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年初,在中央军委的慎重考虑下,决定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作战”,越南那几年在他们的领导人黎笋以及苏联的错误带领下,不断地向中国的边境发动侵扰,加上越南在东南亚搅动局势,不利于整个亚洲的发展,基于这个背景,我军决定发动自卫反击作战。
而关于指挥整场作战的人选,邓公一开始考虑到了邓华。
邓华当时已经回到北京担任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作为当年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代替彭老总以及陈赓大将全面主持抗美援朝作战的最高指挥员,邓华是完全有着出国作战经验的。
因此,中央军委派出代表与邓华将军进行交谈,想要让邓华全权指挥这场自卫反击战。
只不过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邓华将军对于这个“重任”,笑着摆了摆手拒绝了。
那么邓华为什么拒绝指挥部队打响自卫反击战呢?
作为新中国开国上将,邓华将军的革命人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
1922年,年仅12岁的邓华并未满足于小山村里的日常生活,心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动荡时期,社会的桎梏早已难以束缚住年轻一代渴望变革的心。
邓华对父亲说:
“依偎在这个山洞里,没有出息,我要到县城去求学,要走出这个闭塞的角落”。
从那个时刻起,邓华与革命的缘分便注定了。
邓华告别了父亲,背起行囊,踏上了寻找新生的道路。他开始接受哥哥和二姐夫的教育,这对他日后的革命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927年,年仅17岁的邓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力量的一员,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责任感,随着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邓华也一步步走进了革命的浪潮中。
随着湘南起义爆发,邓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随着一支部队的前进,他跟随着他们来到了井冈山,在那里,邓华迎来了毛主席和朱老总的部队会师,邓华也正式成为了红四军的一员。
在中央红军时期,邓华依靠着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天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指挥员,相比起邓华的指挥能力,他的政治工作更是令人惊叹,所以毛主席以及林彪等军队领导人,对于邓华非常看好。
不管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华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在东北解放战场上大放异彩,他所率领的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参与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多次重要战役,1949年的二月,随着解放军进行兵团制改革,邓华后来成为了15兵团司令员。
1949年,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邓华接到了率领15兵团准备解放海南岛的任务,对于四野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茫茫大海,四野几乎没有任何渡海作战经验,而当时参战的部队大多来自北方,水性差,缺乏海军与空军的支援,形势极为严峻。
邓华却没有丝毫犹豫,他反复强调:
“必须毫不动摇,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春夏之交完成解放海南岛任务,但是,必须慎重从事,既要英勇果敢,又能稳扎稳打。”
邓华深知,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对全军指战员勇气和智慧的严峻考验,为了确保胜利,邓华进行了详细的战役规划,提出了多个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
特别是他提出要勇敢与敌舰展开斗争的指示,让全体参战人员都信心倍增。
当时,军中流传着一句话:
“遇上敌舰,要横下一条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坏,抱着木头我们也要游到海南岛登陆”。
这句话凝聚了全军的力量,1950年3月,经过一番精心准备,邓华的部队成功完成了两批偷渡登陆,成功突破了敌舰的封锁,最终在4月16日,邓华指挥的部队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突破敌方封锁,成功登陆海南岛。
接下来的战斗,邓华和他的部队与琼崖纵队紧密配合,在短短几天内,成功解放了整个海南岛,击毙敌军3万多人,并摧毁了敌军的海空力量。
这一战役,堪称解放战争中的奇迹,邓华也有了“渡海作战”的成功经验。
邓华是一个一直在突破自己的高级指挥员,1950年的下半年,中央军委决定让解放军前往朝鲜打响抗美援朝战争。
在安排前往朝鲜的部队之前,林彪为邓华安排了13兵团司令员的职务,要求他保卫东北边防,邓华也因此率领着十三兵团率先进入朝鲜。
在朝鲜战场上,邓华展现了超凡的指挥才能,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他不仅参与了金城战役的指挥,还在关键时刻打出了关键的胜利,加速了停战协议的签署,他先后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东北军区党委书记等重要职务,所以邓华在解放军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能力也是公认的。
在他的领导下,东北军区的建设蒸蒸日上,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升,而在1959年,因种种原因,他被调离军队,担任了四川省副省长,在四川负责农业工作,即便是离开了军队,邓华依旧是保持着学习向上的心态,十几年的时间,为四川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基础。
邓华的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我拿人民的钱,吃人民的饭,就得为人民办事”。
而在1977年的时候,邓华受到中央军委的安排回到北京,然后重返军队工作,对于邓华的能力,中央领导人从来都没有否认过,所以在自卫反击战的前夕,中央军委希望邓华能够指挥这次作战。
但是邓华却拒绝了,面对军委代表,邓华抬起头,看着对方,语气温和却又充满决心:
“我不是没有信心,只是毛主席生前常说,战争的胜利要看是否达成了战略目标。对于越南的用兵,军委的目标是教训他们,而不是彻底打败他们。这种局面,不符合我的风格。”
他继续说道:
“我个人的用兵风格是比较保守的,更多强调稳扎稳打。面对越南这样的强敌,我们的优势在于速度和压倒性的力量,如果不能速攻速胜,迟早会拖延局势,这就不是我擅长的。”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自己是否要继续阐述更多的理由,最终还是开口了:
“第二点,我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实战了。自从1959年离开部队以来,直到1977年才开始重新恢复工作,差不多二十年没有真正参战。虽然我现在是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但这些年里,很多新型的武器和战术我都还不熟悉,时间的关系,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熟悉这些新的变革。而这一切,与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是不契合的。”
他也深知自己的身体已不复从前,年华老去,岁月的沉淀带来的是疲惫和虚弱。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第三点,也是我最为担心的一个原因。越南战场要求指挥员必须在极度高强度的环境下工作,长时间的前线指挥是非常艰辛的。我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支撑得住那种极度紧张的状态了。作为一名军人,我不能不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警觉,更不能让自己的病痛影响到作战。”
听到邓华将军的分析,军委代表沉默了。他终于明白了邓华的坚持,原来这位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老将军,所考虑的问题如此之深刻,或许在邓华的心中,根本没有信心与否的说法,正如当年组织对他下达的一系列命令,邓华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得失,目标只有完成任务。
最后,军委代表也不再强求,点头表示理解。
1979年2月17日,尽管邓华未能亲自上阵,但对越自卫反击战依然如期打响。
徐向前元帅作为总指挥,许世友、杨得志等将领在前线指挥着这一场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战斗。
中国军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摧毁了越南北部几乎所有的工业基础,迫使越南在此前的一系列错误行为上进行反思,而中央军委也对前线部队下达命令,我军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目的只是为了“警告”越南当局,并没有占领越南的想法。
所以在1979年的3月16日,解放军即全军撤回,没有给敌人任何反扑的机会,迅速达成了战略目标。
而邓华,则在上海的病榻上静静地听到了这一消息,知道了我军以这样快速的速度击败了越南敌人之后,邓华将军的心中非常自豪,这是我国自抗美援朝战争,对印度边境自卫反击战,珍宝岛冲突之后,又一次在国际上取得胜利。
这位曾经在朝鲜带领志愿军赢得国家尊严的老将军,也中国今时今日的强大,流下滚烫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