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会昌县革命历史概况

丁丁尊随 2024-03-31 04:36:55

张炳春(全文1万余字)

会昌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人民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这里是中央苏区南大门,开国领袖毛泽东作词《清平乐·会昌》盛赞“风景这边独好”。

一、人民觉醒和反帝爱国运动

会昌人民革命,以农民对封建地主豪绅剥削和反动政府压迫的反抗为最初形式。反抗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历史文字记载,从南到北都有农民奋起反抗斗争,筠门岭、周田一带100多人集体抵抗苛捐杂税,右水农民曾有顺、庄口黄沙农民肖石祥、白鹅九岭农民王名山等等义愤填膺反抗地主豪绅欺诈盘剥。

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会昌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中传播,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会昌人民群情激愤。随即于5月底在会昌县城内爆发了群众性的爱国行动,教育界反映尤为强烈。

会昌县立高等小学贴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对联,学生成群结队的走上街头,将日本产的货物丢在地上踩或用火烧;在外读书的留学生、大学生邹少永、欧阳灯、文由瑜、赖乎等10多人鼓动学生一律剪辫子、穿短衫。在学生行动的影响下,县城群众自发走向大街,形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高呼“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以表达反帝爱国的革命热情。

二、党员初期活动和工农运动

1926年秋,共产党员陈奇涵奉党的指示,率领几名江西籍共产党员,从广州返回江西从事革命活动,途经会昌。陈奇涵住在会昌县城谢家祠的一个印刷工人家里,草拟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工作大纲”,并派共产党员鄢日新去吉安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陈奇涵走访了会昌城一些进步人士和工农积极分子,并写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拥护三大政策”等很多内容的标语张贴到街头,点燃反帝爱国的革命火炬。“耕者有其田”的宣传标语还贴到农村,广泛宣传革命道理。

1926年11月,中共党员肖以佐来到会昌,指导开展工农运动,随后,会昌县总工会在县城天后宫成立。总工会建有数百人的工人纠察队,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工人安全,染布工人邓学林任队长,丁任贤任副队长。总工会下设鞭炮、制伞、理发、洋货布匹、泥木业等行业工会,争取改善工人生活待遇,增加工资,反对苛捐杂税。工会成立后,组织了一次历时两天的罢工请愿,结果工人增加了一倍工资。鞭炮工会100多名会员,在一次示威请愿中把贪脏枉法的硝磺局局长抓来游行。这以后的一年多里,停止了鞭炮捐的征收。年底,成立了会昌农民协会,也设在天后宫。农民协会成员深入到农村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恶,开展减租减息、反对高利贷的盘剥和苛捐杂税的斗争。同时,在肖以佐、黄中青的积极筹备下,“会昌青年干社”于1927年1月正式成立,有会员100多人,宣传三大政策,拥护国民革命军,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苛捐杂税,反对贪官污吏,并协助工会和农民协会开展工作,革命标语和传单一时充满街头。革命青年还经常组织演讲会,鼓动工农争自由、争权利。在肖以佐的支持下,青干社联合工会组织把军阀爪牙刘通抓起来游街,并关了他几个月。当时一句顺口溜唱道:“刘通刘通,狗屁不通,骑着红马,街上乱冲,强买强卖,压迫群众,恶贯满盈,关入牢中”。

1927年初,中共赣州地方委员会派李洪贵来到会昌,用手电筒装文件和传单,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在筠门岭,李洪贵会见了工人积极分子蔡茂禄,由蔡茂禄串联朱永琪(又名朱老土)、肖炳兰、董致祥、黄甫仁、朱天梅、肖飞等人开会,传达党的文件和传单精神,为以后建立筠门岭党组织打下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三、会昌战斗

