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腔演员黄致中:号称“麻子红第二”,师徒合璧演出轰动金城

路生观史 2022-05-26 18:29:07
麻子红第二——黄致中与靖远轶事

——戏码头靖远 秦腔史话(8)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文史卷)

作者|武 永 宝

黄致中演出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一、黄致中生平及艺术成就简述

1.郗 派传人 麻子红第二。黄致中先生(1913~1972), 甘肃临洮县黄家坪人。麻子红(郗 德育)的嫡传弟子,最得意的门生,第一高徒。其一生所学老师戏路及演技精髓最多,学老师的戏也最逼真。他的舞台演出风格“郗派”味儿最正宗。戏迷们号称其为:麻子红第二。可见,其影响之大。

资料显示,黄致中继承了师傅麻子红戏路宽广、无所不通的遗风。他是黑(须生)、白(老生)、红(红生)都能拿下来的演员,会演百本(出)戏,代表剧目有:白胡子的戏《烙碗计》、《苏武牧羊》、《走雪》、《哭秦庭》、《劈门》、《大报仇》、《伍员扫墓》等。黑胡子戏有《大辕门》、《哭祖庙》《六部大审》、《出棠邑》、《卧薪尝胆》等。红生戏有《出五关》、《走麦城》、《破宁国》等。尤以《苏武牧羊》和《大辕门》最有特色。这些戏,都是他的看家本领和代表作。

2.幼年流落异乡 痴心学戏。黄致中13岁时流落兰州,开始学戏谋生,他具备唱戏的天赋,一是,身段、扮相没得说,绝佳。二是,嗓子也是天生的洪亮无比。三是,嗜戏如命,有刻苦钻研的主观能动性……有这三个先天条件,无疑具备了优秀须生的基础。内因有了,再看外因。外因首先是遇到了麻子红这样的泰斗级的好老师,再加上戏园子的氛围很好,利于学戏。一经老师点拨,黄致中即细心观摩,勤于练习,每有心得,悟出其中奥窍,再用之于实践,演技日渐成熟,终成一代陕甘秦腔戏苑巨擘。

3.师徒合璧 演出轰动金城。黄致中青年时抱着开阔眼界的心理,曾一度只身亲赴西安“三意社”学戏,同时进行交流演出。在“三意社”首演《八件衣》,就一炮打响,使得陕西观众刮目相看。这对于出生、成长于甘肃的演员来说实属不易。在此,有幸还得到了名家苏育民先生的指点,他也学会了《苏武牧羊》等剧。黄致中从西安返回,将《苏武牧羊》献给了他的恩师麻子红,他们师徒二人合演此剧,曾轰动金城……麻子红谢世后,要看《苏武牧羊》就数黄致中了。

4.晚年四处奔波 客死靖远。黄致中学艺于兰州,在甘肃成长,而他艺高人胆大,到过陕西、青海、宁夏和甘肃的许多剧团搭班演出,曾先后在“祁连剧团”、“新兴社”、“鸿胜社”、“平乐社”、“新民社”、“文化社”、“振兴社”、“乐乐剧团”等团体演出。建国后加入甘肃省秦剧团工作。1955年,又加入靖远的靖丰剧团,成为台柱子演员。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批斗,1972年死于靖远北湾五七干校农场。

说是客死靖远,也不完全准确。因为,1955年,黄致中加入靖远靖丰剧团时,一家人就落户于靖远,在靖远领工资,工作于靖远,他的职责就是唱戏,服务于靖远城乡人民的文化需要,所以,他应该是靖远人民的一员。最后,生命的终结,也是在靖远……可见,黄致中先生和他的老师麻子红一样,与靖远缘分匪浅。

黄致中还曾与丁振华在靖远唱过对台戏,此故事,另文叙述。

展学昌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二、黄致中加入靖远“靖丰剧团”

