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齐国田氏的势力在齐桓公时已经崭露头角。陈国贵族陈完因避难而在齐桓公时逃奔于齐,田氏始在齐发展。
至田和时,田氏正式被周天子立为侯,然田氏代齐实际上是从田常弑齐简公开始的。
1、陈氏改田之谜田氏来自陈国贵族,本为陈氏,故文献或称其为陈氏。至于何故改为田氏,颇令人费解。《史记·田世家》谓:“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集解引应劭说谓因其“始食菜(采)地于田,由是改称田氏”;《索隐》提出新说,谓“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正义》则另辟蹊径,指出“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
诸说之中,《正义》说与《田世家》之说相近,但并不可信。《春秋》和《左传》载其事均称其为陈氏,无一以田氏为称者,可见敬仲奔齐后并未改其为田氏。
先秦时期虽然多有以采地之名为姓氏者,但陈氏到齐之后,并无史载证明其被封于田,或者赐邑于田。
敬仲奔齐后为齐桓公所器重,但仅命其为工正之职,此事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并未有封邑的记载。因此,应劭之说当存疑。《索隐》之说合乎古音通假之例,比较可信。
然改陈氏为田氏者,是后世的文献,并非敬仲,所以《索隐》的敬仲改氏之说是不确切的。陈氏改称田氏,可能是战国秦汉之际的文献编纂者所为,然亦有不改者。
关于齐国陈氏亦称田氏的原因,清代学问家崔东壁谓:
“盖陈之与田,古本同音:颠、天、田、年等字古皆入真、文韵,而端、透、定、泥母下之字与知、彻、澄、娘母下之字古音亦未尝分,皆自隋唐以后音转始分为二。
故《诗》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曰:‘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曰:采苓采苓。首阳之颠,人之为言,苟亦无信’…三代以上读田音正与陈同(读若申),故陈之文或讹而为田尔,非敬仲改之也。”
从崔氏的辨析看,《史记》索隐关于陈田二字音近之说是可信的,崔氏认为未必为敬仲所改,其说良是。
齐国田氏在正式代齐以前的世系为:
田敬仲完-孟夷-孟庄-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田僖子乞-田成子常-田襄子盘-田庄子白-田太公和
2、田氏攫取齐政田氏的兴起主要在齐景公时期,到了齐景公以后逐渐演为代齐之势。
鲁哀公五年(前490年)齐景公卒后,诸公子分别逃往卫、鲁两国。这时,田氏的势力虽然自田完奔齐开始,在齐国已历六世,但是终景公之世,它依然不是齐国最强大的卿族。
齐景公时的田乞善于玩弄权术,在齐国卿族间挑拨离间。
鲁哀公五年,齐景公去世。翌年,田乞联络鲍氏和诸大夫的力量,率军攻入宫中打败国氏、高氏,并召回奔鲁的公子阳生,立为君,即齐悼公。
齐悼公担心自己的君位不牢,以“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为理由,派人请田乞杀掉孺子荼,以免后患。
这时,田乞“不对而泣”(《左传·哀公六年》),做了一番忠于齐国公室的表演,然亦听任齐悼公派人杀掉了孺子荼。
齐悼公在位4年,是一位没有什么作为而只知排斥异己的君主。
鲁哀公八年,齐悼公杀掉孺子荼之母胡姬。同年,派鲍牧伐鲁,不久又将鲍牧杀掉。在对外政策上,齐悼公翻云覆雨,不守信义。
鲁哀公八年齐悼公曾欲借吴师伐鲁,旋与鲁媾和,又辞吴师,故鲁哀公十年吴王夫差联合鲁、邾、郯等国伐齐。
齐悼公内不得卿族拥戴,外又失信于诸侯,便在吴联合诸侯伐齐时,被鲍氏弑杀。
齐简公于鲁哀公十一年继位后,田乞子田常为齐左相,子我为右相。
子我即阚止,亦即孔子弟子宰予(宰我)。齐大夫诸御鞅曾经建议齐简公在田常与子我两人之中选用一人。
可是当时田氏羽翼已丰,要除去田常谈何容易,所以齐简公并不敢贸然从事。子我曾经想收买田氏族中的田豹,想让田豹和自己一起驱逐田氏,但是田豹却向田氏告密。