1927年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会昌县总工会、会昌农民协会遭到洗劫,会昌的工农革命运动受到极大摧残。国民党反动派腥风血雨笼罩全国,在这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南昌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南下,8月26日进占瑞金县城后,从缴获的敌军重要文件中获悉,国民党军计划由钱大钧部4个师9000余人为主力,集结于会昌一带,以会昌城为中心,在城东北地区、城西北的岚山岭、城西的寨岽构筑工事,环会昌城的湘江、贡水沿岸也构筑工事;黄绍竑部第4师先头部队2000余人集结于白鹅圩一带,企图两面夹击起义军。

为此,前敌委员会和军事参谋团召开会议,决定趁钱、黄两股敌军尚未会合,集中兵力攻击会昌,然后转道入粤。

起义军攻取会昌的部署是:以叶挺指挥的第11军24、25师绕道会昌西北的西江、洛口一带,迂回敌后,主攻会昌,主要从外围攻击,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打破其防线;由朱德指挥20军第3师和第2师的第5团,在城东北方向正面发动佯攻;贺龙率领第20军主力为总预备队,位于瑞金附近,策应支援各方。

8月29日,起义军在瑞金兵分两路向会昌开进。30日凌晨,朱德所率部队从会昌城东北的绵水河边向河子石岽约2000米的正面拉开战线。早晨6点多钟,朱德、周逸群察看敌情时发现密集的敌人正在山下平坝子集合,即刻指挥部队向敌军发起佯攻。钱大钧部组织4个团的兵力,疯狂地向发起佯攻的起义军压了过来。战斗打的异常激烈,起义军伤亡严重。通讯员不断向3师指挥所报来令人心痛的伤亡消息,但朱德等沉着地指挥部队顽强地战斗,为主攻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城西一带,叶挺指挥第11军24师展开几次强攻,占据了岚山岭敌主阵地的外围一些至高点并发起阵地攻坚战。由于敌军势众,又有工事依托,加上主攻部队25师未能及时按预定计划进入阵地,战斗呈僵持状态。周恩来、刘伯承、叶挺、聂荣臻等领导人一直在前线指挥所坚持指挥战斗,敌人的炮弹不时落在主攻指挥所四周爆炸,大家都焦急地等待25师的到来。

8月30日中午时分,因夜间行军走错路的第25师在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的率领下匆忙赶到,部队顾不上吃饭,忍着饥渴马上投入战斗,在敌主阵地岚山岭一带外围散开,从敌军侧后猛烈地展开了进攻。第25师官兵们冒着密集的弹雨,一次又一次地发动猛烈攻击,艰难地、一步一步地逼近敌阵,攻克敌军一个个坚固工事,敌军被迫退缩到岚山岭的至高点和寨岽负隅顽抗。由于城西和城东北的各参战部队配合一致,向敌军展开了全线猛攻,战场形势顿时突变。下午4时,固守寨岽的敌军见大势已去,仓惶渡河逃跑。各部队随即吹起冲锋号。在嘹亮的冲锋号下,英勇的战士们如猛虎般扑向敌军阵地,夺取了岚山岭至高点,乘胜占领了会昌城。钱大钧慌忙弃轿率残部向城南方向狼狈逃窜,部分起义部队在朱德率领下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筠门岭。

9月2日,黄绍竑部先头部队2000余人,不知钱大钧部在会昌已被击败,稀里糊涂由白鹅方向开来,被起义军第11军一举击溃。3日黎明,起义部队告别了会昌人民,折回瑞金。尔后,经长汀、上杭南下广东。

会昌战斗,是八一起义军南下途中的一次大胜仗,歼敌5000余人,俘敌9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军需物资,起义军伤亡1000余人。参加会昌战斗的起义军将士们,在建国后涌现了大批将帅,其中元帅5位:朱德、聂荣臻、刘伯承、陈毅、林彪;大将3位:陈赓、粟裕、许光达;上将3位:萧克、周士第、杨至成;中将赵镕、聂鹤亭、彭明治、谭家述、谭甫仁等,少将李逸民、袁也烈、廖运周、王云霖、张树才等。在中外战争史上,如此多的将帅云集于一座平凡之山鏖战,确属不多。会昌战斗,光荣地载入党史、军史,是永远值得纪念的胜利。会昌战斗,磨炼了新生的人民军队,也扩大了南昌起义的革命影响。

