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一直备受世人重视,正月里如果天气和暖,大家一般都会走亲访友,既可加深亲友间的感情,又能很好地放松心情。
虽然说春节一直会延续到元宵节,不过俗语也说过了三天年,一切原还原。所以趁着春节气氛不减,大家都会集中在这三天出门拜年。
北宋的文学家苏轼曾在密州任职,他在春节期间正感到无比孤寂之时,一位好友忽然前来探望,先生于是热情招待,便即兴填词,下面一起欣赏这首佳作:
蝶恋花 微雪,客有善吹笛击鼓者,方醉中,有人送苦寒诗求和,遂以此答之
北宋 · 苏轼
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深惜今年正月暖,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诗未就冰生砚。
宋神宗熙宁年间,38岁的苏轼被朝廷派往密州担任知州。子瞻在任三年,不仅指挥和帮助当地百姓摆脱过自然灾害,而且还积极兴修水利,又想方设法地带领大家改善生活条件,从而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在苏轼即将离任的最后一个春节,他的好友太府寺丞文勋(包拯的外甥)特地绕道前来看望苏轼。苏轼喜逐颜开,热情地设宴招待,席间还有歌女伴舞助兴。
宾主二人正在酒酣耳热之间,一位客人走到先生面前,送上一首苦寒诗求和。先生不但没有拒绝,反而饶有兴致地挥笔写就了这篇《蝶恋花》。
词的大意是:帘外风雪交加,屋内却充满了欢声笑语,歌女们身姿曼妙,歌喉如莺。应该极其珍惜正月里的和暖天气,如此才能让酒宴上的灯光酒色显得更加迷人。
一曲精彩的旋律尚未演奏完毕,那些佳人们头上的钗环纷纷坠落,她们身上穿的衣衫也被汗水浸透。虽然诗兴未尽,砚台里的墨汁就已凝固成冰,不过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还有谁会吟诵苦寒诗篇?
适逢佳节,又有朋自远方来,苏轼不亦乐乎?他邀请好友畅饮美酒,席间还有悠扬的笛声、激越的鼓声,更有明眸善睐的美女为之歌唱和伴舞,场面隆重,气氛热烈,尽显主人的待客之道,客人一定感到非常开心。
“帘外东风交雨霰”,雨水夹杂着冰粒,在寒风的裹挟下,不断地下落到地面。开篇先描绘出一派凄冷的气氛,与帘里“笑语如莺燕”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暖”字,暗指好友不辞万里、雪中送炭的关怀。主人珍惜这份情谊,又回报以“灯光酒色摇金盏”,充分表明苏轼当时喜悦的心情。
“渔阳掺挝”是一个典故,讲述了三国时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文中以此表达笛声、鼓声和歌声混合在一起的交响。“汗湿”二字,既呼应前文的“暖”字,又表达出宴会中热烈的气氛。客人们越是拍手鼓掌,舞者就越会卖力表演,以至于“舞褪琼钗”。
最后,东坡先生含蓄地说,虽然此时天寒地冻,墨水都已凝结成冰,但是他的内心却激情澎湃,岂有丝毫苦寒之情。而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既然胸中热情洋溢,又怎能无病呻吟地写出违心之作?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君王的欣赏和重用,反而辗转于一些偏远的州府。子瞻并非毫不在意,不过他想得更多的却是如何造福一方百姓。在即将改任徐州知州时,苏轼觉得自己对得起密州的百姓,所以他才能开开心心地与好友痛饮。
苏轼的一首佳作,襟怀豁达,展现出东坡先生的不凡气度。苏轼一挥而就,很快便填写了一首佳篇,他的这番话不卑不亢,既展现出一种不凡的气度,也表达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如今时隔将近千年,大家读到这首词,依然能感受到先生的高风亮节,一位神采奕奕、英俊潇洒的诗人形象也在瞬间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