1.李树秀千方百计挖人。1950年,何青海、丁振华牵头成立“靖远人民剧社”。不久,丁振华与田德年拉班子前往宁夏中卫唱戏。1955年,靖远靖丰剧团成立,团长:王化民,陕西人,来自宁夏中宁。业务副团长:寇世英,靖远三滩人。教导员:李树秀,靖远东湾红柳村人。李树秀是剧团的政治领导,管理全团事务。此人管理能力强,有水平。正是他,再三出面,竟然将已经在省秦剧团就职的黄致中挖过来,成为靖丰剧团的一员,黄致中到底与靖远有缘分啊……黄致中高徒,展学昌先生回忆,黄致中加入靖丰剧团的时间是1957年春。同时被挖来的兰州演员还有:朱训俗、曹福成、朱美兰(朱训俗之女)等。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切实加强、充实靖丰剧团的力量,提升整体演艺水平。自然无可厚非。有了这些大腕儿的加入,靖丰剧团的知名度大涨,影响力剧增。

另据展学昌先生说,有本事的人往往受人嫉妒、排挤。师傅黄致中在省秦剧团曾遭陷害,李树秀闻之,遂乘机挖人……但是,黄致中来靖丰剧团半年后,竟又被打成右派。师傅一生坎坷啊……

李树秀此人,值得赘述几笔。他原任打拉池小学校长,酷爱秦腔,懂业务,故,被抽调上来任剧团教导员。他是后来靖远县秦剧团司鼓李忠的五叔。李忠与靖远县秦剧团曾一度在兰州演出,走红一时,司鼓出名,有“西北小鼓王”之誉。李树秀幼时学戏,晚上在院子练习《逃国》中的“抖马”,动作轻捷灵敏,不敢弄出声响……然而,还是把父亲惊动了。父问:谁在院里闹腾?遂迅速入屋装睡。父亲熟睡,则又出门继续苦练。旧社会秦腔艺人社会地位特低,良家子弟学戏,家长一般不允许。故,只能偷学……1962年,全国有政策,县一级剧团解散,李树秀去定西工作。1990年代,调动靖远东湾磷盐化工厂工作,直至退休。

2.黄致中春风得意招祸端。黄致中是靖丰剧团用重金聘用来的,据展学昌先生说,师傅黄致中当时定的工资是120元。实际兑现80元。这样的工资跟地区专员差不多。剧团团长王化民的工资72 元。其他骨干演员50元、40元左右。往下,一般演员30、20元不等。学徒17元……当时,教育界能拿60元工资的老校长,据说全县不超过5人。黄致中的工资比县长都高。

王兴隆(1941年)先生,戏老右派、铁杆老戏迷,平川某秦腔自乐班班主,他回忆说,黄致中身材魁梧,满口金牙,大前门烟不倒。风光一时,风流倜傥,大牌明星派头十足……恰恰因为此,招人嫉妒,1957年六七月份,全国反右运动兴起,随之被打成右派。自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开启了他晚年十几年的厄运之门。

3.黄致中演出中脱肛出血。黄致中是麻子红的大徒弟,又是展学昌先生的恩师。解放后,不兴拜师仪式,靖丰剧团都是正轨管理。故,展学昌未曾向黄致中行过拜师礼。但是,黄致中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老师,给他教戏最多……当然,其他郗派传人王化理等也曾给他教过戏,因此,展学昌先生乃是正宗郗派三代传人。

展学昌先生亲述,当年自己与尊师黄致中相处,感觉黄致中明星气派大,说话口气也大,为人刚强,人皆敬畏之。即使被打成右派,在县政府招待所关押,交代问题时,说话口气依然很大……平日里,黄致中爱吃糖蒜,展学昌等学徒经常帮师傅剥蒜,予以腌制。以致把手指都辣疼麻木了……黄致中还嗜好吃牛骨髓,演出结束,总要抱起瓶装的牛骨髓,吃几口。据说,牛骨髓大补气血。戏子匠唱戏,挣破胸腔怒吼,损耗很大啊,故,需要大补。展学昌说,自己等学徒,常常偷吃师傅的牛骨髓,这东西不咋好吃,可师傅离不了……

