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非、土耳其到意大利,再到中南美洲、日本,最后到了西非,咖啡环绕了世界一周,改变了冲泡与饮用方法,不变的是它给嗜咖啡者所带来的享受。透过本文,我将带大家体验一杯咖啡的「全球旅程」。
东非/埃塞俄比亚.南部 Sidama 地区
埃塞俄比亚南部的 Sidamo,是当地最重要的咖啡产区之一。原本是以 Sidamo 之名闻名全球的地区,因近年来的政治变化又改名为 Sidama,但对大部分外国人来说,还是习惯以旧名 Sidamo 称呼。
一位女士拿出一把生咖啡豆,开始在铁锅上炒起豆子来。她身旁的黑色细颈陶壶「Jebena」在火炉上噗噗作响,冒出一股股的蒸气,将咖啡豆的焦香味加速推送到空气中。
当咖啡豆炒好时,女士邀请大家上前,闻闻铁锅上豆子的焦香有多么浓烈。身处埃塞俄比亚南部高原上,在清晨的冷冽空气中,咖啡豆的焦味冲进鼻腔,给人全身带来一股暖意。
接下来,女士开始用钵杵捣碎咖啡豆,然后将豆子倒进细颈铁壶里熬煮。她将铁壶拿到桌上,接着将白底小花图案的埃塞俄比亚传统咖啡杯,放在大家面前,过了几分钟后,将已经浸泡出味道来的咖啡倒入咖啡杯。
然后她点燃桌上陶制香炉里灰黑色的小方块,这就是在圣经与希腊罗马文献中常提及的乳香(frankincense),木头般的香气立刻与咖啡的焦香混合在一起,弥漫在周遭。许多埃塞俄比亚人信仰东正教,在各种宗教仪式中经常焚烧乳香,因此它的香味也为整个咖啡冲泡过程,带来一股宛若宗教仪式般的神圣感。
这位女士在每个杯碟上的杯子旁,逐一放上一小根绿色植物。这是当地人称为「Tena Adam」的香草,中文叫做芸香(英文为 Rue)。
由于没有把手,刚泡好的咖啡滚烫,又满及杯缘,因此大家只能小心端起,小口啜饮。之所以要这样小心饮用,除了因为咖啡滚烫外,也是因为埃塞俄比亚式咖啡不经过滤,咖啡中还有着咖啡豆渣的缘故。通常咖啡倒好后,埃塞俄比亚人并不会急着喝,而是继续泡咖啡时的闲聊,等咖啡温度稍降后,再慢慢品尝。与我们常喝到的冲泡或虹吸咖啡不同,熬煮的埃塞俄比亚咖啡非常苦而浓烈。
女士示意大家将香草浸泡在咖啡中一会儿,然后再将香草取出饮用,浸泡过芸香的咖啡多了一股植物香味与野草味。有些衣索比亚人也会在咖啡中加盐,或是辣味奶油等调味品。
这时,埃塞俄比亚人日常社交的咖啡仪式(Coffee Ceremony),才算正式大功告成。
咖啡豆原产于东非。传说当地牧羊人因看见羊群吃了咖啡豆后精力旺盛、互相冲撞,而起念尝试磨碎果实中的种子,也就是咖啡豆,然后冲泡饮用之。这样的说法虽然广为人知,但史学家无法证实,也对这样的传说表示怀疑。
不过,具有提神功能,让咖啡很快就受到须熬夜保持清醒以长途行船,或穿越大片荒原的阿拉伯商队欢迎,并透过贸易路线广传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后又传至欧洲,受到欧洲各国贵族与商人的青睐。
在原产地埃塞俄比亚,咖啡仍然是常见的社交饮料,但当地最有名的连锁咖啡店 Tomoca Coffee,并未像星巴克一样拓展到全世界;而且埃塞俄比亚最好的咖啡豆,就如哥伦比亚、厄瓜多等咖啡豆产区一样,总是出口到外销市场赚取外汇,只有少数留在本地贩卖。当地人喝的,永远是较为便宜的次级豆。
欧洲/意大利.威尼斯
接着让我们把眼光转到意大利。对 16 与 17 世纪的欧洲人来说,咖啡须费时准备、冲泡的仪式感,提供了一种与朋友或客户共同期待的社交经验。
商人们欢迎咖啡,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度过清晨或午后的精神不振,也让他们更有精神挑灯夜战,与日益扩大的欧洲贸易网络所带来的复杂账目奋战;对各国统治者来说,相较于啤酒与葡萄酒容易导致群众喝醉闹事,咖啡可以提神,让贵族们有精神继续欢宴,商贾们继续赚钱,有百利而无一害。
也因此,在官方的鼓励和放任下,咖啡从土耳其传至欧洲后,很快地席卷各国,并且由口味愈来愈刁钻的欧洲老饕们开发出更加顺口的喝法。咖啡厅的风潮也很快由土耳其传进欧洲,欧洲第一间咖啡馆即在 1647 年于威尼斯开始营运。而意大利人也成为研发各种崭新咖啡冲煮方法的先驱。
事实上,看看由东非至中东、再到欧洲各国的传统咖啡饮用法,就可以发现咖啡饮用法在数百年中随着传播范围扩大不断精进:在阿拉伯半岛,人们开始烘烤咖啡豆,以冲泡法饮用;在土耳其、希腊、阿尔巴尼亚与亚美尼亚等国,常见的咖啡喝法仍然与埃塞俄比亚传统喝法类似,可以让人喝到满口咖啡渣滓,甚至还因此衍生出当地特殊的「咖啡渣算命法」,以客人喝完的咖啡杯底与杯缘所留下的残渣来占卜。但到了意大利及奥地利,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冲泡方法才逐渐成形。
亚洲/日本.神户
