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中央送来国庆观礼名单,毛主席看后两次退回,后亲自加了两人

谈事见闻 2025-02-18 16:43:53

1974年的国庆前夕,中央办公厅将一份“国庆观礼名单”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上,因为这一年是新中国建立的25周年,所以,国庆典礼是非常隆重的,受邀参加国庆观礼的人,也同样要郑重选择。

毛主席看了名单之后,拿着笔在名单上不断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两次退回名单,而在第三次的时候,毛主席加上了两个人的名字。

第一个,是萧华上将,第二个,是刘志坚中将。

也是毛主席新增的这两个名字,改变了两位将军随后的工作命运。

1929年,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到萧华的家乡,那时的萧华不过13岁。

当时,毛主席在潋江书院崇圣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年幼的萧华便是其中最年轻的学员。这个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听着革命的道理,他的心被点燃了。

一年后,14岁的萧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少年,怀揣着炙热的信仰,走上了战斗的征途。

从红军,到长征,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战场上的他,勇猛果敢,屡立战功,成为了纵横疆场的英雄。

1949年3月,新中国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闪耀。那时,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香山接见“四野”师以上干部。萧华作为四野第十三兵团的政治委员,也在其中。

他给毛主席敬酒,毛主席笑着夸他:

“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是我的耳朵长得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毛主席的话语中满是对萧华的认可与欣赏。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学院第一副院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要职。他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新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1964年,党中央决定筹备纪念长征30周年的活动。萧华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深感使命重大。

他决定用诗歌的形式,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9月到11月,他闭门创作,笔耕不辍,最终完成了震撼人心的《长征组歌》。

这部作品记录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关键战役,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北京军区的战友文工团为《长征组歌》谱曲、排练,周总理亲自打电话给萧华,动情地说:

“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很快,《长征组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的精神丰碑。但正当这部作品风靡之时,萧华却被林、江反革命集团盯上了。

1966年,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要求萧华参加。

可是萧华认为江青没有部队职务,不适合召开这样的会议,便拒绝了。江青对此耿耿于怀,认为萧华是看不起她,心生怨恨。

随着时间推移,江青的权势越来越大,她开始对萧华进行打击报复,林彪集团也加入其中,萧华的处境变得异常危险。

面对江青的打压,叶剑英、徐向前、刘伯承等老帅坚定地保护他,毛主席也明确表示要保护萧华。

在一次人民大会堂的会议上,周总理当众说道:

“萧华是毛主席调来的,毛主席信任他,培养他,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毛主席。他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几十年,总是处在斗争第一线,哪里困难哪里去。你们会写《长征组歌》吗?对毛主席没有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周总理的这番话,让许多人感动得落泪,也让大家更加了解萧华。可即便有这么多人的支持,萧华的处境仍然没有好转。

1968年,萧华被单独囚禁在一间房间里,与亲人分离,长时间处于黑暗与孤独之中,这段日子,他无法得知外界的情况,不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

而刘志坚将军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贫苦雇农家庭,那里四周环山,田地贫瘠,百姓们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是填不饱肚子。

贫穷和压迫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坚韧的性格,也让他在年纪尚轻时,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十几岁便投身红军,在炮火中磨砺成长。1931年,19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跟随革命队伍,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浴血奋战。

从反“围剿”战斗到血战湘江,从突破敌人封锁线到踏上长征的艰苦征途,刘志坚一次次在战火中锤炼自己的意志。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给他出难题。

在红军长征前的一场激战中,他的右腿被子弹击中,鲜血渗透了军装,他强忍剧痛坚持战斗。长征开始后,伤势并未痊愈的他只能躺在担架上,被战友们抬着走。

可在高原的寒风里,在泥泞的山路上,他却始终不愿成为队伍的拖累。

“把我放下来!让我自己走!”他咬着牙对抬着他的战友们喊道。

可战友们怎会答应?“你是伤员,必须休息。”他们一边劝着,一边继续抬着他前行。

1942年,在抗日战场上,刘志坚再次身负重伤,那天,日军突袭了他们驻扎的村子,子弹在头顶呼啸,房屋在烈火中崩塌,他率领战士们奋力突围。

只不过,即便他再英勇,敌人密集的子弹还是无情地打中了他的腿,他身上带着一份重要的政治攻势文件,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