会昌战斗取得胜利后,在会昌城的大街小巷,起义军书写了许多革命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在城东的大旗坪,起义军召开了群众大会,号召劳苦大众起来反抗蒋介石、汪精卫反动派的统治,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八一起义军会昌战斗的胜利,使会昌人民深受教育和鼓舞。会昌由此进入民间所称的“头次红军”时期。

四、第一个党支部

在“八一”南昌起义的鼓舞下,农民暴动此起彼伏。暴动队伍攻打反动据点,捕杀土豪劣绅,焚毁契约借据,没收土豪财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工农大众的革命斗志,也促进了邻县区农民革命斗争的开展。1928年春夏间,与会昌相邻的寻乌、安远在中共赣南特委领导和广东东江特委的帮助下,先后成立“中共寻乌县委”、“中共安远县委”,并在边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1928年7、8月间,中共广东东江特委派谢育三(化名罗耕野)来到会昌、寻乌、安远三县交界的昂天湖地区,帮助建立革命根据地,组建红军19纵队。在寻乌县委、安远县委和谢育三的领导下,昂天湖地区各个圩镇、村庄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红色区域不断扩大。

一天,会昌清溪贫苦农民连长富到安远大坝头圩买猪仔,来到熟人赖子盛家购买。赖子盛已是红军19纵队战士,为了向连长富宣传革命道理,劝其留宿在家,讲述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宣传红军打土豪、抗租抗债、婚姻自由等许多革命道理。连长富激动万分,当即要求也加入红军。赖子盛答应向上级领导反映,同时要连长富回清溪后在贫苦群众中进行秘密的革命宣传工作。第二天,连长富回到清溪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清溪贫苦农民中进行革命串联。他反复讲述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穷人要翻身只有跟着红军起来闹革命的道理。

10月,连长富收到谢育三派红军战士杨邦生带来的纸条,要他到昂天湖有事相商。在杨邦生的引见下,连长富终于在昂天湖见到了日想夜盼的党组织领导人。谢育三高兴地对连长富说:“你的情况赖子盛都跟我说了,能积极投身红军,党和红军很欢迎啊,但是主要的工作重点是发动广大的劳苦大众都起来跟豪绅地主斗争”。连长富激动地把清溪的情况和自己近来的革命串联等事作了汇报,随后谢育三就如何发动穷苦群众参加革命和打击土豪等问题对连长富作了详细布置。并派蓝宝荣、曾荣昌协助连长富开展发动群众工作。回到清溪后他们串联了张传标、杨邦荣、张子彬等10多个穷苦兄弟,首先在城坑建立了农民协会,然后筹备成立清溪赤卫队,并及时到昂天湖向谢育三请示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在安远游击大队的帮助下,1928年冬,正式成立了清溪赤卫队,队长杨邦荣、指导员曾荣昌,武器有安远游击大队发的六支单响步枪,其余是大刀、梭标和鸟铳。

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3次“会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由井冈山的茨坪、小圩州挥师出发,进军赣南。红四军经上犹、崇义、大余、信丰、龙南、定南、安远、到达寻乌,2月6日从福建武平县的东留进入会昌的河头,第二天经官丰、永隆到达半迳。后又经西江红星于9日到达瑞金大柏地。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大柏地歼灭了尾追之敌刘士毅部800余人,取得了进军赣南的第一大胜仗。

在红四军沿途革命的影响下,杨邦荣、连长富、张传标率领赤卫队在清溪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捉了土豪连秀昆、王惠仁、丘展荣、张继成、林巧富,没收了他们的财产田地,焚烧了地契。并召开了群众大会,进行革命宣传,把土地和财产平分给贫苦农民,人均分得两亩五分地。

