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实力排行榜

我是个大司徒 2024-08-14 14:12:57

战国七雄,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组合,齐楚燕韩赵魏秦,就像四大天王有五个一样,战国七雄有八个,关于这第八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宋、有人认为是越,有人认为是中山,不过这些国家都没有苟到最后。

有人说不是有个卫国一直到秦统一后都没灭吗?这个就属于营销号偷换概念了,这个卫国其实早就被另一个魏国给灭了,只不过一直到秦时都保留一个虚君的头衔,没灭的不是卫国而是卫君。

我们一般讲的战国时期结束的时间很明确,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那开始的时间呢?说法不一,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以三家分晋为时间节点,但三家分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漫长过程,从公元前475年智氏上台,到公元前453年三家灭智,再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册封赵魏韩。这几个年份都有人说是战国起始点。

我们今天不去探讨这个复杂的问题,重点谈谈各国之间的实力,我们将会从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来考量各国的综合实力。

另外我要感谢苏秦,从他口中我们得知了当时各国的许多数据,虽然苏秦的描述比较夸大,但好歹是个参考。

实际上战国时期,七雄的实力与地位是在不断变化的,早期中期晚期都有不同。但是……这个不同一般指的是头部,不论怎么排,有两个国家始终是垫底的。

相信各位已经猜出来了,就是韩国与燕国,那这兄弟俩孰强孰弱呢?

说实话,韩国和燕国论综合实力谁排倒数第一还真难说……

论军事实力,你要让韩国同燕国打一仗,那大概率是韩国赢。

但论整体国力,就真是半斤八两。所以我的排名是,

战国七雄top7:燕国

有人说不对啊,我看燕国地图还挺大的啊,的确,燕国在最鼎盛时期,版图是仅次于秦楚的。

燕国最早是召公的封地,关于历史上燕国的起源争议比较大的就是名字,到底是郾还是燕,最早的封地在哪里都有争议,不过这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畴。

战国时期燕国到底弱不弱,我们来看看数据,燕国地处今天河北省北部,地跨辽宁内蒙等地,最大疆域扩展至朝鲜半岛。

地盘是挺大,但许多地方在当时属于蛮荒地带,无主之地,物产匮乏,这点从人口就看得出来,燕国人口大约在一百五到二百万左右,而且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面。因为那里是粮食主产区。

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苏秦说:燕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可以看出,从整体国力上来说,燕国看着还行。

但这要分跟谁比,燕国从西周建国至灭亡,只有在燕昭王时期短暂辉煌过,也就是五国伐齐那次,在乐毅这个挂逼带领下,燕国历史上也就这一次露脸的机会,哎!不对!还有一次,就是太子丹那次……这也算露脸了。

五国伐齐,燕国几乎占领了齐国所有土地,

不过在捡了便宜后他并没有守住,乐毅死后,五国又联合伐燕,让燕国把吃进肚里的吐了出来,也可以看出国力的重要性,不是只靠开挂的乐毅就能解决的。

《史记》中就说:燕(北)[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闲,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

燕国的军事实力最被打脸的一次是燕赵鄗代之战,燕国本来想着,经过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八九年后,赵国实力大减,想趁赵病要赵命……结果……一场伐赵之战,差点打成自己的首都保卫战了……

严格来讲,虽然我说燕国很弱,但燕国的弱小分跟谁比,他再弱他也是在战国内部弱,战国中前期有许多没有进入七雄序列的国家,比如越国、宋国、中山国,不论是军事还是综合实力虽然都不输于燕国,但他们却早早被灭了,但燕国却能苟到大结局,在战国这个养蛊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能力。

战国七雄top6:韩国

韩国弱就弱在处于四战之地,地理位置太不利了!下围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金角银边草肚皮,韩国就是那个最草的肚皮。没拿主角的牌,却上来就走天元。

论地盘,呃……韩国的地图从来就没大过,一直是七雄垫底。

论人口韩国虽然地盘不大,却有着近二百万的人,跟比他大一倍的燕国差不多,兵力也是二十万左右。

所以,论经济,可以看出韩国的经济也不弱,人口密度很大,这说明韩国物产丰富,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并且经过申不害的变法,也增强了国力。

论军事实力,韩国算是战国时期的军火强国了,并且韩国人单兵素质强,甲坚矛利,弓强弩劲。

苏秦说:“韩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坚甲盾、鍪、铁幕、革抉、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可以看出,韩国虽地盘不大,但数据上和燕国几乎持平,而且战力比燕国还要强,苏秦在夸燕国的时候主要说的是燕国地理条件好,地方大,却没夸过燕国战斗力有多强。

但韩国有个缺陷是,他没有过高光时刻,他这一生最高光的时刻是吞并了郑国,人燕国好歹还五国伐齐吞了齐国七十余城呢。

但这也是地理因素决定的,韩国最大的一个困境是,他没有战略纵深,这点是我一直纠结他同燕国谁排老末的一个难题。没有战略纵深就意味着他撑死他也吃不了多少东西,他胃口就那么点,二两的胃你给他塞五斤米,死了,他就只能啃郑国这种小国。而且没有战略纵深就意味着没退路。

所以你看战国时期的地图就很奇怪,韩国经常被搞的四分五裂,有许多飞地。

那我为什么还要把韩国排到第六呢?我还是那句话,在战国这个养蛊的时代,韩国在开局条件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居然苟到大结局!与他同样条件的郑国、宋国、中山国早早就下线了,他居然还能活下去,实属不易。

要知道赵魏秦齐不是不想吞他,他是战略要地,打开各国的门户,能吞早吞了!

