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除了不抵抗,为何连支援马占山抗日都不愿?

谈事见闻 2025-02-18 16:49:45

1931年的11月,在黑龙江的哈尔戈江桥,爆发了世界瞩目的“江桥抗战”,在这场战斗中,临危受命的黑龙江最高军政长官马占山表现出了与张学良不抵抗截然不同的态度,坚决用身躯捍卫国土,回顾马占山将军在不久前发表的“救国言论”,其中的血泪情怀,令人不禁泪流涕下:

“与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求危亡,虽我黑龙江一隅,尚称一片干净土……尔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战”

抗日名将马占山

马占山的决死宣言发表之后,蒋介石立即给予黑龙江高度认可的发电,即便是张学良,碍于表面的民族大义,也同样要给予马占山高度认可,随后,残酷的江桥抗战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第一枪,在中国黑龙江省的这座桥梁上打响。

背负着东北三省已经有两大省份被日军占据,黑龙江孤立无援,马占山背后的责任巨大,但责任越大,能力被反逼得越大,日军前线最高长官本庄繁非常荒唐地“警告”马占山立即撤出黑龙江,面对日军如此嚣张态度,黑龙江的部队举起了手中的枪。

只不过,马占山有着万千御敌的决心,却始终不能忽视日本关东军的强大,江桥抗战爆发了不久之后,马占山的军队被日军强大的火力压制得喘不过气,马占山随后向张学良进行求援,让人心寒的是,张学良毫无表示。

也是因为张学良的不配合,黑龙江省彻底丢失,这件事也成为了马占山心中永远的痛。

那么,张学良自己不抵抗,为什么连愿意抵抗的马占山都不去援助呢?

在918事变之后,张学良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导致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东三省的大量土地,最令人气愤的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东北兵工厂被日军占据,毫不夸张地说,日军后来打向中国土地的炮弹,相当一部分,就是原本东北兵工厂的产物。

918之后,日军以闪电般的速度占领了辽宁、吉林,势如破竹地向黑龙江推进,也是有着马占山在的黑龙江,成为了东北的最后防线。

为了守住这片最后的家园,马占山将军迅速组织起抗击敌军的力量,将兵力集中于嫩江桥一带,竭力阻止日军的进一步入侵。

嫩江桥,这座横跨嫩江的桥梁,是黑龙江的战略要地,日军若突破这里,便能直指齐齐哈尔,而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失守之后将意味着整片黑龙江的沦陷。

为了守住这片土地,马占山决定亲自指挥,调动约三千人的兵力,布防在嫩江北岸,坚决抵抗日军的进攻。

1931年的11月4日上午,日军的嫩江支队在滨本大佐的指挥下,发动了对嫩江桥的猛攻,依靠着航空和重炮的掩护,日军迅速压制了中国守军的阵地。

马占山手下的卫队部队奋力抵抗,但日军凭借着武器的优势,逐渐突破了左翼阵地,并向正面大兴线主阵地发起了强攻,战斗变得异常惨烈,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多次近距离白刃战,死伤无数。

面对如此残酷的景象,马占山并未因此气馁。

根据战斗的经验,他迅速指挥部队调整阵地,亲自带领军队埋伏在芦苇丛中,准备进行反击,当日军再次试图渡过嫩江时,我军突然开火,将敌军截击在中途,因为受到突袭,日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死伤惨重,留下了400多具尸体,不得不匆忙撤退。

负责攻占嫩江桥的日军前线指挥官滨本大佐,在得知部队伤亡消息之后十分愤怒。

他深知嫩江桥的重要性,于是命令野炮部队继续向江桥对岸密集轰炸,并指挥100多艘船只偷袭我军阵地,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击,马占山早有预料,继续迅速指挥军队埋伏在芦苇荡中,耐心等待敌人的靠近。

