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曾涌现过很多出色的才子,他们创造了无数意境优美的诗篇,不仅给人以惬意和独特感受,而且令人启迪深刻。才子们或运用笔墨抒写真挚情感,表达深切的乡愁,让人如临其境;或在字里行间阐述深刻哲理,揭示人生真谛,引发广泛共鸣。
那些优秀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常激励后世读者,从而成为华夏诗苑的瑰宝。金代一些诗人虽然无法与盛唐才子相提并论,不过细细品读其作品,也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一起欣赏金代很罕见的三首古诗词,情景交融,别出心裁,令人过目难忘。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代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赵秉文,号闲闲老人,金代著名学者。他的文学作品风格多样,七言古诗笔势纵放,很多律诗雄浑壮丽。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秋夜独宿的孤清状态,营造出一种幽凄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感受。
中唐诗人韦应物曾写下一首《秋斋独宿》: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赵秉文在一个雨夜中想起前贤的作品,于是有感而发。
作者在文中如此描述:烛光微弱,寒气不断地侵袭着即将燃尽的烛火;雨声淅沥,搅扰了幽深沉静的竹林。鸟雀在雨中受到惊吓,不时地发出阵阵鸣叫;雨寒枝冷,实在让它们难以安心栖息。
开篇以一个“冷”字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给人以清寒、冷寂之感。一个“侵”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渲染出一种凄凉氛围。轻微雨声在幽深竹林中回荡,反衬出周围环境的静谧与清冷。“深竹”二字,刻画了雨打竹林的清晰画面,也委婉地表述了诗人凄清的心情。
鸟雀惊飞和鸣叫,打破了暗夜的沉寂,寒枝则呼应了首句中的“冷晕”,突出强调了雨夜的氛围,更增添了才子孤独和无聊的感受。作者精妙地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通过对秋夜中众多意象的刻画,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情感。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金代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元好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金代文学家,关于他的生平和经历无须赘言。元好问创作这首词时恰逢蒙古南侵,金国岌岌可危,可是金朝统治者却只顾苟安。
这首词通过对北邙山下的黄尘古道、以及逝去英雄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功名虚幻的感慨。全文意境深远,展现了金代才子的不凡才华。
北邙山乃是古代王公贵胄的葬地,作者由此联想到,无数风流人物都在漫长的岁月中消逝殆尽,心中顿时产生万千感慨。接下来的一句,化用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以江水东流比喻人生长恨。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则将才子的幽情苦绪,转化为一派迷茫的远景,暗示出作者的孤寂之情,以及对报国无门的一腔悲叹。
下阕换头乃是是作者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元好问感觉到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自己从前真是错怪了天公,表明他此时早已看透世事,淡忘得失。于是,作者便以高歌、饮酒排遣愁闷。
结尾看似豁达,其实只是故作洒脱,词人依然对金代覆灭的现实感到悲戚和无奈。全文情景交融,充满悲壮气氛。
鹧鸪天·秋后亭皋木叶稀
金代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两忘机。笑谈未觉风尘远,醉里犹能赋采薇。
王寂,号拙轩,进士及第后曾在多地任职,最后以中都路转运使身份致仕。王寂经常以独特视角和犀利笔触,在其诗歌中刻画出鲜明形象,并委婉地表达内心的真切感受。
开篇描绘了深秋景象,寒霜未降、落叶稀少,不过塞外大雁早已南飞,给人一种强烈的萧瑟之感。清晨云雾逐渐散去,显露出群山清晰的轮廓。一场秋雨之后,河面忽然上涨许多,一“瘦”一“肥”,别出心裁,极具画面感。
下阕转而抒情,才子感慨自己年老体衰,早已像江上沙鸥那样忘却机心,展现出一种超脱、恬淡的情怀。最后两句化用伯夷和叔齐的典故,词人说自己虽然并未远离尘世纷扰,却依然在醉梦中吟诵《采薇》。
可见词人渴望隐居林泉,并保持着一份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宁静、洒脱生活的憧憬。全文造语贴切,用典自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