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农民群群 2024-08-06 11:02:47

作者:苏晓伟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千万工程”层层递进、久久为功,深刻重塑了乡村生产、生态、生活,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实践新路径。笔者认为,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一个切口,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强势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塑造“天蓝、地净、山绿、水清”大美乡村形态

一是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开展生活垃圾管理知识进农村、进家庭、进企业、进农家乐(民宿)为主要内容的“四进”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自觉性。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党群服务中心、中心村商超等人流量大的场所设置便民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推广密闭、环保、高效的垃圾收运系统,杜绝运输过程中混收混运和“跑冒滴漏”现象。

二是补齐污水治理短板。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及生态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科学选取集中或分散处理、管控治理等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转化利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建立健全长效运维管理机制,提升专业化、智能化、可持续运行水平。

三是提升农村厕所质量。深化推进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完善公厕管护制度,明确管护措施,保障管护经费,强化日常管护,确保公厕正常使用。鼓励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便捷、经济的公厕、户厕粪污清掏和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持续巩固提升农村改厕成效。

二、坚持一个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积极推进收入、产业、管理“三位一体”,推动实现“农业+”多元业态深度融合

一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家庭产业经营性收入增长。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三农”领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完善收购制度和兜底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稳定预期,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深化改革促进土地“三权分置”,完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是营造乡村产业生态。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风土民情等,打造蔬菜种植示范、农耕文化展示、餐饮民宿场景、种养业和加工业不断壮大的“农业+”新乡村产业生态圈,提升乡村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多元增收渠道。

三是打造综合管理体系。把个体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发挥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在技术应用、全产业链条打造和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做好物流管理,积极对接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完善“县-镇-村”配送渠道,助力农特产品走出山沟沟。积极对接国内外规模农业企业,引导传统农业向高效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的产业管理体系,把产业留在农村,把收益留给农民。

三、把握一个趋势,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载体,稳妥推进空间、要素、服务“三大结构”,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一是城乡规划一体推进建设。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把城市产业形态、空间结构和功能建设与全域乡村基础设施、空间形态和生产生活进行通盘考虑,打破传统城乡边界。重塑城乡形态,推动“街区+农业园区”“街区+农业文化景区”“农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城市形态与大美乡村有机融合。

二是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民根本利益,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才返乡创业。分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确权改革,盘活低效用地,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以“小微普惠农村金融”为抓手,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同时优化县域涉农银行网点设置。

三是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建立与实际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强校带弱校”机制,全面推进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深化合作办学、联盟发展等办学模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村镇卫生健康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卫生基础,确保医疗资源普惠可及。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乡村互助养老,确保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四、着眼一个重点,以强化基层治理为基础,协同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健全党建引领下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农村结构新变化、技术手段新方式和治理理念新要求,聚焦基层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进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遵循“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完善民主协商、决策、监督自治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二是强化网格法治建设。积极引导法治建设进入“微网格”,在网格内开展“送法上户”活动,根据人口数量、群众生活习惯和服务半径优化网格设置,促进法律服务向末端延伸。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走好网上群众法治路线,促进线上学法和线下送法有机统一,实现“大数据+网格”的“人-技”合二为一,形成更加精准、精细、精致的法治网格化治理。

三是涵育农村新风新貌。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炼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的思想理念,形成民风淳朴、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结合乡村建设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长廊和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景观,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中,引导社会风尚、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涵育向上向美、至真至善正能量,让乡村社会新风正气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强化一个机制,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党政主导。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抓点做样、示范带动,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

二是整体推进、强化保障。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一体实施,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落实落地。同时,加强要素保障,做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项目资金、指导服务就配套到哪里。

三是优化设置、强化统筹。优化“三农”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机构设置,把热爱“三农”工作、懂经营善管理、勇于担当尽责的人员编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强化“三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完善运转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增强履职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校)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0 阅读:18

农民群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