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大将中,李世民杀了4个,都是因为什么?

千年历史千面游 2023-12-15 15:12:24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威名赫赫的武将,很多都逃不过兔死狗烹的命运。往往江山底定之时,也就是他们赴死之日。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时代莫不如此。当然,也有被后人称颂的楷模,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就都和功臣们相处得很好。

然而,事事无绝对,即使是英明如唐太宗,也曾对某些功臣下重手。只不过,这些功臣大多数都是自己有问题,所以他们虽然被除掉,但是不管是百姓还是史官,都没有因此而看低唐太宗。比如说咱们下面要说的这四位,情况便是如此:

第一位掉脑袋的功臣,是罗艺。

罗艺在小说中,是罗成的父亲,唐朝的大功臣。但是在历史上,他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人物,曾经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大将。他勇武过人,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他统辖幽、营二州,自成一派。唐朝建立之后,他在一番比较之后,决定降唐以保全富贵。

降唐之后,罗艺受命镇守泾州,防御北方的突厥人。他不仅在边关干得尽职尽责,还曾协助太子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之乱。相比起其他的传奇武将,他的名气并不算大,但是功劳和能力却一点儿都不差。只不过,罗艺为人专横,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下属。而这一点,也给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储位相互倾轧。精明的罗艺,选择投效李建成门下。这在当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毕竟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能力和实力都出类拔萃,选择他是最为稳妥的。但谁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一举诛杀李建成,抢到了皇位。这一下,轮到李建成的那些手下尴尬了。

李世民对李建成的部下十分宽容,比如魏征和薛万彻,就都受到了重用。李世民对罗艺也不错,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还多有赏赐。但是,罗艺的内心却十分惶恐,生怕这是李世民要秋后算账。于是,在贞观元年正月,他就假称奉密敕,起兵反叛了。

唐太宗此时要忙的事情很多,没有亲自招呼罗艺,而是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去迎战。但是,官军还未到来,罗艺自己军中先乱了。在密谋诛杀罗艺失败后,统军杨岌干脆带人去攻打罗艺。毫无准备的罗艺大败亏输,抛妻弃子投奔了突厥。但是刚到边界,他的手下亲兵就手起刀落,结果了罗艺。这之后,罗艺的首级被送到京师,成了唐太宗警示他人的告示牌。

罗艺的死,可以说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他脾气暴躁,不懂变通,事情来了总是往坏处想,这就造成在失去靠山之后,立刻就变得惶恐起来。其实,只要他肯再等一等,看看唐太宗对其他李建成党羽的态度,就能发现,自己的前途并非一片黯淡。这种过于强烈的危机意识,最终摧毁了他自己。

第二位被杀的功臣,是侯君集

侯君集是秦王府的旧将,在唐军刚刚攻克长安之后,便开始跟随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也是核心人物之一。他既是幕后的策划者,又是现场的执行者,为李世民立下了大功。李世民胜利后,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显赫一时。

李世民经常重用侯君集,在征讨吐谷浑的时候,侯君集给主将李靖献计,让他趁着敌人不备,疾速杀入敌人腹地。李靖采纳了他的意见,纵兵突进两千里,成功击败了吐谷浑,给唐朝边疆带来了多年的和平;还有对大唐威胁最大的吐蕃,其首领松赞干布曾经扬言,如果唐朝不给自己公主,就出兵攻打大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侯君集大破吐蕃军队于松洲。吐蕃立刻撤军,向唐朝上表请罪;西域的高昌,其国王鞠文泰是玄奘大师的义兄,但是却干出了阻断商路的事。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侯君集攻打高昌,吓死了鞠文泰,将高昌纳入唐朝版图。他还带回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带回了西域的音乐,丰富了唐朝人的生活内容。

对于功劳如此之大的侯君集,唐太宗也是不吝赏赐。但是,唐太宗的赏识,却被侯君集当成了是理所当然。随着功劳越来越大,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失去了朴素的感恩之心。而正在这时,侯君集在攻打高昌时纵兵劫掠、私自收取奇珍异宝的事情被捅了出来。唐太宗盛怒之下将其下狱,但不久后又将他释放。

这次遭遇,让侯君集内心充满了怨恨。有一次,他和另一位功臣张亮喝酒时,表示自己被压抑得活不下去了,干脆反了得了!张亮很害怕,将这话报告给了唐太宗。唐太宗没有治侯君集的罪,但是心里恐怕不会没有防备。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为风头被魏王李泰所压制,心有不甘,准备干点儿什么。他让人把侯君集接入东宫,向其问计。早就心怀怨怼的侯君集,直接劝李承乾谋反,做掉魏王李泰。结果,他们的计划还未正式开始,就被唐太宗察觉。于是,李承乾被废,而侯君集也只能落得一个被杀头的下场。

侯君集的悲剧,很大的原因是他自己摆不正位置。他觉得自己功劳大,于是忘乎所以,将自己所有获得的东西都当成了应当应分的,因此干出了很多错事。最后,他发展到教唆太子谋反的程度时,其实已经注定自己不会有好下场了。如果他做人能够低调一些,对自己的所得多一份感恩之心,绝不会走到后来的这个地步。

