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对我军的坦克做一个时间节点,那么1980年代应该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期间我军先后研发诞生了多款坦克,这当中尤以“风暴”坦克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风暴”坦克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了出口创汇,作为外贸商品使用。毕竟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对坦克的需求以然旺盛。69式坦克及其抢救车的大批量出口,为当时的军工指出了一条出路,既借助研发外贸产品储备技术、锻炼队伍,同时又能出口创汇赚钱养家。当然这和后来的“军队不得经商”还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中国外贸坦克的作战能力,由方慰先设计师主持设计,军工人员在当时80式坦克的基础上,换装了新型炮塔,安装了复合装甲和105毫米长身管线膛坦克炮,并配备了更大马力的发动机,至此“风暴”坦克应运而生!

“风暴”坦克前后研发过两个型号,“风暴”-Ⅰ即85-Ⅰ主战坦克,“风暴”-Ⅱ主战坦克指85-Ⅱ(WZ1227F2)和85-ⅡA(WZ1228)。
该型坦克全重39.5吨(Ⅰ)和41吨(Ⅱ),仍采用常规布局方式,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室在后。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体后部的发动机通过散热窗散热。坦克底盘上,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坦克乘员为4人,驾驶员在前部,炮塔内有3名乘员,分别是位于火炮左侧靠后的车长;火炮左侧、车长的前下方的炮长和火炮右侧的装填手,由于“风暴”坦克没有采用自动装弹机,因此仍需要人工装填。
在炮塔内安装有一门英制L7型坦克炮发展而来的长身管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该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发射破甲弹和碎甲弹。坦克弹药基数为44发,携带比例为4:3:3,其中驾驶员右侧放置20发,战斗室与动力舱之间放置18发,炮塔尾舱内存放6发,且坦克尾舱内存放的6发炮弹与战斗室之间并没有隔板,尾舱上部也没有泄压板。

装弹时候,坦克必须固定在4度的角度位置进行装填,如果是使用尾舱内的弹药,则在水平方向的任意角度装填即可,只是垂直方向仍须以固定角装填。
后期到了“风暴”-Ⅱ阶段,主炮为一门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抽气管前为三截热护套,比普通型前多出一截。
除了坦克炮,“风暴”坦克还装有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其中,7.62毫米并列机枪位于主炮右侧,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位于装填手舱口座圈上。弹药基数分别为2250发和500发。

另外,在炮塔的两侧,各有三排,每排各2具的烟幕弹发射器。烟幕弹发射后,可很快形成100米的烟幕屏障。发射器还可抛射榴霰弹,另外,“风暴”坦克还增装了热烟幕施放装置,炮塔后部的尾舱内增装了集体三防装置。
为提高射击精度,“风暴”-Ⅱ坦克还安装有国产”212式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该火控系统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提高了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坦克静止时,在1600米距离上,射击运动目标的命中率为90%,系统反应时间不大于6秒。坦克运动时,在1200米距离上,射击运动目标的命中率为90%,系统反应时间不大于12秒。射速也达到了7发/分,当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其穿甲能力应当在550毫米以上,基本具备了对抗当时世界上先进主战坦克的能力。
不过“风暴”坦克也有一个短板,那就是缺乏车长独立观瞄设备,导致“风暴”坦克只具有超越调炮能力,没有瞄准发射能力,需要向车长指示目标后由车长开火,因此火力灵活性要弱些。

机动性能方面,“风暴”-Ⅰ坦克拥有5个前进挡和1个倒退挡,机舱内安装有一台730马力的发动机。到了“风暴”-Ⅱ阶段,发动机更换为800马力(588千瓦),车挡增加了1个,改为6个前进挡和1个倒退挡,最大时候可达到60.4公里。变速箱也换成液力半自动的,车体后部的动力舱室也相应有所变化,车尾加长了135毫米,外部结构也与后来的96式主战坦克更像。
另外,“风暴”式坦克使用了在二代试验车上验证成功可行的中小直径负重轮,有效地提高了负重轮行程,增强了行驶舒适度,可以越过2.7米宽的壕沟,0.8米高的垂直高墙,和攀爬31度的陡坡。
至于装甲防护,“风暴”坦克基本和80式主战坦克一样,车体正面、炮塔正面和侧面拥有厚重的复合装甲,其炮塔前装甲的防御能力在550毫米左右,炮塔外部两侧加装有栅栏,增强了对付破甲弹的能力。

综合来看,“风暴”较之前国产的59式、62式、69式等坦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不同有两点。
其一,就是“风暴”坦克安装的是焊接炮塔。炮塔的座圈直径达到2100毫米,相较于传统的卵形铸造炮塔,焊接炮塔更低矮,炮塔正面布置有复合装甲,防护力得到提升。炮塔内部的空间也变大了,可放置更多东西。其二,就是使用了6对小直径负重轮的底盘。
这两个特征在之后的85-ⅡM、85-Ⅲ、96式、99式等坦克被沿用。

1987年,“风暴-Ⅰ”主战坦克参加了中东某国的竞标,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国坦克选型没有能够组织下去。
“风暴”-II型主战坦克则是根据1989年巴基斯坦军方的要求在“风暴”-I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产品。巴基斯坦要求更换火炮,要足以对抗当时印度装备的苏制T-72坦克和正在研发的“阿琼”坦克,由此催生了安装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动装弹机系统的85-IIAP主战坦克(P是指的巴基斯坦),并最终出口巴基斯坦,获得了300多辆订单的良好业绩,也为后来的MBT-2000/“哈立德”主战坦克的联合研制奠定了基础。
“风暴”坦克虽然没能正式定型投产,但是以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85式坦克、90式坦克,则在那个年代成为中国现代化坦克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