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党决定在清溪发展一批党员。1929年5月,在安远县党组织的帮助下,张传标、连长富等7人在昂天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清溪老虎山典子脑一间茅草棚里秘密举行了宣誓仪式。6月,张传标、连长富又在清溪发展了一批党员。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清溪支部,书记张传标。这是会昌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

中共清溪支部的建立,使清溪的革命斗争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在党支部领导下,农民协会和赤卫队不断扩大,土地革命运动在清溪乡村蓬勃开展,土豪劣绅四处逃窜,周边的地主反动武装惊恐不安,靖匪团首谢嘉猷(寻乌澄江人)率反动武装数百人从1929年冬至1930年春不断对清溪“进剿”,清溪赤卫队在鸭子鸟、大富墩等地与靖卫团进行了多次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撤至深山。随后,清溪党支部率领赤卫队,转战会、寻、安边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斗争,配合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于1931年9月解放了筠门岭,为红色革命政权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五、毛泽东仁风山调查

1930年2月15日,中共赣南特委和红四军前委代表团在兴国召开了“赣南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于都成立南路行委,其任务是向会昌、瑞金挺进,并向赣州迫进,将赣南梅花式的红色区城联成一片,打通与闽西、广东东江的联系。红四军攻克信丰县城后,毛泽东在信丰采芹小学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纵队长、纵队党代表会议,决定经安远,向寻乌、会昌挺进。

4月16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一、二、四纵队从安远天心进入会昌,在高排宿营,并派员侦察会昌城的敌情。驻在会昌县城及附近的靖卫团和“维特会”的地主武装,得知红军要攻打会昌城,早已闻风而逃。17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进占会昌城。毛泽东和前委机关留驻会昌开展群众工作,红四军一部向寻乌方向开展工作。

红四军进占会昌城后,到处张贴标语,进行革命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的斗争,没收了邹承章、欧阳佩珊、刘佑子等几家土豪劣绅的大批财物。20日,红四军在县城孔圣殿门口召开了群众大会,毛泽东、朱德等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号召广大劳苦群众起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会上,当场把没收的土豪劣绅的财物分发给劳苦群众。

1930年4月初,中共盘古山(仁风山)特委书记徐复祖领导于都县乱石区人民开展了反抗王坑土豪劣绅的斗争。由于土豪劣绅勾结禾丰、小溪等地主靖卫团对乱石人民进行疯狂的烧杀,使人民群众惨遭重大损失。这时,特委得知红四军进占会昌城的喜讯,徐复祖带领300多名工农群众于17日连夜赶往会昌,投奔红四军。

18日凌晨,徐复祖率领的300多名工农群众来到了会昌县城步云桥头榕树下休息,徐复祖、钟元璋找到红四军机关驻地孔圣殿说明来意,红四军政治部的同志在安顿好300多名工农群众的同时及时向毛泽东汇报。上午,毛泽东在与孔圣殿相邻的陈家祠接见了徐复祖、钟元璋等盘古山特委代表。午后,毛泽东召集有关人员举行了盘古山特委工作报告会。会上,徐复祖和钟元璋就盘古山特委的建立和活动情况,仁风山区农民运动现状,盘古山钨矿的开采、矿工的困苦,美、英帝国主义设立钨砂公司等情况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在记录中不断询问,尤其对革命队伍中存在的流氓习气等问题,了解十分仔细。会议开了两天。后来,毛泽东根据盘古山特委的情况,写出了《肃清党内流氓意识》和《仁风山及其附近》两篇文章。其中,《仁风山及其附近》是毛主席执笔的唯一的一次工业调查。

