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村留守老人的感情寄托
锲而不舍
1
我老家在豫北农村,考大学跳出农门,留在省城工作,还有体面的职业——记者,老家的乡长还是我的高中同桌,所以,在老家人的心目中,我是个路路通的“大人物”,凡有大事小情,经常找我“解倒悬于万一。”
不久前的一天,就接到父亲的电话:“你景顺爷爷被乡派出所抓走了,回来一趟找你同学救出来吧。多年的老邻居了,对咱家有大恩。”我问:“因为什么事啊?”父亲好像不好意思说出口,沉默了一会儿,说:“嫖娼。”我有点不相信,景顺爷爷60多岁了,还干这丢人现眼的事,想问一下具体情况,父亲急促的说:“具体啥情况,我也不清楚,你快回来到乡里找人吧。也通知他儿子了。”
他儿子在山西打工多年了,已经是一位不小的煤老板了。我们几乎同时到了乡里。同桌乡长带我们找到派出所,50多岁的派出所所长慈眉善目,拿出审讯记录回答了我们的疑问:“这是真的。老人在镇上嫖娼,一次就30元。全县打击卖淫嫖娼,我们在镇上抓到卖淫女,一个妓女交待出来的。诺,审讯记录上还有老人的签字。”
同桌乡长极力协调,景顺爷爷的儿子交了5000元罚款,派出所就把老人放了出来。
老人低眉搭眼、无精打采地走出来,他儿子咬牙蹦出两个字“丢人”,“哼”了一声就钻进了汽车。派出所长对我说:“老人一个人生活多年了吧。这次行动,类似的案例有30多起,都是农村鳏寡孤独的留守老人。怎么说呢,要说这事说道天边也不应该有,但这也是农村留守老人的一种感情寄托吧。你们后辈也理解理解吧。”
嫖娼竟是精神寄托!我一时难于理解,只是搀着景顺爷爷,依里歪斜的上车回家。
2
景顺爷爷的老伴死于10多年前,当时他刚刚50岁。那时我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正好休假在老家。他的儿子打工较早,已经是个煤老板,带着新娶的年轻媳妇回家奔丧。
景顺爷爷拦着不让进家:“我没有这个儿子和儿媳。你个龟孙离婚我就没同意。”我父亲等几个人劝解:“事已至此了,他们都结婚了,再恼有什么用。现在是办婶子的丧事,你不让儿子、媳妇进家门,摔老盆的活谁干。”我们那里出丧有风俗,儿子要在棺材出门时摔盆,以尽孝道,俗称“摔老盆”。景顺爷爷最后才妥协。
男人有钱就变坏。景顺爷爷的儿子当年要抛弃糟糠之妻另娶,景顺爷爷死活不同意,儿子不管不顾,在外结了婚,原来的儿媳还留在家里没走。景顺爷爷多次劝:“闺女,再走一家吧,别亏了自己。我的那个儿子都结婚了,我打骂都不管用,儿大不由爹呀。”
景顺爷爷老伴死了,被儿子遗弃的儿媳要披麻戴孝,景顺爷爷一把就夺了下来:“好闺女,不能披麻戴孝,我们这里有风俗,那样就不好嫁人了。”儿媳哭着回了娘家,亲家带着女儿回来,紧握着景顺爷爷的手:“老哥,你真是个大好人。以后你一个人在家怎么过呀,跟儿子去山西吧。”景顺爷爷气不打一处来:“那个孽子,我不去。”亲家说:“那这样吧,我女儿嫁,小孙子10多岁,上初中了,留给你,给你做个伴。你女儿再好,也出嫁了,不可能陪着你。”对这两位老人的通情达理,村里人都翘大拇指。
3
几年后,孙子高中毕业了,儿子花钱送到山西的一所社会大学,还把景顺爷爷接了过去。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时间一长,对儿子的“忤逆”,景顺爷爷的气也消了大半。村里人也劝:“婚姻早就自由了。而儿子又给填了小孙子,别计较那么多了。”
但景顺爷爷不到半年就回了老家,说:“住不惯,挨家挨户的邻居都不认识,成天一个呆家里,闷得慌。”儿子说:“老家还有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就剩几个老头、老太太了。村里的院落都成了残砖烂瓦,地都快没人种了,就不嫌闷。”景顺爷爷:“穷家难舍。大半辈子都在这里,习惯了。你在外边好好干吧,不用惦记我。”
年底,景顺爷爷要再婚了。村里人一再劝,景顺爷爷就动了心思:“白天和几个老头、老太太说说话,晒晒太阳,还不觉得寂寞,一到晚上,一个人看电视都能睡着了,找个人说说话也好。”儿子没什么话,女儿不同意了:“爹,你都多大年纪了,也不怕人笑活。”景顺爷爷执意再婚,女儿跑到母亲坟前,烧起黄纸,嚎啕大哭。景顺爷爷心软了,就不再起再婚的念头。
