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
1
我的女儿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女儿最早展示“学霸”风采的“初升高”。
当时女儿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但市里升学最高的一所百年的重点高中竞争残酷,按照往年的经验,女儿所在的初中每年考上的不足20名。与这所重点高中相媲美的有一所私立高中,就是学费有点高。我已经准备了充足的学费,一旦女儿重点高中考不上,就去私立高中。但女儿信心十足:“爸爸,别担心,我一定考得上。”果然,女儿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重点高中,名次在初中全校首次进入前五名。
三年后高考,女儿考到班级第二名,顺利被复旦大学录取。班主任对我们夫妻说:“你们的女儿报志愿时说喜欢上海,不然,清华、北大也能录取。”
四年后,女儿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大学保送读研,荣幸地成为家里的第一个研究生。据了解,女儿所在的系一共保送了3名,女儿名列第一。女儿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三所大学或研究院都通过了研究生面试,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母校。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女儿似乎从来就没考虑过就业问题。因为女儿还是“学霸”风格,对自己的学习从不满足,努力攀登,孜孜以求,相信学有所成,也一定会学有所用。
上大学后,我曾问她“学习不那么累了吧。”但女儿说:“比高中还累,每天不到晚上十点都在教室或者图书馆,十点熄灯后才就寝。”她从读研第二年就准备研究生论文,最后以高质量在美国的顶尖杂志《大气科学》发表。我看过她的论文,通篇英文,一句也看不懂。看到她暑假还不休息,赶写论文,就劝她找国内一家杂志发表算了,或者我有大学同学在我母校的校刊工作,可以帮助发表。但女儿一口回绝了:“我就要登上最高峰。”
在上海7年求学,东方明珠塔、迪士尼乐园等一次都没有去过。毕业典礼后,参加典礼的妻子才带着女儿游览了部分景点。妻子曾经问女儿谈恋爱了吗?女儿撇撇嘴:“学习时间都不够,哪有心情谈恋爱。”也许,这就是女儿成为“学霸”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如此,女儿的“学霸”才名副其实。
当然,梅花香自苦寒来,女儿的“学霸”也“种瓜得瓜”
女儿研究生还没毕业,就与本省的一家大单位签约。但女儿并不满足,今年研究生毕业后依然辞掉刚刚到手的舒适工作,背水一战,决绝地参加了广东省的“国考”。在几十万天南地北的考生中脱颖而出,笔试第二名,面试第一名。妻子陪同考试,欣喜地告诉我:“排在女儿后面的都是清华、北大、南开等几所高校的学生。”
女儿到广州工作后,亲戚朋友艳羡不已,纷纷询问成为“学霸”的秘诀。我无言以对,因为真的弄不清楚女儿为何会成为“学霸”的,思来想去,女儿也许受这么一件事的启发。20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考了个全省的高考状元,被北大录取。我带着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参加了“送别宴”。
也许从那一天起,女儿就立下了“学习”的雄心壮志。回家后,女儿很羡慕,正儿八经的表示:“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能像那个哥哥一样。”但当时我只是认为是“童言无忌,”没有太把女儿的“雄心壮志”放在心上。实事求是说,我绝没有用状元激励女儿学习的念头。我老家在豫北农村,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女儿的学习没有过高的期望。
2
严格地说,女儿的成功之路是“逆袭”的。
我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又是当地的党报记者,自然不希望“子不类父。”妻子在单位也从事文字宣传工作。并且女儿从小就喜欢语文、历史等课程,尤其是作文写的特别突出。小学毕业写的感想录就引用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而是人类的一大步。”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校推广,而参加推广的只有两篇范文。女儿还经常问我大学中文系的点点滴滴,似乎有极大的兴趣。在参观上海世博会时,排队等候的过程中,还读初中的女儿主动和我“诗词接龙”,引得周围的游客鼓掌叫好。
女儿还很爱读书。初一时,看到《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边寨风貌》,开头一句话: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觉得很美,我说这是沈从文的《边城》里的起始句。女儿跑到我的书架,两天就看完了《边城》。接着下来,女儿成了我的书架的“常客。”
但在高中三年,我发现女儿的思路变了,多次流露出“文科没学头”的想法。特别是在高三,正式表示大学要学理工科。
我今天都弄不清楚女儿的思路和爱好为何会“逆袭”?可能与“初升高”的考试有关。在初中最后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你女儿这次成绩优异,主要原因是数学分数极高,基本满分,拉开其他同学一大截。”
高考结束了,女儿估计了一下分数,按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该能上清华、北大,班主任也把我们夫妻叫到学校:“你们的孩子一直都是学霸,这次高考估分也非常理想,冒点险,鼓励孩子报清华、北大吧。咱们是全市的重点高中,班级竞争就是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回去和孩子一说,女儿却犹豫了:“老师也做工作,让报清华、北大,可考试完和几个姐妹到北京玩了几天,发现北京人太多了,到处拥挤不堪,坐个地铁能挤成相片。气候还干燥,我不太喜欢。你们带我到上海看过世博会,我对上海印象好,气候也湿润。想报复旦大学。再说,我的分数报复旦把握性更大。”
我们夫妻议论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毫无保留地支持了女儿的选择。
3
高考后,不少亲朋好友询问辅导女儿的“经验”。高中的班主任也要我们夫妻介绍。特别是有人不解,你的女儿作文写的那么好,为何允许女儿“逆袭”?