鲁哀公十四年五月,田常率弟兄入宫中,拘执齐简公。子我率徒属攻打田氏,不胜而逃,被追杀。齐简公乘机出逃,被田氏徒众于舒州(今河北大城境内)抓获,旋被杀。
齐简公被杀是田氏代齐的一个标志,是齐国卿族势力与齐国君权长期斗争的一个结果齐国君权的颓势早已出现。
齐简公想依靠宰我来挽救败局,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公元前485年齐悼公被弑,继立的齐简公又于公元前481年被田常杀掉,此后,齐国之政即归田氏。
鲁哀公十四年田氏代齐以后,虽然政权已归田氏,但是姜齐世系却并未断绝,姜齐政权也没有一下子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齐简公被弑以后,田常立简公弟为君,是为齐平公。齐平公以后,又有齐宣公和齐康公,但只是名义上的君主而已,大权均已归于田氏。
田常之子田襄子为齐宣公相,“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与三晋通使,且以有齐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俨然一国君主。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姜齐仍然有一定影响在。齐宣公四十九年(前407年),他曾经“与郑人会西城”(同上),可见齐宣公并不甘于寂寞。
可以说在鲁哀公十四年田氏代齐以后,姜齐的势力和影响还存在,其与田氏政权的斗争一直到战国初年还在进行。
田氏杀齐简公之后,对姜齐公室进行比较妥当的处置。
弑杀齐简公以后,田常即立齐简公之弟为君,即齐平公,田常仍为相,田氏代齐以后姜齐还历经平公、宣公、康公三世君主,齐君正式退出政坛是齐康公十四年(前391年)的事情。
史载是年齐康公“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
所谓“淫于酒、妇人”者,或者有之,但也很可能是田太公和为了寻找将齐康公迁往海上所编造的理由。此后,姜齐虽然苟延残喘般地打发日子,但还是延续到了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才寿终正寝。
3、田氏做大的缘由田氏攫取大权,一方面是扩大田氏封邑,另一方面是占据重要的官位。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常“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
继田常而立的田襄子,则将夺取权位作为自己主要的目标,史载“田襄子既相齐宣公,三晋杀智伯,分其地。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与三晋通使,且以有齐国”。
论者指出,战国时期的齐器,凡有“立事”之称者,均为陈氏,如陈棱、陈得、陈固、陈向、陈博、陈喜等。
所谓“立事”,即莅事,指治理政事。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通例,“立事”当然也包括了主持祭祀之事。
在初步稳定了国内局势以后,执掌齐政的田氏开始对外战争。
田襄子之子田庄子在位的时候,于齐宣公四十三年(前413年)“伐晋,毁黄城(今山东冠县南),围阳狐(今山东阳谷西北)”,翌年,“伐鲁、葛及安陵,明年取鲁之一城”。
史载所谓的“伐晋”就是伐魏。继田庄子而立的田太公和于齐宣公四十八年攻取鲁国的郕(今山东泗水西北),翌年,又讨伐卫国,攻取卫国的贯丘(今山东曹县南)。
在田襄子、田庄子和田太公和的时候,对外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并且从魏、鲁、卫等邻近国家那里夺取了城邑。在田氏势力凯歌行进的时候,给田氏政权造成相当麻烦的是公孙会之乱。
田氏只是在平定公孙会之乱以后,才将谋求周王室承认的事情正式提到议事日程,说明直到这个时候,田氏才认为自己在齐国的地位确实达到了稳如磐石的地步。