接替欧洲人 3 世纪以来的革新,在 1960 年代末的日本神户市,前身为上岛珈琲的 UCC 公司开发出罐装咖啡牛奶,藉此顺势将原已存在但并不普及的罐装咖啡,变成支撑日本经济起飞至泡沫高点的代表性饮料:便利、快捷、可冷藏或热饮、除了在一般销售管道贩卖外,还可透过自动贩卖机,不需人力贩卖;也因此在办公大楼或是工厂中,常常可见罐装咖啡贩卖机。这种 24 小时、风雨无阻的贩卖模式,让日本技术工人与上班族能随时保持清醒,推动日本经济往前冲刺。
牙买加蓝山咖啡被认为是品质最好的咖啡,“蓝山”是指产地地区,但是当地最好的咖啡早已被挟着泡沫经济实力四处采购的跨国饮料公司 UCC 所包下,送回日本市场去。
当牙买加人看到UCC咖啡时,惊讶与愤怒的脸色溢于言表:「我们最优良品种的咖啡豆,居然变成便宜的罐装饮料?」
不过,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最早销售的罐装咖啡,喝起来的确有股「铁罐味」。然而,随着技术改良,现在罐装咖啡已经没有这样的味道了
而想到中东商贾曾是让原味酸苦的咖啡普及全球的功臣,现在却爱上台日本的调味香甜罐装咖啡,不免让人玩味历史发展的吊诡与有趣。
中美洲/洪都拉斯.特古西加尔巴
事实上,铁罐咖啡触犯了两个传统咖啡爱好者的最大禁忌:一是把咖啡装进金属罐里,二是将咖啡当「冷饮」喝!
从牙买加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与哥伦比亚,这些对自己国家咖啡豆充满自豪的新大陆咖啡产区居民得知铁罐咖啡的存在时,他们脸上都会表现出难以置信,甚至惊恐、愤怒的表情。
对这些人来说,咖啡,不就是要喝热的吗?把咖啡放进铁罐里冷藏,当冷饮喝,有没有毛病?根本就是浪费我们国家咖啡豆的良好质量嘛!
但这里必须澄清的是,除了罐装咖啡在东亚与中东大受欢迎外,冰咖啡原本就存在──在西班牙,当你点冰咖啡时,服务生会端来一杯热咖啡与一个装满冰块的玻璃杯,让你自己调配喜好浓度与冰凉程度,以应付夏天高温可以达到摄氏 50 度的伊比利半岛南部。意大利的经典甜品「阿芙佳朵」(Affogato),则是把冰淇淋加进热 Espresso 中,让你享受冰火五重天。
而至 今为止,拉丁美洲的星巴克店面数已经达到 1,500 家。曾经,在咖啡里加入各种香料甜品、甚至做成冰沙,被视为「离经叛道」,但终究还是被消费者所接受了。因为享受咖啡的方式与渴望,不受所谓「传统」想法框架所限制,而是持续演变着。
西非/阿尔及利亚.拉各斯
面前的这间小小餐厅,并没有明显的标示;事实上,它藏身在拉哥斯(Lagos)高级商业区的一栋商办大楼中。大楼外面的招牌上,列满航空公司与其他外商公司的商标,却独缺这间餐厅的名字。
不过,即使大楼外面没有招牌,拜网络营销所赐,特地找上门来的顾客仍然不少。客人走进门时,迎面而来的咖啡豆香味,「泄漏」了这间小餐厅的人气秘密:这是一间西非少见的精品咖啡厅。
也许你以为源自东非的咖啡,应该早已传遍非洲大陆,成为非洲人的日常饮料,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即使在世界地图上,看来不过是短短几公分的距离,但咖啡却花了数百年的时光,从东非、阿拉伯半岛,到了土耳其、再到欧洲,绕了大半圈的地球,才开始在西非广为人知──而且它的普及大部分还要「归功于」阿拉伯商旅与欧洲殖民者。
对每天为了温饱而奋斗,消费力低落的大部分西非消费者来说,咖啡是一杯既昂贵、冲煮方式又难以亲近的「进口苦水」;他们喜欢的饮料是加满砂糖、冲泡简单的红茶和绿茶,或是售价便宜,甜度更胜之的汽水可乐:这些饮料提供能量与饱足感,符合本地大众填饱肚子的需求。
当然,也有部分在欧美受过教育的阿尔及利亚人,爱上了咖啡香味与独特的酸苦口感,因此决定在本国推广咖啡。而这间咖啡厅,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不只卖咖啡,还自己烘焙咖啡豆贩卖。
话虽如此,这些咖啡爱好者仍属少数:放眼整个拉各斯,咖啡厅也不过寥寥数间,屈指可数;而它们的客户群,外国人就占了一半,甚至更多。若是阿尔及利亚最大的城市都是如此,其他的地区就更不堪闻问了。
与摘采后须费时加工,但消费者只要用热水冲泡(甚至也可以效法古人,以冷水长时间浸泡)就能享受的茶叶相比,咖啡的前期加工相对简单,但为了要获得好喝的成果,却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由埃塞俄比亚到中东南欧文化圈,由阿拉伯人到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与希腊人,再到意大利与奥地利人手中改良,然后在中南美洲与越南广泛种植,才变成了现今我们所认识的面貌,甚至还出现了日本的罐装咖啡与星巴克的潮流咖啡饮品。而且消费者为求好喝咖啡,还得自己磨豆甚或烘烤豆子。但是这样的费工耗时过程,在喜好咖啡的饕客口中,却变成了美好的享受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