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决》)一书尘封于敦煌千佛洞已千年有余,举世罕知,直到20世纪初才重见天日,然而一直藏于张姓医生家,研习的人极少。此书源自于《汤液经法》,属正宗经方派系,有极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传统的中医学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发展了几千年,对华夏众生的去病防病,养生延年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理论基础,远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近到《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等,均是中医同道们耳熟能详,且时常研习的经典之作。
然而,历史的长河中却尚有大量的中医古籍早已散佚,不可复见,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一些古籍只见书名不见实物,令人扼腕叹息。
一直以来,人们只是从《汉书·艺文志》里,知道有《汤液经法》这样一部书,如果不是皇甫谧提起来,也许以为它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幸运的是,与《汤液经法》一脉相承的《辅行决》幸得藏世,方才有机会让我们一窥古中医风貌。

20世纪初的中国可谓是多灾多难,不堪回首,但却正是这一历史机缘使得尘封千年的《辅行决》重见天日。
1908年法国汉学者伯希和率探险队入侵敦煌,对藏经洞大肆劫掠,经卷精华被席卷而去,藏经洞附近的一名叫王圆篆的道士自称在替其队伍装车时获得了此书,后将此书卖与了一位叫张偓南的兽医,并言此书经其亲试,极效…。
张偓南将此书一直传至其孙辈张大昌,张大昌先生是著名中医学家,在为其众多弟子授课时,《辅行诀》是常讲之书,故此书与其弟子处多有抄本。文革期间,张大昌先生主动将此书献与当时的中国中医研究院。
遗憾的是,《辅行诀》原卷子(绢书)在文革时不幸被毁,目前见到的各种版本均为抄本或张大昌默诵本。
几经波折,此手抄本方才引起重视,经众多文献专家,包括王雪苔、马继兴等的认真考证,认为此书绝非伪书,确为梁代陶弘景亲撰,保留了已佚重要古籍《汤液经法》的许多内容。
陶弘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山中宰相”和道家发展的中坚人物,凭其历史地位本身就可以认为其亲撰的《辅行诀》具有很高的研读价值。
此后,中医学家不断有学术论文、论著发表,探索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学术成就,推测它与《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关系。

《辅行诀》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辅行诀》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伤寒杂病论》的重要作用。
元·吴澄《活人书辨·序》中说:“汉末张仲景著《伤寒论》,而《伤寒论》即古《汤液经》,盖上世遗书,张仲景特编纂云尔”。
在中国古医学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一条以《内经》、《难经》为代表,这条路线的特点是以论医理为主,绝少论及方药,称为“医经派”,而另一条则可以伊尹所著《汤液经法》为代表,以《伤寒杂病论》为主要传承的“医方派”。
而在《辅行诀》一书中,陶氏更是直接言到“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方法》三卷,为方系三百六十五首……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一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并又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自此说明《汤液经法》是《辅行诀》的直接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伤寒论》是传承《汤液经法》的著作,《汤液经法》虽佚,而此书尚在,乃不幸之大幸耳。
既然《伤寒论》与《辅行诀》同源于《汤液经法》,那么二者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伤寒杂病论》自成书后至今,可谓是命途多舛。几千年来几经散佚,重订,恐是早失其原貌,书中许多地方令学者不免怀疑,“宋本”与“桂林本”之争亦源于此因。《辅行诀》的出现,或许很多疑问可是冰释。
有些方剂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方剂组成相同。例如《辅行诀》中的小补心汤即《金匮要略》中的栝萎薤白白酒半夏汤,而且主治相仿;小泻心汤即泻心汤;小泻肝汤即四逆汤;小补肝汤即理中汤,建中补肝汤即小建中汤,甚至连方后的用法都和《伤寒论》中一样。
古代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方剂的命名上,《伤寒论》有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真武汤),却没有出现“朱雀汤”,而在《辅行诀》 中有“朱鸟汤”。 据考证小朱鸟汤就是黄连阿胶汤。 而桂枝汤也保留了其原名“小阳旦汤”。
《辅行诀》中的这些方剂,让我们能够看到经方的原貌。而原貌对于理解这些方剂的功能,是十分有帮助的。

王冰在《内经素问序》曾言:“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经方,是用六经和杂病来统方,而《辅行诀》中的方剂,是用五脏的有余、不足和外感热病的格局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成为我们认识经方的组方规律的一个重要依据。
如《辅行诀》中关于大小二旦四神汤的论述说: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这样的总结,一目了然,经方的命名和功能主治之间的体系就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来。 对于方剂的使用,更有指导意义。
《辅行诀》中的经方体系,义理环周,给经方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比如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在临床应用上,都能治疗“发作有时”的一些疾病,而后世也有医家认为其都可以看作“和剂”。
对于临床应用来说,《辅行诀》 中将方剂与五脏、五行理论联系的更为密切。《辅行诀》中的方剂是按照五行五脏格局排列的,方剂的组成与适应症都是与脏腑自身的功能和特性密切相关的。而且,方剂还兼顾到五脏之间的联系。
中医学几千年来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部分,即(唐及以前)“古中医学”和“宋以后中医学”。“古中医学”思维更古奥,更贴近于中华文化之原貌,其组方思路严谨,药味加减均极为慎重而效如桴鼓。
经方与时方的配伍理论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用时方的理论去解释经方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的原因。《辅行诀》中的方剂的配伍理论,则为理解经方的配伍提供了钥匙,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与五行与五脏的对应理论密切联系。
而后世的方剂配伍,配伍方剂主要是依据各个药物的药物功用来配伍,如方剂“越鞠丸”,之所以把这些药物配伍在一起,主要是根据这些药物的药性。
而《辅行诀》中的方剂配伍,是以药物的“性味”以及五行属性为主要配伍依据,而且每味药物以及药物与脏腑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也是明确对应的。或许这种配伍理论,是经方的疗效比较卓著的原因之一。

《辅行诀》认为凡疾病都是以“正”虚为基础而形成的,在“正”虚的基础上再分虚实,五脏各有“体”和“用”。其中以“用虚”为虚证,以“体虚”为实证。这也正是本书的辨证特点。
虚实辨证是本书的基本辨证方法,法随证立,因此,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就是其基本的治疗原则。《辅行诀》中对于五脏疾病各立三个用于虚证的补益方剂和用于实证的三个泻实方剂。
《辅行诀》中的五脏虚实辨证并不是简单的把五脏病症一分为二,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在虚实之中再分大小,从而对证治疗。这可能也是上古辨证论思想的一个开端。
学界普遍认为: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理论源自《黄帝内经》,脏腑辨证源于《伤寒杂病论》,脏腑用药源于《小儿药证直诀》;如果《辅行诀》中的五脏辨证论治思想是从《汤液经法》中来,那么,就应当认为脏腑辨证脏腑用药的思想都是源于《汤液经法》。
可以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广泛印刷,盘活了中医界相对固定的局势,为学术界带来一股奇雅的古风。它保留了已佚重要古籍《汤液经法》的许多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医学价值,值得医林同道以对待经典医籍的态度学习探究。
哇.中医好历害的奇书。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