4、公孙会之乱的时间战国初年,自田常弑简公后,田氏虽然已经掌有齐国大权,但姜齐势力依然存在。
姜齐公室与田氏的斗争还得到了三晋势力的支持,从而对于当时的列国政局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齐宣公末年的公孙会之乱就是姜齐与田氏斗争的关键之举,并且是三晋伐齐以致攻入齐长城的先导,所以说公孙会之乱是分析战国初年政治形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
关于公孙会之乱,史载有龃龉不合之处,对其性质的认识也还有继续探讨的余地。
从田常开始,田氏虽已专齐政,但姜齐国君仍有相当的权力。
齐宣公四十九年(前407年)“宣公与郑人会西城”,这是公孙会之乱前两年的事情,可见当时齐宣公并不甘寂寞。
就贵族间斗争的一般规律分析,姜齐贵族对于猛然崛起的田氏新贵俯首帖耳,似乎不太可能。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简公死时悔恨不听臣下之谏以诛田常,可见姜齐贵族对于田氏的仇恨并未泯灭。齐宣公既然能与郑君会见,并带兵征伐,说明他并非乐不思蜀之辈。
继齐宣公而立的齐康公则和宣公不同,他“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已属阿斗之类。
据《纪年》载,公孙会之乱的起因在于“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是田氏诛杀姜姓贵族,作为姜姓贵族的公孙会遂反叛归赵。
分析当时形势,公孙会所依靠者应当是尚有一定影响的齐宣公,而不可能是只知淫乐的齐康公。
所以公孙会之叛当在齐宣公未死之时。依《纪年》之载,公孙会反叛的开始时间应当在齐宣公五十一年十二月之前。
5、公孙会之乱的经过关于公孙会之乱的经过以《水经·瓠子水注》所引《纪年》之载为最详,今具引如下:
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
晋烈公十一年(前405年)当齐宣公五十一年。
廪丘在今山东省郓城西北,地近齐、赵、卫、魏等国交汇处。
这一带地处河东,四方通衢,为诸国垂涎。公孙会以廪丘叛而入赵,自是赵国求之不得的事情,同时也是田氏所必不能善罢甘休的事情。
当时田氏虽专齐政,但尚未得进诸侯之列,由于田氏主动向魏、鲁、卫等国挑衅,所以在国际上日趋孤立。
田布进围廪丘,三晋全力往救,都是情理中事。
关于廪丘之战田氏“败逋”的情况,《吕氏春秋·不广》有如下记载:
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
廪丘之战的翌年,三晋复以周王之命为理由又联合攻破齐长城,进入齐国腹地,田氏又遭惨败。
《水经·汶水注》引《纪年》谓:
“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翟员伐齐,入长城。”
所谓“王命”即周威王之命。既然有“王命”,那就总得有命三晋伐齐的理由。
可以推测周王室命三晋伐齐的最大理由便是田氏的僭越,田氏之围攻在廪丘的公孙会应当是其“罪行”之一。
三晋奉王命讨伐田氏的翌年,即公元前403年,三晋就受王命而列为诸侯,而在此以后近20年,田氏才得魏国介绍而为侯,公孙会之乱实为其间拖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6、田齐内斗还是田、姜斗争?关于公孙会之乱的性质,专家或谓为田氏内乱,其根据就在于公孙会在《史记》中作田会,当系田氏族人,其乱自然也就是田氏内乱。
其实,这种断定是有再研究余地的。
《史记·田世家》索隐和《水经·瓠子水注》所引《纪年》两见其名,皆作“公孙会”,与《史记》诸篇所称“田会”截然不同。
比较古本《纪年》和《史记》二者所记战国史事的可靠性,可以说前者是远胜于后者的,这已经为专家们多方面的论析所证明,可以说《史记》所载的“田会”乃是公孙会之讹。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等级观念还相当浓厚,姓氏是人们出身和身份的一种标志,当时不以姓氏为重而轻易为之者则相当罕见。
