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协同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山东省高青县发展黑牛产业做法剖析

农民群群 2024-05-12 06:07:23

作者:孙学涛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山东省高青县以发展壮大黑牛产业为抓手,创新“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小农户”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民合作社提供生产技术并签订收购合同,农民合作社引导小农户从事黑牛养殖,提升了小农户黑牛养殖技术,促进全县黑牛产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转变,初步形成“高青黑牛良种繁育—生态养殖育肥—屠宰精细分割—冷链智慧物流—高端平台销售—数字农旅观光”的一体化高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高青黑牛”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截至2023年底,高青县黑牛存栏量达10万头,当年出栏量达3.2万头,产业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一、农业龙头企业:拓展市场驱动产业发展

以高青黑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高青县采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黑牛产业研发、加工基地,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培育高端肉牛特色品牌等措施,将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成推进黑牛产业化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12月,高青县培育黑牛农业龙头企业10余家。高青黑牛农业龙头企业以黑牛全产业链运营为突破口,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推出高端黑牛肉,打造了“纽澜地”“齐鲁远航”“鲁航黑牛”等知名品牌,高青县被中国畜牧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黑牛城”,高青黑牛肉成为G20杭州峰会、上合青岛峰会的国宴食材。

为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高青黑牛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完善了C2B(从消费者到企业)订单农业,实现新零售与新农业的有效衔接。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产品直采生产基地,完善“采购链”。农业龙头企业与盒马鲜生合作,建设优质畜产品直采生产基地,黑牛产品48小时内可直达北上广深等21个大中城市的300余家盒马门店,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二是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电商平台,畅通“销售链”。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与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合作,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体系。目前,高青县有10余家畜牧企业拓展新零售业务,创新数字交易营销模式,推动了销售环节的全链条数字化升级。三是强化品质管控,完善“追溯链”。农业龙头企业利用智能芯片自建追溯体系和数字监控平台,构建从黑牛养殖到餐桌的全流程数字化溯源服务体系,解决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了黑牛产品优质优价。

二、农民合作社:上接下联推动产业发展

截至2023年12月,高青县培育了黑牛养殖合作社200余家。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带动养殖户发展现代养殖业。农民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高青黑牛养殖标准,积极引导小农户按照养殖标准生产,推动高青黑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对“高青黑牛”地标品牌的监管力度,维护“高青黑牛”品牌声誉,维护产业整体利益。

环保是现代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民合作社积极作为,推动高青黑牛产业实现环保绿色发展。各级各部门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及养殖户的培训,改变重生产、轻环保的意识,提高综合养殖水平,促进养殖的生态化。高青县政府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农民合作社的农业废弃物治理力度,农业龙头企业指导或补贴农民合作社做好沼气池、厌氧发酵池和排污沟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将小规模养殖户的废弃物运送至农民合作社进行无害化处理,解决了小规模养殖户畜禽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难题。

三、小农户:放心养殖实现稳定增收

“土生土长”的黑牛特色产业,成为高青县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推动了农民增收,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高青县黑牛产业创新实施“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小农户”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调动了农户养殖积极性。

随着高青县黑牛产业的蓬勃发展,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抓住时机,加入黑牛养殖行列,积极对接农民合作社,提高黑牛养殖技术,扩大黑牛养殖规模,部分小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家庭农场。截至2023年12月,高青县培育黑牛养殖家庭农场400余个。高青县通过发展黑牛产业,不仅让农民忙了起来,也让农民富了起来,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

四、政府:数字赋能助力产业提升

高青县政府立足产业发展全局,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设完善高青黑牛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一是建设全要素“数据库”。开发“黑牛管家”终端应用程序,为每头高青黑牛佩戴电子耳标、定位项圈等物联网设备,形成覆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二是畅通信息“共享流”。打破高青黑牛产业发展的信息孤岛,完善信息共建共享体系,将银行、保险公司、社会化服务机构、屠宰加工企业等430余个产业链关联主体接入“黑牛管家”终端应用程序,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整合。三是构筑精准服务的“新场景”。拓展“黑牛管家”应用场景,把系统数据作为优惠政策落实的重要依据,从“人找政策”转变到“政策找人”,实现优惠政策“一键直达”,精准解决了优惠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