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点评:佳驰科技(688708)隐身材料
一段话点评:
军工企业,主要是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战机表面隐身材料)及电磁兼容材料(电磁屏蔽)。前些年的军工有点像最近几年的芯片、AI,不看估值(无法估值,很多信息也无法公开),看情绪、事件推动(外部波动、内部爆款+重组);不同点:军品定价有“审价”机制(周期长达3~5年,军品的高毛利率是长账期的补偿),收入确认有可能会变(比如某上市公司被调降过20%);应收账款高、账期长;各领域竞争公司业绩轮动(军工行业的“养马赛马”行为,平时订单不多,保证各领域都有产能冗余,应对突发有保障),隐身材料有所不同,近几年5代战机列装,还有大量老机型更换,需求大,公司和同行业的华秦科技业绩增长显著。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和净利稳健增长,水面之下是应收账款从23年开始超过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收入9.8亿,应收9.84亿),并有1.2亿的应收逾期;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95%以上(其中有飞荣达排第五,每年几百万的营收贡献,关注点:如果能在民用领域放量,或有更好业绩表现)。隐身材料公司还有一哥“超材料”的光启技术(连续两届领导班子都去公司实地考察过的)。隐身材料是个比较好的方向,涂层和结构件都是耗材,即使在平时用量也有很稳定增长空间,公司和华秦科技的PE40以内,也较合理,一般关注。
若有一般局部特别行动,更看好无人机(中无人机、航天彩虹等)。
另外可以看看航新科技:飞行数据、机载设备检测维修等。上市十年以来营收持续增长,2024年3季度净利拐点初现、24年业绩预测净利过亿(过往净利持续低迷因素:负债率较高、18年并购,商誉3亿,20年一次性计提了2.6亿等);股价走势很“干脆”:上市暴涨后一直向下修复,24年见底回升(切换成周线、月线更明显);2024Q3前十大股东九个都是个人投资者,合计持股27%,是看起来非常分散;投机看图形、投资等业绩再验证。(风险:有过境外并购计提商誉的“不良”记录、高管流动性较大)
分析报告:佳驰科技(688708)
一、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佳驰科技(688708)是一家专注于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EMMS)的高科技企业,主营业务覆盖隐身功能涂层材料、隐身功能结构件及电磁兼容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领域,尤其是隐身战机、导弹、舰艇等装备的隐身性能提升,2023年军品收入占比超95%。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由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龙江领衔,拥有63项专利(含23项发明专利)。
核心产品竞争力:
1. 隐身功能涂层材料:占主营业务收入62.98%,广泛应用于战机表面,降低雷达散射截面,2021-2023年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3.67%。
2. 隐身功能结构件:兼具承力与隐身功能,应用于机翼前缘等关键部位,2023年收入占比31.78%。
3. 电磁兼容材料:面向民用市场(如消费电子、通信设备),目前占比较小(2.89%),但未来拓展潜力较大。
二、行业前景与市场地位
1.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国防需求:全球隐身材料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中国隐身战机数量较美国存在显著差距(现役约3284架军机,隐身战机占比低),未来列装及维修需求空间广阔。
政策支持:中国国防支出持续增长(2022年达2.3万亿元),装备费占比提升至41%,隐身材料作为关键配套材料受益显著。
2. 竞争格局与护城河
高壁垒:军工行业资质、技术定制化及长研发周期形成天然壁垒。佳驰科技已批量供应第三代、第四代战机隐身材料,技术获军方认证为“国际领先”。
毛利率优势:2023年综合毛利率76.91%,显著高于同业(华秦科技57.78%、光启技术39.02%)。
三、财务表现与风险分析
1. 财务亮点
营收与利润高增长: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3亿、7.69亿、9.81亿元,净利润从1.67亿增至5.64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50%。
现金流稳健:2023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3.2亿元,流动性充足(流动比率6.54倍)。
2. 风险警示
客户集中度极高:2023年前五大客户贡献96.74%收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占比73.13%,依赖单一客户风险显著。
应收账款高企:2023年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达9.8亿元,占营收100.34%,周转率(2.21次)低于行业均值(2.44次),回款周期长影响现金流。
毛利率下滑压力:2021-2023年毛利率从82.58%降至76.91%,主因军方低成本政策及原材料波动。
四、募资与战略布局
1. 募投项目
公司IPO募资10.83亿元(原计划12.45亿元),主要用于:
生产基地扩建(6.18亿元):提升隐身结构件产能,匹配军品放量需求。
研发中心建设(3.27亿元):巩固技术优势,拓展民用电磁兼容市场。
2. 未来增长点
军品维修市场:隐身涂层需定期更换(单次成本近百万美元),后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民品拓展:电磁兼容材料在5G基站、汽车电子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2023年相关收入同比增长26.23%。
五、管理层与治理风险
实控人变动:创始人邓龙江2024年2月辞任董事及首席科学家,或影响技术战略连续性。
高管离任:监事会主席许成练、独董桑建华于2024年8月离任,公司治理透明度存疑。
风险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