当时称“公子”、“公孙”者,皆为诸侯国君的子孙后裔。有些虽然由于世代悬隔或史失其载而弄不清楚他是哪一位君主的后裔,但大多数还是可以得到确认的。
就齐国情况看,仅就《左传》所载者就有公孙无知是齐庄公之孙,公孙灶是齐惠公之孙,公孙青是齐顷公之孙等。齐景公的时候,陈、鲍两家打败栾氏、高氏之后,听晏子之谏,召集过去被栾氏、高氏赶跑的公室贵族子山、子商、子周、子城、子公、公孙捷等,还优待公室贵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左传·昭公十年》)。
此事表明“公子”、“公孙”的牌子在有些时候还是很管用的。值得注意的是,直到公元前386年,田氏才挤进诸侯的行列。
在此之前,田氏族人尽管大权在握,但其后裔也没有资格以“公子”、“公孙”为姓。
检相关史载,在此之前的田氏也确实无以“公子”、“公孙”为姓者。可以肯定地说,公孙会并不以“田”为姓氏,并不能因为《史记》有“田会”之称就说他是田氏族人。
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公孙会虽然是姜姓贵族,但他有无可能是投靠于田氏门下者呢?这需要分析《纪年》和其他一些相关的记载。
《纪年》谓:“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
这里提到的田布、公孙孙两人,史载其事颇少。
从《吕氏春秋·不广》的记载看,田布曾率领至少3万人以上与三晋军队鏖战,可见他是田氏贵族中级别较高的人物。
所谓“大夫公孙孙”,其人当是齐国朝廷里的大夫而为田布所杀者。
公孙会以廪丘叛,则其身份很可能是廪丘守将。《史记·田世家》载,田常曾经“割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
安平在齐都临淄东北不远处,从此至琅邪为齐国东部地区,可以推测这里是田氏势力集中的地带。廪丘在齐国西境边地,如果推测公孙会为其守将是姜齐势力的一个据点,当不是臆说。
公孙孙被杀而公孙会叛,可见他们之间当有密切关系。这些蛛丝马迹表明,公孙会不大可能是姜姓贵族而投靠于田氏者,因此,说公孙会之乱是姜齐势力和田氏的斗争,比说它是田氏内乱,似乎更恰当些。
战国前期,齐国君主改姓易帜是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公孙会之乱的第二年就发生了三晋仗王命而伐齐,攻入齐长城的重大战役。这两件事情之间应当是有联系的,其联系可能在于公孙会之乱为田氏所镇压,而三晋以此为借口发兵攻齐。
7、浊泽之会田氏代齐之后,田庄子于齐宣公四十三年(前413年)伐魏获胜,捣毁魏的黄城(今山东冠县南),此事表明田庄子采取了与魏交恶的政策。
齐宣公五十一年姜齐贵族公孙会向田氏挑战,起兵反叛于廪丘。
田太公和派将田布进围廪丘,三晋全力往救,田氏在廪丘之战中惨败。但是公孙会之乱很可能不久又为田氏所镇压。
廪丘之战的翌年,三晋复以周王之命为理由又联合攻齐,攻破齐长城,进入齐国腹地,田氏又遭惨败。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翟员伐齐,入长城”。
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战争。
关于这次战争,《羌钟》铭文有宝贵记载:
唯廿又再祀,羌乍(作)(戎),厥辟韩宗(彻)率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武侄寺力,口(夺)楚京,赏于韩宗,令于晋公,邵(昭)于天子,用明则之于铭,武文成刺(烈),永世母(毋)忘。
铭文所谓的“廿又再祀”,指周威烈王二十二年;“韩宗(彻)”指韩氏宗子之名彻者,彻字与虔字古音对转而通假,所以此人当即为韩景子虔,铭谓“厥辟韩宗(彻)”,可见名羌者为韩景子虔的属下将领。
铭文意谓,周烈王二十二年,名羌者参与戎事,在其君韩景子虔的率领下征秦攻齐,攻入齐国长城的时候,作为先锋首先到达齐国的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表现出坚毅刚强之威,声势夺人,所以受赏于韩氏之宗,受册命于晋国君主,在周天子那里有了荣光,因将此事记载于彝铭,显耀自己的武功文德而世代不忘。