根据仁风山地区的情况和扩大红色区域的需要,红四军前委决定将中共盘古山特委改为中共安(远)于(都)会(昌)赣(县)边界特区委,任命徐复祖为书记;以盘古山矿工和附近农民为主体,成立红军22纵队,谢海波为纵队长,徐复祖为政委。并派4个红军干部帮助纵队工作,发给48支枪,960发子弹。22日,红22 纵队返回盘古山地区,接着,在仁风茶梓圩成立了四县边界苏维埃政府。中共安于会赣边界特区委、区苏领导矿工和农民在四县边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反抗资本家的斗争。7月,红军22纵队编入红22军。会昌县靖卫团在欧阳江带领下进攻仁风、茶梓、乱石苏区,四县边界特区委和四县边界苏维埃政府被打散而停止活动。

六、土地革命斗争

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出色的宣传鼓动和红军的实际行动,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会昌县城的工人瞿继忠、蔡茂禄、肖达全、袁国珍等先后找到红四军军部,要求参加红军,受到谭震林同志的热情接待,并带他们见到了毛泽东同志。毛泽东赞扬他们积极参加革命的决心,鼓励他们要把工人组织起来,同资本家斗争,并要深入到乡村去,发动农民起来进行土地革命。不久,经谭震林、蔡会文(红四军支队党代表)介绍,瞿继忠、蔡茂禄、袁国珍等9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红四军政治部办公室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并在红四军的指导下,秘密建立中共会昌县委,书记瞿继忠。

为了扩大党组织和红军的影响,红四军和中共会昌县委派蔡茂禄、袁国珍到筠门岭开展工作。筠门岭是闽赣边的重镇,这里水陆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大,商品贸易量很大。他们以做木工为掩护,白天为商家、店主做木匠,晚上对朱老土、肖炳兰等进行革命宣传。向他们讲述红军是穷人队伍,共产党为穷苦人民打土豪劣绅和资本家,没收他们财产田地分给工农群众,还要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政权等。在袁国珍、蔡茂禄的宣传鼓动下,工人们的革命热情不断高涨,不少手工业工人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要求。蔡茂禄、袁国珍经过考查,首先发展了董致祥、朱老土、肖炳兰等为第一批党员,并在筠门岭镇下街子肖湖南木匠店里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新党员面对鲜红的、有镰刀、斧头图案和CP字样的党旗举起右手,高声读:遵守纪律,严守秘密,服从组织,牺牲个人,永不叛党……随后,筠门岭镇又发展了朱洪生和朱大眼连等第二批党员。

筠门岭工人在蔡茂禄和新党员的宣传发动下,要求参加革命的越来越多,党员数量逐渐增加。为更好的开展工作,经请示红四军和中共会昌县委,建立了中共筠门岭区委,董致祥任书记,蔡茂禄为组织部长,肖炳兰为宣传部长,区委驻下泪角新屋。中共筠门岭区委领导工人继续做好工农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同时对筠门岭的地主、豪绅进行调查摸底。1930年4月下旬,区委积极配合红军在筠门岭开展了打地主、抓土豪、救济贫民等工作,并协助毛泽东召开了染布、刨烟、木匠、理发、搬运等行业工人代表座谈会。为红四军攻打澄江,解放寻乌县城进行筹粮筹款。

1930年5月初,红四军和前来会合的红六军二纵队离开会昌进攻寻乌,国民党会昌县“维持会”和地主靖卫团猖狂地反扑,中共会昌县委和筠门岭区委遭到破坏。区委书记董致祥惨遭靖卫团杀害,由于叛徒告密,蔡茂禄等人被捕。在工人王建伯的帮助下,蔡茂禄机智地逃出虎口。脱险后的县委、区委干部和共产党员转移到寻(乌)、安(远)、会(昌)边区,继续坚持斗争。直到1931年11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攻克会昌城。

在革命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1930年5月和6月,会昌边界地区的晓龙、石门、莲石、洛口等地,爆发了农民武装暴动,开展西北边境的红色割据斗争,揭开了会昌人民武装夺取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

(七)建立革命政权组织

1931年9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将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会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

