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交通员不幸落入敌手,遭敌轮刺十八刀后潜水逃出生天

青史如烟 2022-12-10 08:59:57

1941年7月20日,傍晚,盐城县(现盐城市)建阳镇。

建东村村民孙朗荣背着一个粪兜,一面弯腰寻拾着地上的粪团 ,一面渐渐向着转水沟桥西靠近。

按照六区区委的交待,当晚,将有一位镇上的交通员在此与自己接头,随后对方会交给自己一封交通信。

孙朗荣看了看周围,夜色渐沉,四下一片昏暗。确认附近无人之后,孙朗荣悄悄下到桥底,然后向着桥洞内大声咳嗽了两声。

还没等孙朗荣咳嗽声止,桥洞内便突然闪出几个黑影,孙朗荣没来得及反应,便被对方打倒在地,随后被绳索紧紧捆绑了起来。

“逮住了,逮住了!”几声欢呼声过后,一道刺眼的手电光亮照在了孙朗荣的脸上,借着光线,孙朗荣看清了围在自己跟前的几名伪军以及身后几名端着刺刀的日本兵。

“镇上的交通员出事了!”孙朗荣登时就反应过来了,这帮人应该是从交通员嘴里撬出了接头时间地点,随后便一直躲在这里,等着自己自投罗网。

想明白事情经过的孙朗荣,虽然悲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既然已经落在敌人的手中,那就只能做好牺牲的准备吧。

随后,孙朗荣被敌人用麻绳牵着,拽曳到夹河边的一条船上,敌人开船之时,在船上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审讯。

“说!新四军在这里驻扎了多少人,平时都藏在哪里?”一名伪军对身后的日军点了点头,随即对着孙朗荣大声逼问道。

孙朗荣看着对方,一言不发,满眼怒火,恨不得将对方撕成碎片。

“吆喝,还是个硬骨头!”那伪军见孙朗荣不吭声,翻起孙朗荣挎着的粪兜,兜住他的头,然后抽到刀拿起刀背猛地磕砍对方的脑袋。

血,顿时洇湿了罩在孙朗荣头上的粪兜,顺着兜子边、衣衫,从头一直流到了脚下。

“叫你不说,叫你不说。”那伪军边打边吼骂着,越打却见孙朗荣越是倔强,对方遭受重击却总是坚持着挺直了身腰,让无法征服对方的伪军顿时大为火光。

“将他扔下去!”船上敌众群里,有人嘶吼道。

几名伪军随即将孙朗荣推到了水中,其中一人拉着绳索,防止他被水冲走。

孙朗荣跌入水中,虽是盛夏,但夜里的河水依旧凉意侵人,孙朗荣强撑着浮上水面想要呼一口气。

而就在他的头刚露出水面之时,孙朗荣突然觉得背后一凉,一阵巨痛紧跟着传来,这痛感随即密集性地扩张起来,让孙朗荣忍不住张口呼痛。大口大口的寒凉河水,顺着口鼻涌入肺腔,孙朗荣清楚地感受得到,这水中的血腥味,非常浓。

船上的日伪军,此刻正如同一群陷入疯癫状态的野兽,他们端着刺刀疯狂地轮刺水中的孙朗荣,一时间,水里血泡直泛,水面红了一片,一股湿湿的血腥味儿开始在四下弥漫。

“活不成了。”连刺了十几刀后,船上有人喊道,那名牵着绳索的日军随即松手,将“尸体”抛入河中。

这种杀人抛尸荒野的事儿,对于这群日伪军来说,实在是司空平常,随后众人便随船离开。

在他们看来,那个身中十数刀,被绳索捆绑的孙朗荣是死定了。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孙朗荣从小生长在水边,水性好,乡邻给他还起了个绰号——“水老虎”。

被刺重伤的孙朗荣忍着剧痛,在水中挣脱了绳索,随后潜水而行,拼力游到了河对岸,随后藏在了河水边的一片芦苇丛内。

“我永远忘不了那天夜里,身上受着剧痛,心里却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异常兴奋感。”解放后,在建东村务农的孙朗荣向后人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依然唏嘘不已。

第二天,南面村子,一个来河边洗衣服的农妇在河边发现了已经昏迷不醒的孙朗荣,随后附近群众将他救上岸。当时孙朗荣受的伤很重,身上遭创十八处,头上破了几个大口子,肋骨被敌人刺断了三根。

区委闻讯后,立即派副区长石方前来,将孙朗荣转移抢救。

在新四军后方医院的治疗之下,孙朗荣最终活了下来,当时不少医护人员都感慨,这么重的伤,能从敌人刺刀下逃脱并活了过来,真是一个奇迹。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42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盐城文史资料》

1 阅读: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