第三位被杀的功臣,是张亮。

张亮本是荥阳一带的农民,在隋朝末年投奔了瓦岗军。后来他显示出了自己的能力,逐渐被调入徐世绩的帐下做骠骑将军。公元619年,李世民收服了徐世绩,张亮也就成了秦王府的人。

当时,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争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李世民在策划政变的同时,也在做另一手准备。他知道,这一仗非常凶险,一旦输了,恐怕很难收场。为了给自己留下一招棋,他准备经营东都洛阳。于是,他命令张亮,携带金银珠宝,在洛阳大肆收买山东豪杰。后来,李元吉察觉了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于是便命人将张亮抓了起来。不过,这次的牢狱之灾,反倒成了张亮的传记。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大获全胜,于是便开始重用张亮。但是,在张亮向唐太宗告密侯君集之后,他才算正式走入了仕途的快车道。

不过,张亮在发迹之后,却开始干一些不着调的事情。他的身边,经常跟着两位道士,没事儿就在一起讨论龙脉龙气的话题。而这些事情,恰恰是古代帝王的大忌。在那个时候,任何大臣私自去寻找龙气或者王气,都会被视为谋反的征兆。张亮天天搞这些,是很容易给自己招来灾祸的。

而且,张亮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就是收义子。据记载,他有多达五百个干儿子。这些干儿子,本来是他晋身的本钱,可谁知最后却成了他的催命符。很快,一个叫常德玄的人到李世民面前告发了张亮,说他居心叵测。一向宽厚的唐太宗,竟然不由分说地将张亮给斩了,虽然之前有多位大臣为张亮求情,但李世民却谁的话也没有听。

因为一则流言就杀掉大臣,这似乎和李世民平时的行事风格不相符。但其实,他这样做是别有深意的。他虽然立了李承乾为太子,但是却将更多的疼爱给了魏王李泰,结果引起了兄弟相争,间接导致了李承乾的谋反未遂。这之后,李世民为了让谋夺储君的事情不再发生,决定不立李泰为太子,而改立仁弱的幼子李治。为了保小儿子顺利坐天下,他必须要剪除魏王李泰的羽翼。而张亮,平时和李泰过从甚密,算是李泰最为得力的“羽翼”之一。那么为了唐朝能够稳定,张亮也不得不死了。

张亮的悲剧,是因为“站队”出了问题。在帝国时代,皇帝对于权力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唐太宗这样能力极强的帝王,往往可以看到自己身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情。张亮在老皇帝的主意未定、储君位置归属未定的情况下,贸然作出了选择,那么就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站队”就如同赌博,赢了飞黄腾达,输了身败名裂。张亮既然急于参加这个赌局,那么为押宝错误付出代价,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四位被杀的功臣,是李君羡。

李君羡也曾经是瓦岗军的一员,他在李密失败后一度投降了王世充。但是,王世忠实在不堪,李君羡也不想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于是在秦琼领头的那次集体降唐行动中,他也投奔了李世民。之后,他随着主公破宋金刚,败王世充,大破突厥和吐谷浑。李世民曾经称赞他说:“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此后,李君羡成为了左武卫将军,掌管玄武门的护卫工作,经常得到赏赐。

但是,就在李君羡顺风顺水之时,一个流言突然在京城流传。流言说:“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李世民对此十分担忧,于是便开始寻找这个“女主武王”。

一次,李世民与群臣喝酒,突然来了兴致,询问大家的小名是什么。结果,李君羡突然说,自己的小名叫作“五娘子”。

民间给孩子取小名,有名字越贱孩子越好养活的说法。李君羡这个“五娘子”的小名,可能也是应了这个习俗。但是,李世民却突然多心了。他想到,李君羡是“武安县”人,是朝中的“武卫将军”,封爵是“五连县公”,如此多的“武”字,小名又是“娘子”,那他是不是那个应验“女主武王”的人呢?为了保险起见,李世民将李君羡调到了华州刺史担任刺史。

来到地方上的李君羡,行事很不检点。他认识了一个名叫员道信的人,此人号称不吃饭就能活着,而且还通晓佛法。李君羡觉得这是个神人,于是就和他交好,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结果在不久之后,就有御史弹劾李君羡“结交妖人,图谋不轨”。本就想清理他的唐太宗立刻抓住这个计划,把案情做大,最终杀掉了李君羡。

李君羡的死,无疑是冤屈的。他身上多个“武”字形成的巧合,正好和流言重叠,最终成了他的催命符。李世民因为自己的迷信而杀掉大臣,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此事发生在李世民的晚年。此时的唐太宗,已经和年轻时判若两人。比如,年轻时的李世民曾经说求仙问道是无稽之谈,但是在晚年时却又吃起了仙丹。可能,如果这一则流言早出现十年,李君羡的结局可能会不一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