因为日军对于我军的战术并不熟悉,以为通过水攻就能避免埋伏中的突袭,天真的日军当船只接近时,再次遭遇我军给予的重创,许多兵员落水,死伤惨重。

但即便如此,这场战斗并未能彻底让日军放弃进攻,他们甚至连喘息一下都没有。

战报传至关东军大本营后,司令长官本庄繁暴怒,他意识到如果不迅速增援,日军在嫩江桥一线的行动可能会受到拖延,甚至败北,于是,他命令日军第2师团长多门中将亲率3万人的援军向嫩江桥增援,准备对中国守军进行强攻。

马占山得到消息后,下令所有部队枕戈待旦,所有黑龙江的抗战将士们都知道,我军尽管处于劣势,但他们毫不畏惧,依然奋力拼杀,随后,又爆发了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我军以1850人伤亡的代价,击毙了2000多名日伪军,还成功击落了一架敌机,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南京方面对于马占山给予高度认可,张学良也同样发电嘉奖,可背后的实际行动却是一点都没有。

张学良

没有后援的我军,如此强势地击溃日军,只会迎来日军更疯狂的报复,当时进来到17日10,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接到参谋总长的指令,命令日军第2师团“一举攻占齐齐哈尔”,以此彻底摧毁黑龙江的抵抗力量。

面对日军的忽然大军压境,马占山意识到,日军这是要决战了,现在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他知道,如果没有增援,整个战局将会发生逆转。

还没等马占山想出办法,11月18日凌晨,日军集结了所有力量,准备进行最后一击,就在天亮不久之后,日军的飞机迫不及待飞上天空,随后和炮兵开始对我军守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炮火密集,爆炸声震天。

我军守军在缺乏有效支援的情况下奋力反击,但由于日军炮火的优势,许多阵地被摧毁,摧毁了我军大量的阻碍阵地之后,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发动了总攻,我军最后的守军终于因体力和资源的不足,被迫后退。

我黑龙江守军部队在这个过程中一度放弃了几个重要阵地,但他们依然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可随着日军不断增援,我军压力越来越大,当天,孤注一掷的日军命令第39混成旅团加入战斗,混成旅团有着强大的炮火能力,他们继续加大对我军仅存阵地的攻击力度。

除此之外,日军继续调集了大量飞机、坦克和大炮,以压倒性优势进行攻击。

马占山手底下的部队虽然拼死抵抗,但缺乏后援,伤亡惨重,最终,在1931年的11月19日,日军成功占领了齐齐哈尔,攻破了东三省的最后防线,黑龙江失守。

马占山将军最后也只能带领部队撤出黑龙江。

虽然江桥抗战并没有起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作用,但是马占山和黑龙江部队孤军奋战的精神,令全中国人都感到了震撼

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在这场抗战中,马占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援,尽管他向张学良请求援军,但张学良驻守的锦州部队却并未能及时行动。

对比之下,张学良的“死守勿退”命令,最终成了纸上谈兵,非常的可笑,根本未能为前线的马占山提供任何实际的帮助,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也因此遭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成为历史上的一大争议。

面对这场惨痛的失败,马占山将军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继续带领残部转移至更安全的地方,准备在下次的战斗中重新出击。

虽然黑龙江的抗战部队获得了全国的瞩目,但这并没有改变日军即将全面侵华的现状,身处黑龙江前线的马占山非常知道日军的野心,东三省绝对不是日军的终点,日本人一定是要继续南侵,吞并中国。

所以,整体的战局依然艰难,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伺机而动,马占山带领残部一路艰难行进,经过四十多天的跋涉,终于与苏炳文的部队汇合,暂时度过了困境。

在1932年的二月,实在没有办法的马占山将军用了一招“诈降日军”,随后给与日军巨大的重创,在很多人看来,马占山将军熟悉兵法,可是他诈降日军的过程中,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背叛了,在国内纷纷痛骂,马占山将军之所以用如此无奈的办法,就是因为没有获得支持。

马占山后来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黑龙江组织起了东北救国抗日联军,终其一生,都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着巨大的贡献,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占山与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让马占山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贞品质。

新中国建立之后,即便马占山将军担任过国民党在东北方面的副司令长官,依旧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礼待,作为抗日之星,马占山将军的精神,永远影响着一代中国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