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之后,各种新鲜的瓜果陆续上市,也不断地进入千家万户。菠萝、西瓜,草莓、杨梅等等,看起来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又觉得甘甜爽口,令人充分享受到初夏时节的乐趣。
枇杷,别名金丸,又称芦枝,还有一些其它的名字。枇杷不仅酸甜多汁,而且还可入药,人们品尝着甘美的枇杷,又会情不自禁地忆起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柳宗元就曾夸奖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北宋才子苏轼也说魏花(即牡丹)非老伴、卢橘(指枇杷)是乡人。下面分享两首赞美枇杷的七律,比喻形象,蕴含丰富,令人过目难忘。

山枇杷
唐 · 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白居易才华卓越,一生经历坎坷,他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转任苏杭。在这之前白居易还曾担任过忠州刺史,这首诗就创作于他在忠州生活期间。

作者首先叹息野枇杷生长在荒郊野岭,无人问津,只能默默地在“深山老去”。诗人面对“东溪野枇杷”,忽然便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远离京城,无人造访,与野枇杷的境遇极其相似。
接下来诗人又具体描绘野枇杷的外观和色泽,枇杷成熟之后,如同金色的火焰在风中跳动;在阳光的照耀下,又似红色的丝绸挂在挂在琼枝,显得美轮美奂。

颈联从侧面进行烘托,诗人欣赏了枇杷树,再回看桃树和李树,忽然觉得它们简直显得苍白“无色”;同时作者又以荷花进行衬托,进一步赞美野枇杷的艳丽颜色。
结尾抒发作者的感慨,经过前文的层层铺垫,作者忽然用“争奈”二字,叹息野枇杷扎根于石底,很难挖掘,更无法迁移到“人家”,只能自开自谢,自生自灭,令人惋惜不已。全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同时又托物寓意,借助野枇杷传达出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

山园屡种杨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独结实可爱,戏作长句
南宋 · 陆游
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
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
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
清晓呼僮乘露摘,任教半熟杂甘酸。
陆游晚年赋闲家中,过着渔樵耕读的日子,这首诗创作于放翁古稀之年,他在题目中自述在园中种植杨梅不成,却意外收获了枇杷,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诗的大意是:杨树虽然枝叶茂盛,却不见果实;枇杷无人看管,反而装满了果盘。那些豪门大户的桌上堆满了火齐,诗人即使无法攀比,但也可随意地捡拾落了一地的金丸。
诗人不担心枝头的枇杷被风吹落,只是可惜枇杷坠地后被飞鸟啄残。放翁于是便招呼小僮,趁着枇杷上露珠未干,赶紧采摘,任凭其半生不熟,又带有酸味。

作者在开篇采用对比手法,空空的杨梅枝,满盘的枇杷果,形象生动。“却是”二字,展现出作者半忧半喜的心情。
接下来又运用形象的比喻,“火齐”指红色的珠宝;“金丸”,则代指金黄的枇杷果。这两句对仗工整,想象丰富,又暗指作者恬淡无忧的情怀,值得细读。
后面四句表达出怜爱之意,诗人担心枇杷坠地后被鸟儿糟蹋了,于是便赶紧让人抓紧时间采摘,也不管它的味道是否鲜甜。全文蕴含丰富,介绍了作者的隐居生活画面,也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放翁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甘贫守志的崇高形象,令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