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燃油车闻风丧胆的侧柱碰,海豹不仅轻松拿捏,而且还撞了两次

新车新技术 2023-08-04 17:14:26

在选车买车时,很多人都会仔细对比空间、配置、动力,而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安全性,我们只有碰撞测试这一个了解途径。因此,碰撞测试一直备受消费者的关注,不少汽车品牌因为高分通过碰撞测试而打响了自己的安全名号。

但值得注意的是,碰撞测试只是一项开卷考试,做出高分只能说这台车达到了及格的标准,只有通过超标准的测试才能证明安全性的强大与否。

就在最近,比亚迪海豹就成功挑战了一项高难度碰撞,那就是双面侧柱碰。所谓双面侧柱碰,即使用同一台车,以32km/h的时速对车辆左右两个侧面进行了两次侧向柱碰。

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侧面柱碰的难度,我们先说个数据,同等测试条件下,传统燃油车柱碰变形量大约在300mm左右,而海豹第二次碰撞中的最大变形量才仅为183mm,比油车减小了120mm左右,这样的变形量意味着车内乘员的人身安全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那么,侧面柱碰到底难在哪儿,海豹为何能碾压油车,如此优异的成绩又意味着什么呢?

为何大家都怕侧面柱碰?

在国内的碰撞测试机构里,中保研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翻开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标准就不难发现,正面25%偏置碰撞的时速是64km/h,侧面碰撞的时速则降低到50km/h。更重要的是,侧碰中的碰撞块宽度宽度达到1676mm,碰撞面迎面的投影面积也要比25%偏置碰撞更大。这意味着,中保研的侧面碰撞的难度要比偏置碰撞小得多。

中保研为什么不能将侧碰设置成和正碰一样的时速和面积?这其实就像我们上学时遇到很难的卷子,老师只能把评分标准放宽松了,及格率才能高一些,侧碰标准低就是因为它太难了。

相比车头车尾,汽车侧面是车身结构最薄弱的地方之一,正碰或追尾时,汽车可以有前舱、后备箱等溃缩空间,可以让这部分空间承担主要的吸能工作,还可以设计贯穿前后的粗壮纵梁和框架来保持车厢的形状。

但在侧面,车身能够利用的溃缩空间非常有限,只有车门和门框可以吸能。另外,为了保证车内空间或者是四驱驱动轴的放置,车身还很难放置加强横梁,这导致汽车对抗侧面碰撞的能力较差。相比高时速的正碰测试,侧碰测试只有要降低碰撞时速、扩大碰撞面积才能保证大部分车辆通过测试,把标准做到正碰一样高几乎不可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侧碰安全性就不再重要,恰恰相反,侧碰是非常常见的碰撞场景,尤其经常发生在红绿灯路口。因此,如何提高整车侧碰安全一直困扰着整车安全系统的设计。

如今,汽车工业来到电气化时代,对于侧碰安全性这个大难题,比亚迪率先给了一个新答案。

在本次双面侧柱碰挑战中,比亚迪海豹使用同一台车,在一次标准侧柱碰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侧面柱碰。第一次碰撞试验,比亚迪海豹整车以32km/h的速度和75°的角度,撞击仅为254mm的钢性柱,随后同一台车进行叠加第二次碰撞试验,以副驾驶后排撞击点进行侧柱碰试验,整体难度比中保研标准更高。

最终结果显示,比亚迪海豹整车结构最大变形量183mm,电池包变形量仅为15.7mm。此外,海豹车中三个乘员保护指标也全部达到满分,乘员生命安全做到了最大化保护。

为了进一步测试电池包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比亚迪海豹还进行了一项更难的试验,将参与了两次侧柱碰的电池包重新装入另一台新车后,车辆可以正常启动、安全行驶,证明碰撞后的电池包功能性一切正常。

仅为油车60%的整车结构变形量和仍能正常工作的电池包,意味着海豹的侧面强度至少是油车的两倍。可以说,海豹一举刷新了侧面碰撞的安全标准。那么,海豹是怎么做到的呢?