9月底,彭德怀率红三军团进入会昌,红军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会昌各地在红军帮助下建立贫农会、游击队、工会等群众组织,并先后建立区、乡革命政权。期间,10月在庄埠成立了会昌县首个工农政权组织——会昌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10月下旬,红三军团第三师封锁会昌城1个月,于11月27日攻克会昌城。邓小平在《瑞金红旗》上发表题为“惊人的好消息——红三军团攻下会昌城”的报道消息,《红色中华》报创刊号也登载。红三军团攻克会昌城后,政治部帮助建立中共会昌临时县委,隶属中共江西省委。随后立即领导全县建立区、乡党政组织,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1月底,会昌县革命委员会从庄埠迁入会昌城,1932年1月中旬建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辖13个区苏维埃政府,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会昌县革命委员会完成历史使命而取消。会昌由此进入民间所称的“二次红军”时期。在这以来的3年左右时间里,红军队伍帮助建立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卓有成效地领导会昌人民开展革命活动。

从此广泛深入开展分田运动、查田运动。1932年2月,全县的打土豪分田地工作基本结束,8月9月进行彻底重新分配土地;1933年6月下旬开始查田运动,查田运动中出现“左倾”错误,并给以纠正,后又由查田运动演变为检举运动、肃反工作。

1932年,5月,邓小平从瑞金调任会昌临时县委书记,地处中央苏区南部的会昌、寻乌、安远,受国民党粤军骚扰,赤白对立严重,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在筠门岭建立会寻安中心县委,邓小平于7月调任中心县委书记。同时还成立了少共会昌中心县委。邓小平自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先后任会昌县委书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并兼任江西第3军区(驻筠门岭)政委,领导三县人民开展卓有成效的革命斗争,保卫中央苏区南大门。

期间,会寻安出现反“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抵制王明“左”倾错误的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被打成“罗明路线在江西的创造者”,甚至说成“反党的派别和小组的领袖”,邓毛谢古受到了批判。1933年3月底邓小平调离会昌中心县委。4月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心县委,罗屏汉任书记。

1933年4月24日,由江西第3军区(驻筠门岭)和第5军区(驻于都)合并成立的粤赣军区总指挥部在筠门岭芙蓉寨成立,领导军民积极开展南方战线的胜利进攻。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会昌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33年7月,会昌县分设会昌、西江、门岭三个县,隶属随后成立的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将会昌中部地区和安远管辖的天心、水东等区划入会昌县;将会昌北部地区和瑞金管辖的新迳、踏迳、黄安、梅岗,于都管辖的黄龙、宽田、沙心划入西江县,将会昌南部地区划入门岭县。同时,从会昌、瑞金、于都等县抽调一批干部到西江县和门岭县开展革命工作。

1933年8月设立粤赣省,辖苏区江西省南部的会昌、西江、门岭、寻乌、安远、于都、信康7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自行撤销。中共粤赣省委下辖会昌、西江、门岭、寻乌、安远、于都、信康、南雄、兴(宁)龙(川)9个县委和信康赣、武西(属福建)2个工委。粤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会昌文武坝村。

八、毛主席1934年在会昌

1934年4月初,国民党粤军南路军开始会攻筠门岭,21日开始对筠门岭大规模进攻,23日中央苏区南大门筠门岭失守。5天后的28日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1934年4月下旬毛泽东来到会昌,主要住在文武坝村,开展了为期近3个月的调查研究和革命实践。指导粤赣省与会昌县的党政军经工作,打了几个关键胜仗,稳定了南线局势,扭转了被动局面,还酝酿红军与国民党粤军陈济棠进行秘密统战谈判,积极促使陈军反蒋抗日。这与北线广昌失守、红军被迫撤出形成鲜明对比,彰显“风景这边独好”态势。

6月,根据毛主席关于发展会昌西部游击战争的指示,粤赣省决定在高排建立中共会西工作委员会,领导军民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

