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蒋介石决定建立一个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作为总司令官,王耀武,卢汉,张发奎,汤恩伯作为司令官,统筹全国的抗日局面,如果了解国民党高级军官的朋友,或许知道,在这陆军总司令部的五大人物之中,王耀武显然是一个非常“稚嫩”的存在。
如果说王耀武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加上他的年龄如果也有胡宗南那么大,那么走到这个位置上,勉强还说得过去,可是王耀武作为黄埔三期的学生,而且还未满40岁,相比起另外四位老前辈,王耀武相差甚远。
可问题是,蒋介石把他安排到这个位置上,就是因为王耀武有着匹配的能力,所以蒋介石想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办法,这个办法也让王耀武大惊失色。
蒋介石的办法是:
“抬高军衔,提高地位”。
当时的王耀武是29集团军的副总司令,领中将军衔,那么只要给王耀武升为上将军衔,并且让他担任第四方面军的总司令,那么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也是在蒋介石要给王耀武升级军衔的时候,王耀武脸色大变,连连拒绝。
这并不是因为王耀武不想要上将军衔,而是因为王耀武要看一位老学长的脸色。
那么王耀武究竟要看哪一位老首长的脸色呢?
这就要从王耀武的人生说起。
王耀武作为国民党高级军官之中最会做生意的人,他的财富也是后来整编七十四师率先完成全美械换装的根本原因,而在解放战争中令人瞩目的整编七十四师,其中“底子部队”就是王耀武的五十一师,而五十一师,是跟王耀武一路跟红军作对发展而来的。
王耀武的军事生涯最为人知的起点,就是那个举世瞩目的宜黄之战。
在这场战役之前,战役的前景并不乐观,蒋介石亲自派遣驻守宜黄的32旅旅长柏天民,这位黄埔一期的老兵面对红一军团的围攻时,已经有些心灰意冷,准备放弃宜黄。
但是,王耀武作为当时32旅的团长,却坚决制止了柏天民的决定,他向柏天民分析,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善于打巧仗,灵活多变。
面对这种灵活的战术,最有效的反击手段就是“呆”仗,也就是说,要静止不动,坚守阵地,不被敌人所扰。
王耀武深知,如果在此时放弃宜黄,那么红军必定会趁虚而入,发起猛烈的追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建议柏天民坚守不动,等待援军的到来。
结果,红一军团确实如王耀武所预测的那样,发起了对宜黄的围攻。
由于宜黄的城防坚固,武器充足,红军虽然人多,但缺乏强大的攻城武器,攻势进展缓慢,最终,经过长达24天的围攻,红一军团还是决定撤围。
战役结束之后,柏天民对王耀武惊为天人,这个结果让王耀武一战成名,他的战术眼光和坚守信念赢得了柏天民的大力推荐,希望他能接任旅长一职。
对于王耀武的出色表现,蒋介石也非常开心,但是柏天民的建议,蒋介石并未直接同意。他并非不信任王耀武,而是因为当时黄埔一、二期的毕业生中,虽然许多人已经担任了师长、旅长等重要职务,王耀武年纪尚轻,资历尚浅,贸然提升他为32旅旅长,难免会引起其他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的不满。
于是,蒋介石决定将王耀武任命为补充第一旅的旅长,授予少将军衔。
而王耀武在1934年的的时候,通过击败红军的红10军团,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在红军长征之前,红军为了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派出了红七军团东进,红七军团后来与方志敏,刘畴西的部队汇合,组成了红10军团。
而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国民党军想要围剿红10军团,在这一战中,王耀武表现出色,补充一旅并被升格为第51师,成为一支正规的野战师团。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王耀武和粟裕第一次交手,这一次的战役一直都令粟裕大将耿耿于怀。
而在13年后,粟裕带领的部队在孟良崮战役中,成功全歼了包括王耀武所在的51师在内的整编74师,这也可以算作是为当年围追堵截红军的报复。
客观来讲,晋升为师长之后,王耀武就已经超越了许多学长们了,但这,还不是王耀武的人生巅峰。
日军全面侵华之后,一方面从东北南下侵占华北,一方面又派遣海军在淞沪登陆,试图两面夹击,击败中国军队主力,于是爆发了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前,王耀武所在的第51师被编入了由俞济时担任军长的74军,投入了这场艰苦的战斗。
