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春日闲游,题写一首七律,笔触精微,展现出仕与隐的矛盾心情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2-11 05:36:34

当晨光初透窗纱时,檐下已缀满了鸟雀的啼啭。窗外的薄雾悄悄濡湿了行人的衣袖,一簇野花攀过路边护栏,散发出幽淡的香味。午后的阳光充满暖意,循着小径走向野外,堤岸的垂柳正梳着烟翠。转过山坳,平缓的草坡上可以躺着观看纸鸢与流云嬉戏,伸手也可接住飘落的花魂。

归途中踏着青苔湿径,忽见浅溪漂来几瓣残花,欲掬一捧落英,却见游鱼正吞食花影,这才感觉春色原是如此珍贵,所以竟会惹得很多才子意欲归隐。下面分享的是寇准春日闲游,题写一首七律,笔触精微,展现出仕与隐的矛盾心情。

春郊闲望

北宋 · 寇准

风骚高处谢知音,公退何妨纵野吟。

弱柳不能牵别恨,片云应念识闲心。

沙平古岸春潮急,门掩残阳暮草深。

凝望江皋动幽兴,数声钟磬出西林。

古代文人墨客在面对仕途和归隐的选择时,往往颇为纠结。有些文人以兼济天下、实现抱负为志向,希望在仕途上实现人生价值。有些才子追求精神自由、专注文学创作,归隐田园之后,反而可以创作出众多清新诗作,也能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很多诗人非常愿意进入仕途,并希望可以施展才华,从而为社稷繁荣贡献力量。而当时局动荡不定,文人墨客们又感觉才不尽用时,便会选择归隐山林,远离尘世纷争,保持自身的高洁品格。

寇准19岁进士及第,他创作这首诗时只有二十出头,正担任巴东县令。在北宋王朝一派祥和安宁的春色里,这位青年才俊有一天卸下案牍,独自走向郊野。这个日后以澶渊定策、彪炳史册的才子,此刻就像所有初入仕途的年轻人一样,在公务劳形与精神超拔间寻找着一个平衡点。

题目"春郊闲望"四个字,首先点出时值万物萌动的春季,然后又指明地点是远离衙署的郊野,同时又交代了诗人悠闲的心境。开篇将将视线投向江畔高地,"谢知音"三字,表达出初春旷野中的万物皆为知音,所以他才会在公务之余,饶有兴致地“纵野吟”。

“弱柳不能牵别恨,片云应念识闲心”,颔联采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春日丽景,也表明诗人的悠然心境。弱柳的柔韧,可以化解离愁;片云的舒卷,暗合闲适心境。这位北宋士大夫将自然景物视作人格镜像,在山水间寻找一份精神同构。

当弱柳褪去离别的符号意义,便回归其自然本真,也是诗人摆脱世俗羁绊的隐喻。"片云"的意象出自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乃是隐逸精神的图腾,此处则化身为体察诗心的灵物。

颈联的时空转换堪称绝妙。"春潮急、暮草深"形成了一种双重对照。白昼将尽,春意正浓;潮水涨落,暮草静穆。景物之间相映成趣,暗指诗人在仕途进取与精神栖居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这样微风轻拂的春日,诗人目之所及皆为蓬勃的绿意,朦胧与清新扑面而来。远处山峦起伏,像一幅淡墨的山水画,诗人沉醉于大自然的馈赠,一瞬间身心都仿佛得到了治愈。

结尾则颇有禅意,寺院的钟磬声破空而来,悠扬的梵音不同于王维夜坐空林寂的孤绝,而是与"江皋幽兴"形成精神共振。北宋初期的士大夫经常以儒立身、以道养心、以佛明性,寇准当然也会受其影响,钟声既是现实存在,也会唤醒心灵觉悟,将诗人的凝望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的观照。

“江皋”是指江边平地;“西林”本指庐山名刹,此处代指当地寺院。钟磬声的介入打破了感官的单一性,在视听转换间完成了境界的跃升。当暮色中的凝视被钟声点化,诗人的精神完成了一次飞升。

寇准在文中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春郊图卷,他以诗笔为刻刀,在方寸间雕琢出一位士大夫的情怀,既希望经世济民,又不失林泉高致的向往。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在诗歌的余韵中,触摸到春天最清澈的心灵颤动。这种在仕隐之间游刃有余的生命智慧,或许正是这位北宋青年才俊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

1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5-02-11 10:44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首红日近, 回头白云低。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