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宇就像被擦净的琉璃盏,盛着一片澄澈的蓝。春风裹着泥土初醒的潮润,就连翻阅书页时的墨香,都染上了青草的味道。
柳枝将攒了一冬的绿意抽成丝绦,对着溪水梳妆。檐角的风铃被暖阳晒得发懒,偶尔叮咚一声,惊醒了蜷在瓦楞上打盹的云。
孩童的纸鸢攀着光的丝线往上蹿,惹得整片天空都漾起笑纹。窗边的一位读书人则搁下笔,悠然地欣赏着窗外春景。下面一起欣赏其诗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da68415ff32ec48402f21e3c58a2bb.png)
春晴
清 · 袁枚
今岁天公太有情,一冬无雪又春晴。
红梅但觉飞香久,绿草何曾借雨生。
双燕翅如迎晓日,百花心更望清明。
风光似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d8a0d143f7f67d823f62ae339a8f94.png)
袁枚是清代性灵派的主将,他笔端的这首《春晴》绝非寻常咏春之作,全诗颠覆了传统文人对自然节候的固化认知,在春阳与冬雪的矛盾交织中,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辨。
"今岁天公太有情,一冬无雪又春晴",开篇以诙谐的语气,介绍异常天气。进入冬季之后就不是太冷,而且一直晴日无雪。看似违背自然规律的天气,恰恰为诗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48d2f3a8e28147d64b99300cd24c40.png)
颔联继续阐述春晴时的景物特点,红梅无需寒雪催发,依然可以“飞香久”;绿草不待甘霖滋润,已然遍野生长。
这些植物在反常中,迸发出更强烈的生机,袁枚以敏锐的视角,细腻地洞察了生命的本质,这些植物自会寻找存在的缝隙,无须世人担忧。
颈联通过双燕振翅与百花吐蕊的意象,构建出一种层次分明的意境。燕翅迎日,不仅是物理动作,更是生命本能的诗性表达。
"心望清明"的百花,体现了一种超现实的想象,作者将植物生长,升华为一种精神追求。拟人化的手法,模糊了物我界限,使自然意象成为人类精神的镜像,在春日晴空下,万物都在进行着生命的狂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df921b61d3b4a6fa6b5e3b3b0123d2.png)
结尾充满理趣,"风光似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面对岁月无情,诗人发出了一声感叹,看似及时行乐的庸常表达,实则暗含对生命本质的探究。
只有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时间的坐标中,才能深入思考有限生命与永恒宇宙的差别。作者以晓日与清明构成时间轴,双燕与百花构建空间轴,时空交汇处,生命也瞬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a9dc94a15dd7a0b68c8ac7959b90d5.png)
春是岁月的呢喃,谱写大地的新篇。当第一缕春风轻柔拂过,沉睡的万物便被悄然唤醒。诗人在一派春晴中,领悟到生命的坚韧与蓬勃,并希望暖阳驱散寒意,人生摆脱困境,更相信新的旅程也一定在未知中开启。
袁枚欣喜春晴,吟诵了一首佳作,自然流畅,充满哲理。袁枚的这首诗文字质朴,水到渠成,更蕴含哲理。诗人认识到反常气象中,具有深层的道理,全文突破了天人感应的思维定式,展现出独特的人生智慧,袁枚不愧为清代卓越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