海豹为何无惧高难度侧碰

比亚迪海豹之所以轻松拿捏双面侧柱碰,核心原因在于CTB技术的搭载。目前,市面上的绝大部分电动车,电池包都是一个安装在车身框架中单独的箱体结构,因此车身中同时存在电池包箱体和车身框架的两种结构,存在一定的空间浪费,而CTB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CTB取消了传统的箱体结构,而是将电芯直接安装在车身框架之中,将座舱地板(电芯上盖)-电芯-托盘三者与车身集成,形成“整车三明治”结构。此举带来的最大裨益就是在车身里塞进了更多的电芯,提升了续航能力。

同时,刀片电池包与车身集成后,宽包电池作为刚性体结构件加强了车身环形结构,同时优化电池包边框结构设计,电池上盖、电芯和边框参与整车传力,进一步加固底盘结构,平衡整车重心,使整车强度大幅提高。尤其是全平底板设计,让海豹的白车身侧向传力结构更稳定、更连贯。

更高的强度,不仅给带来了安全的提升,还提高了整车的驾驶性。得益于CTB整体性更强的车身结构,海豹的车身扭转刚度达到40000N·m/°,与劳斯莱斯幻影、宝马七系的同一水平,几乎是传统B级车的3倍。更坚固的车身可以大幅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带来更具乐趣的驾驶体验。

CTB的好处不仅是这些。众所周知,由于在车底塞入一块大大的电池包,电动车的坐姿普遍比较高,尤其是轿车,车内空间要小得多。而CTB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得益于箱体的简化,CTB中电池组的上盖可以充当座舱的地板使用,大大降低了电池厚度对车厢人机工程学的影响,让坐姿更加自然。

总之,CTB带来了安全、驾控、人机工程等多项提升,可谓是一项革命性技术。目前,已经不少车企也看到了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的潜力,在比亚迪海豹之后,零跑、小鹏、哪吒不少车企也在追随同类技术。显然,率先量产的比亚迪又一次引领了市场的变革。

新能源整车安全的中国标准

从电池安全,到整车碰撞安全,消费者一直对新能源车的安全性非常关注,尤其是当下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0%,叠加消费者升级的新趋势,新能源车安全性的关注度更加空前。而从针刺不起火的刀片电池,到无惧双面侧柱碰的CTB,比亚迪一直在不断刷新新能源车整车安全的新高度,真正诠释了“安全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的造车理念。

而海豹通过双面侧柱碰的意义不止于此。当下,汽车工业正处于电气化革命的浪潮之中,值得思考的是,电气化革命并非简单的汽车驱动形式的转变,电子、电气、安全等子系统其实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整车碰撞来说,过去,中国的汽车测试都是在照搬欧美标准,比如中汽研CNCAP是沿用的欧洲ENCAP标准,中汽研CIASA的标准照搬了美国IIHS标准,但这些海外的碰撞标准都是以燃油车的车身设计作为参考制定而来。

这种参考其实可以理解,过去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水平不如海外汽车强国,从制造到测试都只能亦步亦趋。但如今,中国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革命的桥头堡,像比亚迪一样的自主品牌在技术、制造方面都已经实现了全球领先。

同时,电动车的车身结构和燃油车截然不同,尤其是像比亚迪CTB技术大幅提升了整车安全性。那么,针对新能源车的碰撞测试,我们也急需一套中国的标准。海豹这次双面侧柱碰就让行业见证了中国汽车全球领先的安全实力,有望推动新能源车专属碰撞标准的诞生。

过去几年,比亚迪取得了飞速的增长,其中DM-i、刀片电池等动力技术起到了核心的推动作用。但汽车向来不是一个一招鲜的行业,这次海豹双面侧柱碰,让我们看到了比亚迪在各个领域全面强大的技术实力。随着CTB、云辇、易四方等一系列的革命性技术的推出,比亚迪势必将带领中国品牌冲击更高的高度。

0 阅读:69

新车新技术

简介:专业、逼格 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