当日军蜂拥而上,他已无法再战斗了。他看着手里的文件,毫不犹豫地将纸张撕碎,塞进嘴里一点点地嚼烂吞下。哪怕死,他也绝不能让敌人得到这些信息。

可他没能战死在战场上,而是被俘了。

面对严刑拷打,刘志坚始终咬紧牙关,冷眼看着敌人,丝毫没有透露半点情报。他甚至冷冷地对日本军官说:

“我决不会向你们说出任何情况,要杀要剐随你们便。”

刘志坚被捕后,八路军总部得知这个消息,迅速组织了一场伏击战,将他成功救出。

当他重返战场,再次站在彭德怀面前时,彭老总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这是捡来的一条命,以后多活一年就多赚一年!”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仪式上,刘志坚荣获中将军衔。

当毛主席走到他面前时,饱含深意地笑道:

“了不得哟,你就是那个劫法场抢出来的刘跛子啊!”

刘志坚闻言,咧嘴一笑,军帽下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他知道,这一句看似调侃的话,其实包含了毛主席对他过往英勇事迹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刘志坚先后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他忠诚地履行职责,为国家的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

而在196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陷入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他被关押了起来。

消息一出,许多老战友都感到震惊不已。许世友将军在一次面见毛主席时,忍不住直言道:

“主席,战争年代有两个人很能打仗,但他们现在的日子都不好过,一个是王近山,一个是刘志坚,请主席过问一下。”

毛主席沉默了片刻,他当然没有忘记刘志坚,这个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战士,他心里有一本账,知道该怎么做。

而在1974年的国庆前夕,毛主席在观礼名单上新增的两个名字,让这两位将军的命运改变了。

当萧华收到通知时,他只是平静地坐在屋里,低头沉思,指尖缓缓摩挲着那张纸条。他没有表现出兴奋,也没有流露出喜悦,仿佛这不是一件关于自己的事,而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当天,萧华被接到京西宾馆。这里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清新的空气、整洁的房间,仿佛让他重新感受到了外界的世界。

工作人员替他理发、洗漱,换上崭新的衣服。当他站在镜子前,望着镜中那个焕然一新的自己时,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红小鬼,那个曾经策马疆场的将军。他的目光变得深邃,嘴角微微上扬。

刘志坚也在这一天恢复了自由。

1974年9月30日,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国庆招待会即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宴会还未开始,周总理已经早早地来到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休息。尽管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然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不变的坚定和温暖。

他坐在沙发上,环视四周,随后转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吩咐道:

“请你找傅崇碧同志、萧华同志、刘志坚同志、齐燕铭同志来这里,我要见一见他们”。

不久后,这几位饱经风霜的将军步入大厅。

萧华第一个走进来,看到周总理站起身,向他伸出手,他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他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周总理看着他,声音里满是歉疚:

“你们受苦了,我没有保护好你们。”

刘志坚也跟着进来了,他的眼里闪烁着泪光,重重地点了点头,哽咽着说道:“总理……”

这句话刚出口,喉咙就哽住了。

整个屋子里,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沉默的握手和眼神的交流。那一刻,他们都明白,经历过苦难的人,无需多言,彼此的理解早已深深印在心里。

197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人潮涌动,国旗迎风飘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中,清晰地念出了萧华和刘志坚的名字,他们已经正式回归,出席了国庆招待会,并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出现,这一消息传遍了全国,人们开始议论纷纷。

在天安门城楼上,萧华和刘志坚看着毛主席老去但是依然坚挺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他们跟随着毛主席搞革命,多年时间过去了,毛主席依旧是他们的人生导师,也是在毛主席的引领下,他们不断地实现人生价值,对建设国家以及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