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文字的背后隐藏了诗人们鲜活生动的形象。每一首诗都是个性的展露,才子们或蔑视世俗,或喜欢自由,有人慷慨激昂,有人则笔墨酣畅。每次读到那些激情四射的诗句,总会让人们感悟良多。
诗歌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展现出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咏物诗主要描写自然景物,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段,借助所吟咏的对象,表达心中的感慨,抒发对问题的看法。下面欣赏一首吟诵落叶的诗作:
见叶落有感
明 · 胡所思
庭树凉侵昨夜飙,晓来落叶响萧萧。
梧桐影里随风舞,萸菊香中带雨飘。
黄坠已怜翻短砌,绿阴无复上柔条。
挺然岁晚看松柏,独抱寒芳未易凋。
诗的大意是:昨夜狂风大作,庭院里的树木在阵阵寒风中不停晃动。清晨时分,即使躺在屋里,仍能听到窗外枯叶飘落时发出的萧萧声响。梧叶在树影中随风舞动,又携带着茱萸与菊花的混合香味,在风雨之中不停地四处飘散。
枯黄的叶子坠落到矮墙下,柔软的枝条上则难以看见绿树的浓荫,实在令人怜惜和感慨。岁末时节,景物萧瑟,不过在这片枯败景象中,参天的松柏却依然挺立于严寒之中,独自拥抱着一片幽香,而不会很容易地就凋落殆尽。
所思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才子,曾经担任过知县,关于这位诗人的其他情况则无从考察。进入深秋,枝头的树叶便开始变得干枯,然后慢慢变黄,直到有一天熬不过冬日的寒风冷雨,终于逐渐飘然落下。看到这一场景,那些多愁善感的骚客咏士们便会叹息时光荏苒、美好难驻。
明代的这位才子也不例外,当他看见满地落叶,顿时便觉得惋惜不已。诗人首先描述了风雨大作、落叶缤纷的景象,一个“飙”字交代了雨急风狂,庭中树木抵挡不过严寒侵袭,纷纷开始坠落。“晓来”二字,暗指风雨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天明时分,耳畔依然清晰地传来落叶的声音。
中间两联刻画生动,细腻地描述了落叶翻飞的景象。梧叶、茱萸和菊花等都是典型的秋天意象,作者借此描述了季节更替时的生动情形。“已怜、无复”则显得态度鲜明,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怜惜之情和无奈之意。
虽然黄叶坠落到地面,可以转化为肥料,但是那些树枝却在短时间内显得稀疏和萧瑟,诗人不禁感慨风雨无情、生命短暂。同时他也会联想到自己仕途不顺、命运多蹇,一时间便显得有些悲戚和烦躁。
虽然枯枝败叶的景象着实让人感觉有些凄凉,可是在生物学家的眼里,这不过是正常的新陈代谢,只有尽量减少热量损耗、有效控制水分散失,才能在来年长出新枝嫩叶。诗人当然也懂得生生不息的道理,于是他便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语调也显得高亢起来。
结尾极富理趣,“挺然岁晚看松柏,独抱寒芳未易凋。”诗人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太在意秋冬时节的萧瑟景象,毕竟松柏之类的植物坚韧顽强,可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应该振作精神,眼光向前,寒冬之后就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才子看见满地落叶,惆怅地写下七律,起首语气悲戚,结尾鼓舞人心。读完全诗,人们一定会有所感怀。大自然看似默默无语,其实却非常机智和高效,甚至极其自律,为了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必须摧枯拉朽,凛冽的北风绝对不会因为树叶留恋枝干而对其心生怜悯。
人体内部的很多东西就像枯叶一样,必须及时清理,才能让血液流动畅通无阻,心肺功能变得顺利灵活,否则即使只有而立之年,却显得极其老迈。反之,有人虽然已是耄耋老翁,却因为坚持不懈地锻炼,又具有良好的自律性,反而显得精力旺盛,容光焕发。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事情不是难以辨别对手的虚实与强弱,而是不敢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愚笨和无知。如果世人办事也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果决,很多事情就不会半途而废,也会少一些牢骚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