黄致中有脱肛的毛病,据说,就是唱戏卖力挣下的病。一次在靖远某地演出《拆书》一戏,舞台上,可能用力太过,病症遽发,流血染红了舞台,以及道具、凳子等……这一幕为展学昌亲历。

4.演《苏武牧羊》最好的把式。另据靖安乡五星村张忠泰(1939年生)先生回忆,1957年代,黄致中随靖丰剧团前来村上演出,他亲睹过黄致中主演的《苏武牧羊》一戏,他说,黄致中把苏武一角演绝了,也演红了。观众掌声不断,喝彩声不断。他记忆里,演苏武最好的把式就是黄致中,此生未曾见过能超越之者。记得戏里有若干群众演员翻穿羊皮袄,装做羊群……羊群在舞台上吃草、打架、嬉闹,更增添了演出气氛,此,为自己一生难忘的一幕。

张忠泰,1939年生,手捧著作手稿。2021年10月6日拍摄于靖远县城居所。

三、黄致中被打成右派接受改造

1.靖远被打成右派108人。靖远当年被打成右派者108人。王兴隆回忆,靖远教育界47人。文化界10多人。文化教育加起来超过总人数的一半。其余右派,在属于政商界。

2.搬砖建设靖远文化堂。自1957年夏,黄致中、王兴隆都被划为右派,工作被停止,他们不断被组织学习,并撰写各种交代材料。期间,靖远县政府文化堂开工建设,右派们遂又被勒令前去参加劳动。他们的任务是搬砖、当小工子。王兴隆当时只有16岁,刚刚在附小当教师,因工作问题顶撞文教科长(教育局长)王明仁,被打右派。他应该是靖远108名右派中最年幼者,属于未成年人。诡异的是,不久,王明仁也被上级将他打成右派。时,黄致中、王明仁、王兴隆等人都在工地接受监督劳动。

黄致中、王明仁在搬砖,王兴隆是娃娃,则提壶给砖头浇水。同时,负责给大家烧开水。时时还唱几句秦腔……这引起黄致中注意,说:娃,你年轻真不知好歹,这场合还唱啥秦腔?真不知愁滋味啊。娃,快给你们领导王明仁科长和我倒杯茶喝……王兴隆遂给黄致中倒了一杯茶,却赌气不给王明仁倒茶水。等黄致中弄清其中原委后,三人都尴尬地苦笑起来……时代悲剧啊。

3.感觉艺术生涯没有以后了。最后,黄致中岔开话题,对王兴隆说,娃,你的嗓子不错,好好练,是块儿唱戏的料……王兴隆说:黄老师,等以后运动结束,我跟你学戏,在这里,我正式向你拜师了……黄致中听此,愁眉不展,说:娃,不知还有没有以后了……黄致中此时,已经没丝毫的傲气了,完全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苦力改造,磨去了他的大牌明星派头。

后来的人生经历,证实了黄致中的担心……他的秦腔演艺生涯在此后不久,随着文革到来,彻底结束了。这也是王兴隆一生中与黄致中唯一的一次零距离的交集。

四、黄致中魂归靖远

1.在靖远秦剧团工作5年。1958年春夏之交,靖远反右运动结束。按照政策对一年来被划为右派者分别予以处理。处理等级有五个,即,极右分子15人送夹边沟劳教。其余人则分别予以开除公职、撤职留用、降职留用、降薪留用等处理措施。

黄致中的处理结果是:降薪留用。即在剧团接受监督改造,一边留用继续唱戏。高工资的待遇也取消了,他在剧团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经过这一挫折,黄致中心灰意冷,精神萎靡。他深感在靖丰剧团再也待不下去了。后来,1961年左右,黄致中得到某姓任副省长的赏识、关照,遂又调回省秦剧团工作。然而,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他在省秦的日子也不好过……总计,黄致中在靖远县秦剧团(1958年,靖丰剧团改为:靖远秦剧团)呆了近5年时间。

