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尽调这些年(四十五)-调查被隐藏的关联交易

志勇看商业 2025-03-16 20:40:32

我想写一个关于尽职调查的系列内容,并不是想教你们什么知识,我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我只是想写一写,这些年看到的现象、项目以及个人的观点。仅希望能通过我的文章让你们了解一些潜规则,一些骗局,一些套路,以我的角度带你们看看这些年的市场。

这篇给甲方们看一下吧,总有人问我应该怎么做财务尽调,怎么查呢,这让我怎么说呢,这课题也太大了,哪怕问个具体情形,都好聊。

太过于实操的内容,没人愿意看,受众太小了,公众号都是愿意看看故事,我随便发一篇简单的,门槛低一点的吧。

这是在星球最近发的一个关联交易的,聊聊思路吧,看这个之前其实应该先看之前写的关联交易和定价转移。

我之前不是说,财务造假要么隐藏关联关系,要么隐藏关联交易。

就是关联方不交易,交易的不能是关联方。

要不你就价格公允,该披露披露,你要都真实的,咱都没有聊这个的意义。

然后我说两种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方式,一种就是真的不交易,让关联主体去背成本费用,资金压力,免费干活啥的,甚至是开拓市场,积累影响力的事,很多东西不见得一定要是纸面上看得见的东西。

第二种就是在关联交易中间加一个真的非关联方,就是一个真的外人,就类似指定采购似的。

这两种都很常见,尤其是第一种,他是可以做成阳谋的,就不是造假了,也不是财务单一部门的事了。

我举过例子,就是产品本身不挣钱,但是耗材很挣钱,他用不挣钱的产品去引流,去打造知名度影响力,还可以通过部分单元亏损,去换整个品牌的影响力,这个算集团战略协同吧。

然后有个朋友问说这个事怎么去调查。

这个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调查判断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你看ipo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关联交易,他为什么对披露关联交易这么重视啊,就是影响太大。

咱们日后会在星球一直讲这个事,今天先简单说一下思路哈。

第一种真不发生交易的,核查很难,你只能是了解她这个业务以后,根据行业数据去看看,他有没有异于常人的数据指标,然后去入手。

这个基本就是没啥用,但我也确实会看看,因为总有一个环节是要分析他财务数据的,顺便就看了。

这种情况,我的习惯和经验,一般就是关注他的合并范围确定的是否准确。

因为他要让体外背负很多东西,他就一定不能合并啊,他要合并了,不就没意义了么。

但是合并范围这个事,怎么讲呢,形式大于实质吧。咱们也没人家监管的力度,尤其我是做一级市场尽调的,合并范围说白了,都是根据需求随便改的,都是一起商量确定合并范围的,商量着来。

所以咱们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发现它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模拟算一下。

就是你要判断,她这个事如果规范以后,对他的财务数据影响有多大,规范需要多久,1年还是3年,规范以后还能不能做到这个数据,你们的钱进去以后,能不能帮他冲到相关的数据。

总之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第二种通过在关联交易中加一个非关联方,然后隐藏关联交易的。

就是a跟c是关联方,想隐藏这个关联交易,中间加一个真的非关联方b,于是a跟b采购,a要求b的原材料必须用c的。

这种很常见,首先说这种模式,不一定说肯定就是造假,b的价值是很大的,是有合理的商业目的的,也有商业实质的,各行各业都有b,类似于整合方案服务商。

但也确实有大量情况通过b进行利益输送啊,贪腐啊,财务造假啥的。

咱们说财务造假的情况哈,我只是说了最简单的情况,a跟c之间只有一个b。

那有两个,三个,四个,是不是也行?然后他把一个整体的采购分散开,就是分开往下外包是不是也行?