南京保卫战是王耀武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挑战。日军围攻南京,局势日益紧张,王耀武与部下拼死抵抗,在最后的撤退中,王耀武几乎未能逃脱南京的围困。
幸得一位勇敢的排长,用绑腿将他缒下南京城墙,才得以脱险,尽管他最终成功撤退,南京保卫战后期的失败让王耀武在心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这种挫败感,也让他获得巨大的成长,1938年,王耀武率领部队参加了兰封会战与万家岭会战。
在这两次战役中,王耀武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每一次战役都歼灭数千日军,立下了赫赫战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国军中的地位。
毫不夸张地说,王耀武就是蒋介石在黄浦军校所有学生其中,最优秀,潜力也最大的。
战后的王耀武获得了升任74军副军长的机会,也是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王耀武渐渐从一个黄埔三期的后起之秀,成长为国民党军中高层指挥官。
而1941年的上高会战,成为了王耀武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分水岭。
这场战斗直接影响了74军成为国民党四个攻击军之一。
在1939年,王耀武担任74军军长之后,他就开始对74军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加上他有钱,74军的装备脱胎换骨。
这也令74军在上高战役中表现非常突出,整场战役击毙了日军1.5万余人,重创了日军第33和第34师团,被国民政府评为抗日铁军。
这一战的胜利,给74军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也使得王耀武的军事地位进一步提升,王耀武的个人能力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可。
与此同时,王耀武逐步成为国民党军事高层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显示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军事才情。
在上高战役的胜利后,王耀武的声望达到巅峰,他被任命为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
随后两年的时间里,王耀武不断指挥部队挫败了日军,虽然此时的日军甲级师团已经抽调出了中国,在中国作战的大多数都是乙种师团和丙种师团,但王耀武还是这些日本侵略者的“天敌”。
1944年,蒋介石决定让王耀武担任陆军总司令部的司令官之一,为了让王耀武跟另外几位老将军“势均力敌”,蒋介石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并且让他担任四方面军的总司令。
而面对这种情形,王耀武感到非常不安。
首先,他深知自己作为黄埔三期的一员,在资历上远逊于许多老资格的将领,而蒋介石的这一决定无疑让自己处于风口浪尖。
特别是一些国民党高层的老将,如胡宗南等人,早就对王耀武的晋升心生不满,王耀武不愿意接受上将军衔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黄埔一期的“老学长”胡宗南。
胡宗南的年龄非常大,也被所有黄埔学生们认为是“大师兄”,如果王耀武接受了上将军衔,王耀武就成为了大师兄,这等于是把王耀武嫁在火上烤,所以王耀武万万不能接受。
因此,他向蒋介石提出,愿意担任第四方面军总司令,但绝不接受上将军衔。
蒋介石对此表示理解,并最终撤回了授予王耀武上将军衔的命令。
但不管怎么说,王耀武客观的军事能力就摆在那里。
在1945年4月,王耀武指挥了湘西雪峰山战役,这场战役被视为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转折点。
日军在出动10万大军的情况下,王耀武指挥三十万(包括地方保安部队)与日军正面对决,最终消灭了将近三万日军,可以说是完全改变了过去我国抗日战争的战场数据,王耀武也证明了日军不仅仅不能够继续侵略中国,而且他们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失败。
这一战之后,王耀武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可,年仅40岁的他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成为了国民党最高决策层的一员。
所以有人说,蒋介石的所有学生里面,王耀武是为数不多真的有本事的,就连粟裕大将后来也曾经高度评价过王耀武,只不过王耀武最终还是输给了站在人民这一边的解放军,如果王耀武一开始就是站在人民这一边的,那么他的人生或许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