梦、阳痿、心悸惊惕并见,宜调和胆枢以开心火之闭塞,使心火降,肾水升,方用启阳娱心丹。
《医学衷中参西录》曾提到:“有因用心过度,心中生热,牵动少阳相火(即胆肝中所寄之相火),上越且外越者。 ”“阳气者,烦劳则张”,劳累过度用阳,使阳气成一时壮火;耗伤心力,超过人体承受范围则气衰。
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实际上元气不足也将导致相火无以固摄,故曰:“壮火散气”;相火不固摄而外溢产生的火又称阴火,所以心中生热。故李杲曰:“元气与阴火不两立,一正则一负。 ”可见劳累在耗伤心神肾精的同时,也可以导致少阳相火外越。
《辩证录·不寐门》又云:“外邪乘胆气之虚,既入于胆之中……胆欲通于心,而邪不许;胆欲交于肾,而邪又不许……心肾因胆气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宫,而不敢交接。 ”
胆为“清净之府”,主少阳之气,为心肾转枢水火的通道,胆为“中正之官”,不偏不倚地权衡着心火和肾水阴阳关系的偏胜偏衰,调控着心肾水火的动态平衡;故胆枢不利则心肾失于交接。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虽然与肾无直接关系,但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肺,足少阴之脉入肺中,肺气呼吸升降清浊交换时,心肾之气得以交流。
临床上肺胀等肺部疾病常表现为呼吸表浅,喘息气促难以续接的肾不纳气证,以及心悸心慌,汗出肢冷,甚则昏迷的心系病变。 病机在于肺宣降失司,心火肾水在肺中续接运行不畅,肺中水火不两立,积气太过则气滞生痰生瘀,导致胸部膨满,胸闷如塞。
《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气之本。 ”肺之呼吸对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有重要作用,肺气宣发则肾水得升,肺气肃降则心火得降,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则心肾水火既济。
《素问·剌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肝肺循环又称龙虎回环,肝升肾水,肺降心火,以达心肾交泰。
肝木乃阴中之阳,是阴转阳的一个生理过程,然肺金乃阳中之阴,是阳转阴的一个生理过程,肝升肺降,肝气不升,则肾水无以相交于心火,肺气不降则心火则无以相交于肾水。
《四圣心源》曰:“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 ”点明了中焦脾胃和心肾水火的联系。脾胃同居中焦,又为升降之枢纽,为心肾相交、水火交济必经之所,有斡旋上下的作用。 故《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脾胃不和,胃不助心火降,脾不助肾水升,升降失司,心肾不交,故夜寐不安。
总之,心肾相交需要其他脏腑的协调配合,如肺主宣发肃降,肝主条达升散,脾主运化主升,胃主降下,胆和大肠主降,小肠以升为主,三焦和膀胱以降为主。其中心肾气机的升降尤与脾胃的枢纽作用密切相关。
正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说,脾主运化“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