同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红22师驻地——会昌站塘李官山视察,进行了十多天的调查指导。毛泽东从李官山回到文武坝村后,于6月22日通过粤赣军区的电台,向中革军委发出了一份极为重要的绝密电报《关于粤赣地区作战及七军团在瑞金待机问题给恩来电》,向中央报告南线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独到建议得到了中革军委采纳,没有将红七军团调往南线用于对国民党粤军作战,而于7月初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率先进行长征,避免了红军队伍与国民党粤军强烈对峙,为成功举行罗塘谈判留下了广阔的政治和军事空间。

7月23日拂晓登上会昌山顶,远眺会昌城外群山峰峦,郁郁葱葱,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当即咏颂“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回到文武坝驻地后,当晚挥毫写下《清平乐·会昌》这一光辉词章。第二天,接到中央的开会通知,毛泽东带领警卫员离开文武坝返回瑞金。

九、中央红军长征前后

1934年上半年起,会昌人民为保证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及长征北上的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对革命进行最大支持,其中“扩红”参军约1.5万人,粮食约7万担,还筹集大量钱款、草鞋、被毯、棉花、梭镖等钱物支援红军。

5月,西江县划为中央直属县。同年,会昌县苏与门岭、寻安县苏在于都小溪合并成立寻安会县苏,隶属赣南省苏。西江县隶中共瑞西特委。1934年10月,红九军团进抵会昌珠兰埠集结修整,随后向西安远方向踏上长征路。11月23日,会昌城被国民党东路军侵占,成为中央苏区最后沦陷的一座县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会昌、西江、门岭县苏维埃政权先后解体,留守人员由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邓学林、裁判部部长许承芬等率领,与会昌县党政机关人员转移到会昌西境的磊石、龙车山区坚持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8日,红22师归入红九军团后,由会昌门岭等县抽调的地方武装组建红军独立16团接替南线防务。红军独立16团活动与周田、站塘一线,为稳定南线局势和掩护主力红军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主力红军长征后,红军独立16团在会昌西部一带以及与于都边界区域开展游击斗争,1935年2月转移到天门嶂。不久,粤赣省机关留守人员、会昌游击司令部、独立营和其他各地游击队,也先后转移到这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新成立了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会昌县白鹅梓坑村先后进驻了留守苏区中央机关十几个部门,包括:中央军区政治部,国家政治保卫局,裁判部,中央卫生部、药材厂、疗养所、红军被服厂、国家银行、兵工厂、运输连,红军合作社等等。1935年2月18日元宵节,梓坑群众用20多条船搭成浮桥让留守苏区工作人员及红军游击队趁夜过河往于都转移,进入新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3月9日,贺昌、李翔梧、周建屏等先后率领红24师部分红军从安远来到天门嶂山区。随后,这些红军队伍遭到国民党3个师以及会昌、安远铲共团数倍兵力的“围攻”。天门嶂一战,革命队伍损失惨重,贺昌、李翔梧、杨英、陈伟勋等一大批指战员壮烈牺牲,极少数人突围成功。1935年3月,邓学林牺牲,机构解体。会昌复为一县。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会昌沦陷区处于白色恐怖中,会昌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蒙难,1400多人被惨杀,并遭到抢掠和反攻倒算。而革命群众仍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红军必定会回来”,想方设法保留了一些红旗、印章、文件、文告、标语等等革命文物,成为今后研究中央苏区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珠宝。

抗日战争时期,会昌民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广泛进行抗日宣传,吸纳从沦陷区南昌、樟树、吉安、赣州迁来的有关学校,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捐资支前,抵制日货,收容苏沪粤闽等省区的战区难民。

1949年8月22日会昌解放,成立新的党和政府组织,会昌县人民政府属赣州专署。9月中旬,成立宁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会昌隶属之。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会昌属赣州地区专员公署。此后,赣州行政区划多次易名,会昌一直隶属之。

革命老区会昌县“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从解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进行了一穷二白基础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艰苦探索,再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再到十八大以来传承和弘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续写着“风景独好”新的篇章。

0 阅读:2

丁丁尊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