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很少,因为太费事了啊,划不来的,除非是东方集团那种规模。

但是他那种规模,也轮不到我给他做尽调啊,就是咱们面对的市场,基本没有那种规模的企业。

a跟c中间只有一个b的情况其实是可以核查的,咱们去找特征就行了。

你看他的特征就是a也跟b发生交易,c也跟b发生交易,那你就去看a和c的供应商名单和客户名单看看有没有重合的,不会很多的,非常好比对。

有的企业供应商名单、客户名单都是个位数,列一下看一下发生额,很好比对。

你找到了共同出现在a和c名单中的b,并不代表就有什么问题。

因为a跟c是一个集团的,可以看作一个主体,b可以同时向他俩采购,也可以同时向他俩销售啊,没毛病啊,人家可以不同的业务,在集团内部,用不同主体去做,很合理。

这个时候,他第二个特征是,b与ac这个共同主体,又买又卖,即是客户,又是供应商。

因为她这个财务造假的链条是,b向c采购,然后销售给a嘛,他就是承担了一个中间过渡的角色,b向c买,然后向a卖,对于ac整体来看,b就是在又买又卖。

所以这是他第二个特征,这个也不难辨别,基本就是写在明面上的。

基本上满足这两个特征,你就可以重点关注了,但还不能说明就一定有问题。

你得看具体业务,因为我确实见过那种又买又卖,但还真就存在合理的商业目的,又商业实质的。

就是有那种,我给你供货,然后我也买你点其他的东西或者其他服务的,还不少见呢。

所以你要去看这个b,又卖又买,具体是在买什么,卖什么,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如果是同一种东西或服务,那这就是第三个特征了。

这会吧,你就需要你的行业专家帮你判断了。

因为聪明的人,会把两份差不多内容的合同,写的跟两种东西似的,他为了让这两个看起来不一样嘛,他至少会起两个名字。

比如,b买的是原材料,卖的是组装后的产品,这里面还可以掺杂什么为委托研发啊,什么各种服务啊,总之他们会让两个经济业务看起来,关联不大。

很多朋友只通过看合同相关产品的名称,来判断买和卖的东西是不是有关联,是不可以的。

你得找行业专家帮你看看,这两合同到底是在做什么,当然没那么难哈,反正你要是有这个企业的行业知识储备,自己应该是能辨别的,对了,现在能问问ai啊。

但是呢,我遇到过,更变态的,就是他这合同给你瞎写,就是与实际经济业务就不一致,这种吧,你就还得关注更多的原始凭证,去看这个经济业务。

哦,对了,我想起来了,还有更变态的,就是同一个b,他在a和c叫不一样的名字,我靠,要不我跟你说一级市场,根本没你们想的那么规范。

就这种很容易让你疏忽,尤其是你用excel比对的时候。

有的它是故意的,但有的它就是不规范,或者换软件啥的,或者没有供应商模块导致的。

这个其实挺不好辨别的,对了,我还见过那种就愣瞎挂的,就是张冠李戴,真的我发现啊,越原始,越朴实无华,毫无技术可言的方式,造成的困难越大。

好了,不说这些变态的事了,根本也说不完。

他要是符合这3个特征,就100%有问题,实际上符合前两个特征就嫌疑很大了。

你呢就一步一步来,先要把它集团的业务了解清楚,然后把它所有已知关联方,和交易额都列出来,什么合并内的合并外的,已知的,疑似的,都列出来,搞清楚,每个在集团中承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然后挑出重点,按我刚说的,去排查一下。

这在一级市场,肯定是够用了,你不用害怕有很多关联方,没有的,第一他们没有那么大规模,第二他们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但还是那句话,要有条理性,不要上来就干,先分析行业,分析动机,分析他现在情况,然后你们分好工,一步一步来。

做财务尽调啊,一定要从动机,从主要矛盾去下手,而不是统统的扫描一遍,你不可能把所有造假特征都排查一遍的,所以千万不要一头扎进财务数据。

对了,你还得先搞清楚,你在做什么,甲方需要什么,你要是查他贪腐啊,转移资金啊,就不能按我说的上面那三个特征了,就没啥用了。

这些我以后慢慢讲,你们以后思考怎么调查的时候,不必照本宣科的套,我说的未必适用你当前的情况,你可以多去想,各式各样的情况会有什么特征,然后根据特征去看,去寻找线索。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皆为匹夫”,在里面会分享更多尽职调查、财务管理、财务造假、税务合规的实操干货。

我们的实操能容会从你实际面对的真实情况出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怎么思考,怎么入手,都是亲身经历的经验,而不是网上的纸上谈兵。

0 阅读:0

志勇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