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窗,一缕暖风拂面,带着泥土的芬芳。远处的山坡上,迎春的各色野花竞相开放,宛如天上落下的云霞。一棵生长多年的柳树抽出了新枝,柔嫩的柳条随风轻摆。树下的小草不知何时开始苏醒,新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如珠。
春天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家,用温暖的阳光作笔,蘸取雨露为墨,在大地上描绘出动人的画卷。每一朵花开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片新绿都是对希望的诠释。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欣赏杜牧赞美春天的三首七绝,第一首家喻户晓,其余两首却鲜为人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dbd991eb792f72b828c80232b36410.png)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是与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其诗风俊爽,清丽蕴藉。他的很多作品以史讽今,意境悠远;他的名篇《阿房宫赋》骈散交融,堪称唐代文赋典范。
杜牧一生仕途沉浮,却始终心系家国,诗文中交织着济世之志与沧桑之感,既承杜甫遗风,又开宋诗先河,更被后世誉为晚唐翘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287f1d237b185af081a49dd09dc799.png)
这首诗宛若一幅墨色淋漓的卷轴,在方寸之间铺展出江南的万种风情。首句渲染出江南春色的浩荡气韵,诗人没有采用细碎摹写的传统笔法,而是以写意技巧,粗线条地勾勒出空间的辽阔感。次句转入具象铺陈,青瓦白墙的村落依山傍水,酒肆的旌幡在春风中舒展,动静相生的画面里,跳动着市井的生机。
诗人又将目光投向众多古寺,那片金碧辉煌就像烟雨中的剪影,具有江南特有的自然意象。曾经香火鼎盛的庙宇,在江南细雨中显露出沧桑本色,明丽的春日盛景,迷蒙的历史烟霭,既融为一体,又极具张力。诗人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便与后世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e311bef509325fa3b6acaf610069cd.png)
早春题真上人院
清羸已近百年身,古寺风烟又一春。
寰海自成戎马地,唯师曾是太平人。
杜牧笔下的早春景象常带有水气氤氲的特质,冷暖色调的交替使用,将未褪的冬寒与萌动的春意融汇在一起,既符合北方早春的物候特点,又暗含晚唐文人特有的焦虑,形成了一种清丽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这首诗通过佛门清寂与尘世硝烟的对撞,迸发出一种深重的忧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b0cb41052605840e9ee740593450c2.png)
“清羸已近百年身,古寺风烟又一春”,开篇采用白描手法,展现出一位世外高僧的形象。清瘦嶙峋的形骸,承载着岁月的厚重。春天的风烟来到古寺,既交代了时序的流转,又暗指大唐王朝气数的衰微。
第三句将镜头突然推向烽火连天的场景,“自成”二字,阐述了所谓的“戎马地”实为藩镇割据的场所,间接地导致了整个帝国深陷战乱漩涡。
尾句更显惊心动魄,真上人作为前朝太平岁月的见证人,他的存在就像是对晚唐乱世的无声指责,从而让人们对“太平”的记忆成为一种空想,更显得有些荒诞。此时此刻,杜牧似乎独自清醒,他将佛寺的方外之境,转化为观察现实的一块棱镜,可谓笔力千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88e992e9127a905b662c0c1490c0e09.png)
春日古道旁作
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
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
这首诗以春日古道为背景,描绘了楼台春尽、荒草萋萋的景象。作者借陌上之墓,抒发了对繁华落尽、生命如尘的感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e26e8cbdb16838a98a9f687f7ec523.png)
首句就显得极具震撼,“万古、旦暮”形成对比,曾经无比辉煌、万般荣光,可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却宛如朝露与夕阳一般短暂。诗人以此警醒那些追逐功名的人们,一切的繁华都难以持久。
次句描绘出一幅衰败场景,随着暮春的到来,古代一些富丽堂皇的楼台,也逐渐被荒草覆盖。“春尽”象征着繁华落幕,生命凋零,让人感受到岁月无情的侵蚀。
后两句从衰败的楼台转向路边的坟墓,那些埋葬在路边的逝者,生前或许有过波澜壮阔的人生,可是一旦化为尘土,便只能目送行人与马蹄匆匆而过。诗人叹息生命迅速消逝,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人生如梦的主题。全文情景交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