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彻是南齐时期南谯太守吴景安的孙子,也是南梁右军将军吴树的儿子,后来成为南朝陈的一位将领。他最初在东宫任职,后来南朝梁发生了侯景之乱,当时秦郡闹饥荒,吴明彻把自己的存粮分给了周围的邻居。到了南梁末年,他跟随周文育去讨伐杜龛和张彪,因为立下战功被封为安吴县侯。不过,吴明彻真正出名是在南朝陈建立之后。可惜的是,当他带领陈朝的精锐部队北伐时,这位名将却因战败而被俘。
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朝自立为帝,建立了陈朝,他就是历史上的陈武帝。就在这一年,陈霸先任命吴明彻为安南将军,让他和侯安都、周文育一起带兵去讨伐王琳。但战事一开始,吴明彻的部队就吃了败仗。559年6月,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去世,他的儿子陈蒨继承皇位。就在这一年的10月,大将王琳听说陈霸先已死,立刻带兵向东进军。与此同时,北齐的慕容俨也率兵逼近长江,为王琳提供支援,这让刚建立的南朝陈国面临严重危机。然而,陈国将领吴明彻在与王琳部将任忠的交战中不幸落败。560年2月,王琳打了败仗,带着家人逃到北齐。564年,吴明彻升任镇东将军,担任吴兴太守。566年4月,陈文帝驾崩,陈废帝登基,任命吴明彻为领军将军。567年,湘州刺史华皎暗中联络北周军队,并且投靠了西梁。
听到这个消息,陈顼派吴明彻去平定叛乱。在这场战斗中,吴明彻打败了北周和西梁的联军,华皎和宇文直等人独自乘船逃到江陵,元定被徐度抓住。随后,吴明彻趁势攻下了西梁的河东郡。战后,吴明彻因为立下大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还晋升为公爵。在我看来,虽然吴明彻作为南朝陈的第一名将,刚开始的战绩并不理想,但他很快就用实力证明了自己。573年3月,陈宣帝打算攻打北齐。大臣们看法不一,只有吴明彻力挺这个决定。陈宣帝下定决心后,派吴明彻和裴忌带领十万大军北上。到了4月,吴明彻派出猛将萧摩诃,击败了北齐军中的精锐射手和力士,北齐军队惨败。南陈军队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北齐将领尉破胡逃跑,长孙洪略则战死沙场。五月,南陈军队攻下历阳,把守城的士兵全杀了,接着向合肥进发,合肥守军看到南陈的旗帜就投降了,秦州也跟着投降了。到了七月,吴明彻拿下仁州,朝廷封他为征北大将军,还晋升他为南平郡公,赏赐的封地增加到两千五百户。没过多久,吴明彻又碰上了他的老对头王琳。
在攻打寿阳的战斗中,吴明彻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士兵从各个方向发起猛烈进攻。城内守军惊慌失措,很快就被攻破。吴明彻一举拿下寿阳,俘虏了王琳、王贵显、扶风王可朱浑孝裕、尚书卢潜和左丞李騊駼等人,并将他们押送到建康。陈宣帝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非常兴奋,马上封吴明彻为车骑大将军和豫州刺史,还将他的封地增加到三千五百户。公元575年闰九月,吴明彻再次带领军队沿着泗水向西攻打彭城,在吕梁一带打败了北齐的数万兵马。之后,由于北齐和北周之间战事不断,而南陈也没有北上扩张的打算,所以北齐和南陈之间保持了一段时期的安定局面。三这个数字在很多文化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在咱们中国,三代表着多和完整,像“三生万物”这样的说法就体现了这一点。在西方,三也是个挺重要的数字,像“三位一体”这样的概念就是很好的例子。总的来说,三这个数字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576年2月,吴明彻被提拔为司空。到了577年10月,陈宣帝得知北周灭了北齐,就想趁机拿下淮北。想到吴明彻之前打了不少胜仗,陈宣帝决定还是让他带兵北伐。没过多久,吴明彻带领军队到达吕梁,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带兵迎战,结果屡次被吴明彻打败,只好退守城中不再出战。北周朝廷听说梁士彦战败,立刻派上大将军王轨领兵前去增援。
正好吴明彻背上得了重病,他们的船队到达清口时水位越来越低,船只无法通行,军队也散了。吴明彻走投无路,最终被北周军队俘虏。北周对这位名将很是欣赏,不但没杀他,还封他为怀德郡公,任命为大将军。不过,吴明彻对南朝陈国很忠诚,北周的优待反而让他更加忧愤,病情加重,最终在公元580年死在长安,享年七十七岁。吴明彻死后,陈朝皇帝陈叔宝对他大加赞赏。南朝陈国追认他为邵陵县的侯爵,并赏赐一千户的封地,他的儿子吴惠觉继承了这个爵位。到了782年,负责礼仪的大臣颜真卿向唐德宗提议,追封历史上的六十四位著名将领,并为他们建立庙宇进行祭祀,其中就有“陈朝的司空、南平公吴明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