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17日,黄昏。
滨海县大西庄据点的伪军队长刘于造得到密报——当晚,獐沟区抗日干部陆迅行等人,将会到篆河乡乡长栾渭川的家里开会。
收到消息的刘于造,登时感到立功的机会来了,兴奋不已的刘于造,随即将据点内的二十多个伪军悉数拉出,也不顾上天色将黑,便火速地向着栾家滩奔去。
一路之上,马不停蹄地赶路。
当众人路过上古尖时,迎面突然遇到了一个裹着白头巾的人,此人正匆匆赶着夜路,冷不丁与这群伪军撞上了,他下意识便想要躲闪,却被刘于造旁边的伪军一把拉了过来。
“跑什么跑?”那名伪军大喝一声,连拖带拽将此人拉到众人跟前,随后盘问道。
“是不是心里有鬼?”
“这不天黑,没看清各位军爷,还以为是遇到土匪打劫拦路的呢!”那人看清众人后,赶紧作揖解释道。
“这不是开草行的老栾嘛。”
伪军之中,有人很快便认出了对方,随后扭头对刘于造说道,“队长,这人是獐沟小街开草行的栾永祥,他家听说就住在栾家滩附近。”
“你家离栾家滩不远,那你认不是认识有个叫栾渭川的住哪儿?”
刘于造走到栾永祥跟前,打量了对方一番,随后沉声问道。栾家滩港汊很多,地形复杂,白天就不好走,他们这些外人天黑赶路,想要找到地方,则更加困难。
刘于造一路上正为这件事儿发愁,眼前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合适人选,自然顿感喜出望外。
“认识,他家就住在村东头大槐树底下。”栾永祥点了点头,忙回答道。
刘于造一听说对方对栾家滩很熟悉,便立即与栾永祥商量,让他给大伙儿带路,去抓抗日乡长栾渭川,并许诺事成之后,自己这边必定定会向皇军那边,为他请赏嘉奖。
刘于造的算盘打得倒是挺好,开张白条就想让人帮忙卖命,但他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他算是找错人了,而且错得还很严重。
身边那名伪军认识栾永祥,也听说过栾永祥的家在栾家滩附近,但他却不知道,眼前这个栾永祥,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栾渭川的爹。
一听说这帮伪军要去抓自己的儿子,栾永祥顿感事态紧急,心里十分着急,当下便想赶紧给儿子他们报信示警。
可眼下的情况,想要脱身也不容易。
栾永祥随后便假装有些不情愿,托辞天黑不想去,但“经不住”刘于造等人的威逼、利诱,最终才不得不同意带路前去抓人。
当天,月光朦胧,夜里行路,四下看得不太清楚。
黑暗之中,通往栾家滩的小路十分难走,众人磕磕绊绊跟着栾永祥走了好一会儿,前面的栾永祥突然停住了脚步,蹲了下去。
“怎么了?”刘于造见栾永祥停住脚步,赶忙问道。
“别喊,你看。”
栾永祥做了一个噤声动作,然后指了指前面的芦苇丛,苍茫的夜色之中,港汊边的芦苇丛,也不知道是被风吹的、还是什么原因,突然晃动了一下。
先前在路上,栾永祥就已经跟众人交代了,栾家滩这个地方,新四军经常往来,当地民兵也时不时在滩涂、芦苇中巡逻、放哨。自己在前面趟路,要是发现不对劲,便会立即停下来,蹲下。
“有人?”刘于造轻声问道,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毕竟人生地不熟的,万一真的遇到新四军部队的话,那他这次领出来的二十来号人,可就全完了。
“看不大清楚,这样吧,你们趴在这儿别乱动,我先摸过去看看有没有埋伏,万一我没回来,你们该撤就撤,别管我了。”栾永祥对刘于造轻声说道。
刘于造一听,这老头还真是仗义,危险事儿抢着上,当即一面嘱咐对方小心行事,一面传令下去,就地隐蔽,没命令都待在原地待命。
就这样,在一众感激、敬佩的目光之中,栾永祥向着芦苇荡深处摸去,随后,借着大片芦苇丛的掩护,顺着港汊边快速跑掉了。
脱离敌人视线的栾永祥,一甩先前带路时的磕磕绊绊,凭着这么多年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哪里有坑洼、沟壑,闭着眼都能避开,随后一口气跑到了儿子栾渭川的家中。
栾永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猛地闯入了栾渭川的东屋,此刻,一众区、乡干部正在开会,栾永祥冷不丁突然闯入,让众人都不禁一惊。
“快,快!有敌人要来抓大家。”栾永祥指着儿子栾渭川大声说道,随后喘着气将路上遇到刘于造等人的消息给大家简要说了下。
当晚会议当即停止,栾渭川等人立即组织乡干部集合附近民兵,前去港汊附近伏击,随后,几名民兵在栾渭川的带领下,向着刘于造等人隐藏的地方,火速赶去。
而此刻,刘于造他们还在逡巡着,栾永祥就这样一去不回了,也没个动静,到底是不是进去后遇险了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吭声,大家看着眼前那片芦苇丛,越看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有埋伏。
“啪!”一声清脆的枪响,从芦苇丛附近传出,这是栾渭川等人打的枪,目的就是营造出有埋伏的样子,让刘于造等人以为栾家滩这边,早有准备。
听到枪声的刘于造身体一下子僵住了,下意识里,他就认定先前去侦查、探路的栾永祥,没了。
既然对方早就埋伏在这里了,那这次奔袭抓人还抓个什么呀,听着这枪声越来越近,别是人家想要包围咱们吧?
刘于造越想越觉得现下这个境地,实在是太危险,随即下令,赶紧撤走,原路突围。
就这样,等栾渭川等人赶到先前敌人隐蔽的地方之时,刘于造他们,已经跑了很远了。
伪军的一场夤夜突袭,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令人捧腹的闹剧。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44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滨海县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