2.秦腔研究专家的回忆佐证。另据张志峰采访西北师大文学院秦腔研究专家牟豪戎先生,回忆说:我(牟豪戎)再次看黄致中是他下放至靖远剧团后,1958年他随团至兰州城隍庙演出《闯宫抱斗》的《抱柱子》一折,路子是典型的兰州派,额头扎的红绸子,额角扎一个红彩球,飘带调至胸前,脸上抹的油丽子,穿的黑道袍罪衣,黄致中演出十分精彩,观众掌声不绝。这出戏演完不久,黄致中就调到甘肃省秦了。

我第三次看黄致中演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黄致中调至甘肃省秦之后,我看过他演出的《苏武牧羊》、《回荆州》的刘备等戏,但是此时黄致中嗓子出现了中塌,没有以前清亮,不如我看《大辕门》时精彩。总的来说黄致中对麻子红唱腔的继承上,其他弟子赶不上。

上述两段话,将黄致中1958~1965年期间的人生经历基本讲清楚了。不过,从省秦剧团下放一说不成立,他是被靖远挖过去的。

王兴隆先生,1941年生,老右派,老秀才。曾任平川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平川秦腔自乐班班 主。给笔者讲述黄致中的故事。2022年五一期间拍摄于平川向阳路寓所。

3.中校军衔 靖远农场劳教。文革伊始,所有右派被清理出工作队伍,都失去了工作。不仅如此,黄致中还被查出历史问题。展学昌先生提供信息:解放前,师傅黄致中曾加入国民党军91军剧团唱戏,被按照“中校”军衔级别发工资。这种现象常见。靖远秦腔大家寇世英先生,1939年,在靖远驻军的国民党新三师所办的“海啸”剧团供职时,就曾按少尉军衔发工资。可是,既然你曾获得过国民党的中校军衔,就是个大问题。随之被揪出来送往靖远北湾的劳改农场进行劳教。即所谓的“关牛棚”。

至1972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右派轻微者,组织上决定予以摘帽……但实际上,这些摘帽者,依然未安排工作。处境与之前没实质性变化。真正彻底平反恢复工作,那是在1978年以后了……可是,久被压抑的黄致中,当获悉这一消息后,激动万分,感觉自己能够回省城、回家了,还可以再度登上久违的舞台了……也有一说,是因为他的国军“中校”军衔的历史问题得以落实、解决……于是,高兴得如同一个顽童一样,彻夜难眠,白天曾与朋友痛饮饮了几盅美酒,遂致高血压旧病遽发,出现脑充血急症,不治而逝。享年59岁。

4.戏迷朋友热心惹的祸。黄致中,乃是靖远人的老熟人,秦腔戏迷们心中的偶像。当时他在北湾农场劳教期间,常有附近的村民偷偷请他去教戏,因此,他交识了靖远北湾镇当地的一些朋友,正是这帮朋友在他高兴之余,携带酒肉与之痛饮狂欢,结果,致使他遭遇不测……戏迷们为此痛心不已。

黄致中的死所,最后也在靖远。这也是他与靖远的一种缘分啊。据秦腔评论家牟豪戎先生提供的信息,黄致中一生唯一的一段秦腔录音资料,也是在靖丰剧团唱戏时录制的。由当时的靖远广播电台录音的钢丝磁带。这真是绝唱啊。

2022年5月15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黄致中高徒展学昌演出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武永宝,汉族,1963年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连续四届任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网络长篇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等,发表于《飞天》《大家》等杂志。创作取向以反映西部黄河文化、黄河人生为主。近年,创作了二三百万字的西部黄河文化题材的论著、散文、随笔,以及纪实文学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