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精确地判断出王朝兴衰的本质。他们深情地追忆往事,认真地钻研典籍,并尽可能地超越时空限制,积极思考人类文明的永恒命题,并在情感与理智的碰撞中,为后世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当今时代虽然纷纭复杂、不断变迁,可是当人们重读那些经典诗作,依然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动,并能真切地体会到先贤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探寻。下面一起欣赏唐代的两首怀古名作,刘禹锡锦口绣心,许浑才思敏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a4d4fdf1c18d76a9eb229ced7ab88f.png)
西塞山怀古
中唐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自幼聪慧,锦口绣心,曾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刘禹锡几经贬谪,一辈子起起落落,却一直坚韧顽强,深受广大读者的崇敬。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朝兴亡的感慨,同时又借古讽今,表达出诗人对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局面的担忧。
作者首先回顾西晋大将王濬率领楼船顺流而下、直捣东吴的事件,东吴虽然试图以千寻铁锁进行阻拦,怎奈大势已去,终究无法抵御强敌。一时间金陵王气消散,孙皓降幡出城,标志着东吴灭亡、天下一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98e9ab0763719a830bb0c43235ef0c.png)
颈联则采用对比手法,“山形、寒流”乃是永恒的自然意象,与人世间的兴衰变迁形成了鲜明对照,诗人借此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沧桑的意境,从而凸显出人生无常,更感慨风流人物终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结尾以景结情,令人遐想无限。“故垒萧萧芦荻秋”,往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形成一种反差,诗人同时也是借助眼前的衰败场面,抒发内心的哀伤和无奈。
诗人似乎想昭示后人,铁锁虽坚,难挡历史洪流;降幡虽怯,象征新朝到来。诗人通过对很多细节的精准把握,将读者引入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让人叹息不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f2758d1442cb6215a95bc2388f577a.png)
姑苏怀古
晚唐 许浑
宫馆余基倚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许浑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晚唐才子,他一生宦途沉浮,阅历丰富,其作品多记述羁旅悲愁、人生感悟,更有很多作品吊古凭今,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大唐王朝每况愈下的忧虑。这首七律乃是许浑的代表作之一,值得反复品读。
诗人首先通过对姑苏台遗址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沧桑之感的空间。“宫馆余基、黍苗无限”,“荒台麋鹿、空苑岛凫”等意象,串起古今,让读者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穿梭,既渲染了凄凉氛围,又暗示了一个逝去的朝代遗址之孤寂与悲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f6f2b4569d5b1c160b049d3eab0425.png)
颈联描写诗人在姑苏台上的所见所感,吴地山峦上飘来细雨,打湿了栏杆,带来阵阵寒意;楚江之上江风劲吹,远处的帆船来来往往。“雨来、风急”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也暗示了一种虚无与寂寞。“远帆多”三字与荒台空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历史的洪流急速向前,从而进一步烘托出个人的渺小。
结尾诗人发出感慨,吴国灭亡之后,伍子胥含冤而死,时光却如江水东流,一去不返,眼前只有滔滔的白波。“可怜”二字,刻画了许浑对吴国灭亡的惋惜,以及对忠臣受难的同情。最后一句,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融入到无尽的江水和永恒的日月之中,寓意着朝代的兴亡不可阻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23d94dfa870d4a88378a0dd58076108.png)
比较刘禹锡和许浑的这两首七律,各有特色,又难分高下。这两位唐朝诗人都将文字聚焦于朝代的兴衰,并通过对古迹的凭吊,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同时也能引发人们对现实进行思考。
刘禹锡的诗歌雄浑豪迈,简洁有力,突出表达了诗人对江山一统的深刻认识,也委婉地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各种焦虑。许浑的诗篇则采用借景抒情和今昔对比,作者通过描写繁华与荒芜的强烈反差,以衰败之景抒发悲伤心绪,情感更显深沉。
两位诗人的怀古诗篇虽有较大差异,却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突出客观规律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更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思考方式,令人感觉余味不尽。读者或许会想象,二人若能相会,必会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