这件彝铭与古本《纪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的记载完全相符,可以相互印证。
联合攻齐的三晋军队中,韩、赵两国君主亲自出马,魏文侯则派翟员率军参加。
从齐国受到三晋攻伐的情况看,当时诸侯国的社会舆论对于齐国弑杀简公之事,实取批判态度,所以三晋借周天子之命而联合伐齐,并且于翌年就被周册命为诸侯。
田和取与魏交恶之策遭到失败,便转变态度,于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主动与魏武侯相会于浊泽(今河南禹州东北),请求魏武侯介绍其于周天子而册封为诸侯,魏武侯应田和之请,“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和遂于翌年,即周安王十六年称田侯,纪元年,田氏代齐之事至此方彻底宣告完成。
齐被周王室承认为诸侯以后,虽然齐国君主有了名正言顺的诸侯地位,但在继田太公和而立的田侯剡及其以后的齐桓公午的时期,齐与诸国的关系仍然紧张。
田侯剡十年(前375年),此年田侯剡被弑,三晋因齐国丧乱而伐齐。齐桓公二年(前373年),鲁伐齐,攻入阳关(今山东泰安南)。魏亦伐齐,攻至博陵(今山东在平西北)。
翌年,卫伐齐,攻取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齐桓公五年赵伐齐,攻取鄄(今山东鄄城北)。齐国连遭邻近诸国攻伐,说明诸国对于齐尚存敌忾。
这个阶段,齐对外的扩展似乎仅在于对燕的用兵。《陈璋方壶》铭文载“惟主五年…大壮…陈章内(人)》伐燕毫之获”,伐燕毫的“惟主五年”即齐桓公五年。
齐改变其在诸侯国中的形象,是在齐桓公改革内政和设立稷下学宫广泛招徕人才以后的事情。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三家分晋不久,那就田氏代齐了
我怎么记得是因为姜家欠的钱太多了,还不起,所以田氏买下来的齐国!当然里面田氏肯定也推波助澜了!而且姜家只是把齐侯位置卖了,仍然是大族,汉高祖的老婆吕后,就是姜齐的后人,姜子牙不是又叫吕尚么
史书搞错了齐宣公和齐宣王的差别(包括司马迁在内),所以就把楚灭越的时间搞错了。越国被灭起因于越国想攻打齐国(齐宣公时期),后来被齐国忽悠攻打楚国无假关,结果被楚简王灭国(公元前431年),而齐宣王则是一百多年后的田齐。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是,越国攻打无假关是为了楚国南部的四县(犨,庞,长沙和竟泽陵),而公元前385年后,楚国启用吴起南并百越,南部有洞庭苍梧两个郡了。
充分应证了周公和太公的对话[呲牙笑],周公任人唯亲,然后宗主国式微,任人唯贤结果被人取代
职业经理人掏空公司,李代桃僵[得瑟]
田氏代齐花了10代人,130多年[哭笑不得]
我一直疑问,田氏代齐,性质上是犯上作乱,其他大国从维护自身正统法理来讲不应该直接干预,助姜灭田吗?这样无动于衷,那不是变相鼓励臣属取而代之?
此齐桓公应该非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吧?
应该是田姓富商冒充陈氏贵族获取身份,那个年代阶级很难跨越,士农工商,进入士的阶层谋取权力,最好就是冒充,否则别人凭什么让你进来分蛋糕。吕不韦投资那么大,权势也几乎到达顶峰(编吕氏春秋),也不敢直接取代秦王。田氏代齐,如果真是逃跑的陈氏贵族,哪来这么多钱收买人心?个人认为田氏假冒没法认证的陈氏贵族,只是为了进入权力阶层方便,跟什么古音没关系
好文
齐侯历史,应当以出土文物青铜器铭文为凭。山东高青陈庄出土青铜器,证明陈氏在周平王时就已经进入齐高层,齐出土青铜器铭文基本都是陈侯,而从来没有出现过田字,直到齐被秦灭亡为止。
写的不错[点赞]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