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文章说到,唐代以前,人们的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根本的不同,起初只是采摘新鲜茶叶食用或将其作为药材,后来将茶用米汤制成茶饼,饮用时粉碎并在其中加入盐、葱、姜、橘皮等配料煮制成口感辛辣且咸的“茗粥”。
到了唐代,茶的饮用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代的茶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国民饮品。
"

诞生于秦汉时期的“粥茶法”,将茶用米汤制成茶饼,饮用时粉碎并在其中加入盐、葱、姜、橘皮等配料煮制成口感辛辣且咸的“茗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饮茶方式逐渐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南部扩散,但限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只广泛流行于上流社会。

唐朝初期也延续了“粥茶法”这一饮茶方式。不同的是,唐代作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之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因此饮茶之风在这时开始扩散,饮茶的范围逐渐扩大。
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713~756),稍稍有茶,至德(756~758),大历遂多,建中(780~783)已后盛矣。” 可见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成为风靡于普通老百姓间的饮品。
唐中期,一部重要的茶学巨著横空出世,即《茶经》。
760年,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详细地记载了中唐之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推出了唐代独树一帜的饮茶方式——煎茶法。
《茶经》推动了茶在华夏大地上的传播,极大地发掘和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陆羽认为,初唐及之前的饮茶方式掩盖了茶的本味,且丢掉了茶的精华。《茶经》中记载:“斯沟渠间弃水耳”。因此陆羽在“粥茶法”的基础上作出改进,首次提出煎茶法,真正将“吃茶”变为“饮茶”。“煎”即为“煮”,陆羽为了与粥茶法煮制的工序区分,特命此名。
唐代煎茶法主要包括生火、炙茶、碾茶、罗茶、煮水、调盐、投茶、分茶、饮茶、洁器十大工序,主要步骤如下:
1.煎茶前先烤茶,将饼茶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翻正”,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
2.将鲜活山水放在茶釜中煮,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
3.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
4.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盛出的水,使水停沸,叫做“育华救沸”,此时茶汤煎煮完毕,可盛出饮用。
煎茶过程中,茶汤表面的浮沫,称之为沫饽,也是茶汤中的精华。煎出的茶要趁热饮,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陆羽认为,第一次煎出茶后,再煎出的第一、二、三次,味道略差些,第五、六次则无需饮用了。

陆羽之后,煎茶法继续被发扬光大,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采茶录》、皎然和卢仝作茶歌,众多大家的创作和推广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茶艺也具备了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固定环节。
《茶经》中,陆羽还总结了煎茶法所用到的茶器,共有24种,分别为:风炉(鼓风用)、筥、炭挝、火夹(火钳)、鍑(同"釜",即锅)、交床(用于支撑锅)、夹(夹住茶饼)、纸袋(存放烤好的茶)、碾槽(碾碎茶饼)、罗、盒(罗为筛,盒用来存放茶)、则(量茶工具)、水方(量水工具)、漉水囊(滤水工具)、瓢、竹夹、鹾簋(取盐用)、熟盂(盛开水)、碗(盛茶)、畚(放茶碗)、札(作刷子用)、涤方(盛洗涤的水及茶具)、滓方(盛放茶渣)、巾(清洁茶具)、具列(陈列全部茶器)、都篮。


煎茶法流行于中唐以后及至五代。唐代在茶的生产和饮用方面整体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推动了饮茶习俗与制茶技艺的定型。茶著的陆续出现和品茶理念的提出也完整地创构了茶文化的基石。
晚唐时,人们在煎茶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饮茶方式,这种方式成为宋代主要的饮茶方式——点茶法。
下期文章将主要讲解宋代饮茶方式。
END
承红茶400年
关注正山堂茶文化
千里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