思来想去,“无为”两个字涌上心头。
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有一支“黄老学派”,因其尊黄帝和老子为思想源头,故此得名。其学说在从汉高祖刘邦到文帝、景帝这段时期真正被发扬光大。西汉初期,当黄老之术落实在国家政治层面时,给人们的印象通常就是两个字——“无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就得益于“无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其实就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老子的思想,只是,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无为而治”的思想说得好,“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创造条件通过自为而实现无不为。
与无为思想对应的,《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即“治理国家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这里以烹饪比喻治国,强调“烹小鲜”不能随意翻动,调料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如同治理国家,必须要有审慎负责的态度。
我们夫妻远不是学者,更不是历史学家或者哲学家,但在辅导女儿时,还是自觉运用了老祖先的智慧——无为而治。但绝不是什么都不做。高中我们夫妻就租房“陪读”了三年;女儿的接送和饮食起居等都关怀备至。有一段时间,妻子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着迷,但女儿一回家,妻子马上关掉电视。
但具体的学习,我们夫妻不会“指手画脚。”说实在的,也指导不了,特别是在高中,我这个文科大学生对今天的很多试题都“束手无措”。例如,偶尔翻阅女儿的一次期末历史考试题:试问汉谟拉比法典和孙中山的《临时约法》的异同,我就懵圈了。妻子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孩子的许多作业都“一问三不知”,更不可能“点石成金”。
纵观女儿的学习,不仅是高中三年,从上学我们夫妻就培养她自学的精神,从来没有诸如“约法三章”之类的要求,更没有因为成绩而责难过她。如果考的不理想,我们反而百般安慰。有时看她学习累了,还经常劝她休息。女儿也绝不是“死读书或者读死书,”繁忙的学习之余,我们夫妻带她去了云南、海南、港澳等地旅游观光。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香港的迪士尼乐园,女儿高兴地手舞足蹈,和每一个卡通形象都合影留念。
就拿目前名目繁多的兴趣班来说吧。我们从没有强求女儿上什么兴趣班,但女儿一有要求,我们就不遗余力。小学时,受小朋友的影响,一度迷上了舞蹈。我们车接车送,从不耽误女儿学舞蹈。初中时,有一段时间迷上了古筝,我们夫妻不怕耽误孩子学习,陪她一起练习,直到她自己放弃为之。在高中,女儿才选择了所谓的补习班,但都是女儿自主选择,我们夫妻只提供接送等后勤服务。女儿高考志愿,包括研究生的专业选择,我们夫妻都“大开绿灯”,任由女儿“纵马驰骋”。研究生没有毕业,导师发现女儿是个人才,就动员女儿读博,还给我们夫妻打电话,希望我们也动员。可女儿想工作,早点进入社会。我们也说服导师,尊重了女儿的愿望。
特别是女儿报志愿学理科,一度怕我“阻止”,还忐忑过。我当然希望女儿能继承“衣钵”,但从没有发过一句怨言,反而支持她自由选择。因为我清楚,强扭的瓜不甜。女儿研究生选择气象学这个相对冷门的专业,我也是鼓励有加:“什么学问都大有用处。学你感兴趣的就行。”
女儿背井离乡,参加广东省的“国考”。很多人劝:“一个女孩,还是守在父母身边好。”但我们夫妻都认为“室内的花朵长不大,”义无反顾地坚决支持女儿走出去。我还用毛主席的诗句鼓励:“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