两年后,景顺爷爷得了肺气肿,在我的邀请下,来到省城住院,开刀后一周就痊愈,临出院时,本来就熟识的主治大夫把我来到一边,悄声说:“这老头,一个人生活吧,见到漂亮的小护士盯着瞧个不停。人老心不老。”我看过一本心理学的书,书里分析过老人这种心理,男性在中老年依然花心,有急需自我证明、自我约束失效、寻找新鲜感等多种原因。像景顺爷爷,更是要寻找一种“感情寄托。”
4
我老家和景顺爷爷住一个胡同,还是出了“五服”的本家。我父亲的乡村医生,过去叫“赤脚医生”就是景顺爷爷教育和让给的。有人劝:“传给你儿子吧。”景顺爷爷大公无私:“我那儿子不喜欢,也不适合干医生。我不能传给他,耽误全村人看病。”景顺爷爷就让我父亲当他的学生,手把手教,还推荐到县医校学习过两年。
景顺爷爷从小就特别喜欢我。我至今最早的记忆就是景顺爷爷喂猪,“落落”叫猪的声音很好听,最高兴的事就是帮着往猪盆里到剩饭汤。到生产队干活,拾麦子,景顺爷爷就是小孩们的“头”。我们小孩干一会儿就想玩,景顺爷爷总拿自编的毛主席语录教导我们:“毛主席说,拾完这块拾那块。再干会儿吧,孩们。”我们都哈哈大笑。但景顺爷爷对毛主席还是有深厚感情的。我亲眼看到,毛主席逝世那天,他听到广播,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毛主席走了,我们怎么活呀。”
上小学了,还是生产队,景顺爷爷负责队里的瓜田,我们几个小孩经常去偷瓜吃,一次偷了瓜种吃了,景顺爷爷跑到学校找我们:“瓜种不好吃吧。以后想吃瓜了,别偷了,到瓜田直接找我。”因为景顺爷爷最“宠”我,我经常带头到瓜田去,出面要瓜,景顺爷爷总挑最甜、最大的瓜给我们吃。那也是在贫苦农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分地了,景顺爷爷还是一把农活的好手,经常帮助我家干农活,还经常叮嘱我父亲:“分地了,忙了,但不能耽误给乡亲们看病。”我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景顺爷爷高兴坏了,组织全村的本家凑钱为我演了一场露天电影,我记得片名叫《刘三姐》。我大学报道的那天,他的儿子也出外打工。我们一起去乡汽车站乘坐公共汽车,景顺爷爷开着手扶拖拉机送我们,还一个劲叮嘱:“到了就给家写信,别让家里人惦记。”
几年后,景顺爷爷的儿子就当了小包工头,景顺爷爷承包的地也转包给别人。那时村里打工潮刚刚兴起,回老家过春节,村里还热闹的很。我们那里有风俗,春节“磕头要核桃”,我记得景顺爷爷总是准备好多核桃,家里还铺一大块棉垫子,乐呵呵的受头,发核桃。别人家一般给三四个,他却一给就是十来个。
打工潮风气云涌,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但景顺爷爷一直还“坚守阵地。”儿子越来越有钱了,曾和景顺爷爷商量:“爹,你到大城市确实住不惯,就在县城给你买套房子吧。不行,再给你找个保姆。”景顺爷爷拒绝了:“老家住着挺好,哪都不想去。”
5
从乡派出所出来,在车上,看到景顺爷爷一直耷拉着脸,儿子安慰:“爹,别想钱了,儿子不缺。送你回家。”景顺爷爷斩钉截铁:“我跟你去城里,出了这事,爹咋还在村里呆。”我想想也有道理,就说:“出去一阵子也好,什么时候走呢?”景顺爷爷下定决心:“回家收拾一下,马上就走。”
简单收拾后,景顺爷爷上车了,到村口,突然对驾车的儿子说:“回去一趟吧,绕村子转一圈。”目光中全是恋恋不舍的深情。
我要下车回家,对景顺爷爷说:“爷爷,有空常回来。”
景顺爷爷挥一挥手:“孩啊,爷爷不回来了,等老了,能叶落归根就行了。”
我们告别,我看到,西边的天上,昏黄的夕阳正在缓缓下坠——
(作者简介:陈相印,河南开封市公务员,喜欢创作,“锲而不舍”是笔名,出版有《锲而不舍作品集》等。邮件联系13839997000@163.com,微信号wxid-p803wdjiamhl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