战国七雄top:5

魏国

在战国前期的时候,魏国是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榜一大哥的。

魏文侯时任用李悝变法,任用吴起为将,培养了一支劲旅魏武卒,是中国古代重步兵的典范,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再加上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经济实力也不弱。

魏国几乎是三晋分家后得到家产最多的一个了,最鼎盛的战国初期,人口大约有三四百万人,是战国初期人口最多的国家。

兵力最多时达到五六十万,少时也有二三十万

地盘呢也不像韩国那么狭小,如果运气好,他还是有机会复兴当年晋国的荣光的,但可惜的是到了中后期,魏国国力疲弱,人口也下降了,土地也缩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近期网上有一种说法,说虽然魏国到了中后期国力下降,但却是个人才输出大国,这里我要纠正一点,许多人才比如商鞅、吕不韦、吴起啊不是魏国人,而是另一个卫国的人。

当然属于魏国的人才也有很多,比如李悝、张仪、范雎、公孙衍、尉缭子,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这两个W国都是人才辈出,而且不可否认,许多人才即使不是魏国人,也都是经过魏国过度的,从魏国出去的,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魏国留不住人才。

为什么?因为魏国作为三晋的大哥他继承晋国的家底最多,但与此同时,老晋国的问题他也继承了,什么问题?就是内部政治斗争极为激烈,晋国当年为什么分解,就是因为内部政治矛盾激化,魏国也一样,这些人才在魏国没有可施展的空间,说白了我们这些王公贵族卷还卷不过来呢?国君都得给我们面子,你一个士人你算老几啊。

除了内部政治原因外魏国的问题同韩国一样,他也是个草肚皮,大点的草肚皮也是草肚皮。

你去看魏国的地图,他同韩国一样长期以来也是有许多的飞地,经常搞的国家四分五裂。为什么?就是因为地处中心位置,四战之地。除非他能突破中原,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

但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加上外部环境复杂,导致魏国早早就让出了战国第一的宝座。

战国七雄top:4赵国

有人觉得赵国的开局条件跟燕国很像,但赵国好就好在他是三晋的家底,一开始虽然不强,但也没有多弱。

而且你看三晋,魏国和韩国都存在草肚皮的问题,赵国就没有。

苏秦说:“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赵国人口有三四百万,兵力最多时达到五十万以上,赵国最辉煌的时刻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其他各国变法改革都是由国君支持,改革家来实施,赵国不一样,胡服骑射这次变革,主导者和实施者是一个人,就是赵武灵王。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前中国没有骑兵,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现在不论是考古资料还是文献记载,胡服骑射以前中国是有骑兵的。

那胡服骑射的意义是什么呢?关于胡服骑射的意义我之后会专门做节目讲解,这里我简单阐述一下,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对赵国战略中心的一次转移,他知道,想从中原地区突破疆域限制很难,于是退而求其次,打算从北方发展,灭了中山,北击匈奴林胡,扩展自己的战略纵深,但就像所有改革家一样,赵武灵王也没有好下场,最终的结局是沙丘之变,自己被囚禁活活饿死。

虽然赵武灵王的夙愿没有彻底完成,但赵国也因为这次变革走向强盛。

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有人可能觉得我给赵国排的低了,为什么只排了个第四,觉得赵国的实力怎么说也得前三啊!赵国在军事方面确实很强,但我们讨论的是整体国力,这个我们待会讲二三名的的时候具体谈。

虽然长平之战给了赵国沉重的打击,让赵国没有以前那么强了,但他并没有变弱。甚至就攻防比和胜率来说,赵国的军事力量几乎没有变化。

而且赵国最露脸的一次,长平之战后,赵国的成年男子几乎殆尽,秦国又借势发动邯郸之战,在魏楚支持下,赵国居然顶住了!

而且几年后,赵国就恢复过来了,还能反杀入侵的燕国,战斗力简直惊人。

赵国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经济了,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会输的一个原因。长期以来,赵国经济重心都在南部,北部则与游牧民族杂居,但南部无法突破,只能往北发展,国力的弱势就在战斗力与经济能力不匹配,这也是他无法挤进前三的重要缺陷。

战国七雄top:3

齐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齐国的家底是非常厚的,从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开始,齐国就已经是经济强国了。可以说齐国算是先秦时期第一个变法图强的了。

齐国人口大约四五百万左右,人口密度非常高。

有人可能认为赵国比齐国强,的确,单论作战能力赵国是很强,但论整体国力而言,还是齐国更胜一筹。毕竟打仗打的还是钱。

齐国首都临淄也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史记中说: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以前,春秋时期,虽然说春秋五霸,但真正算超级大国的也就仨!晋国、楚国、还有齐国。

齐国在战国时期最露脸的战例是两次,一次姜齐时期的围魏救赵,孙膑率领齐国大军击败庞涓率领的魏军。

一次是田齐时期的灭宋,不过在战国中后期,齐国也经历过两次危机,一次是公元前379年,田齐彻底取代姜齐,等于改朝换代了,但这次危机并没有演变成三家分晋那样的结局,基本盘还在。

第二次就是五国伐齐了,五国伐齐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齐国当时的势头太猛了,引来的必然结局,当时齐国灭了宋国,大有直取中原之意,引来赵魏韩燕秦五国伐齐,算是给足齐国面子了,也能从侧面看到齐国的实力确实是强。

许多人说齐国兵力达到百万,应该不可能,这几乎是所有成年男子的人数了,虽然当时成年男丁皆可为兵,但齐国以商业著称,都去当兵还活不活了。不过五六十万总是有的。五国伐齐后至少也有三十万兵力。

苏秦说:“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

苏秦对其他国家评价时都是说粮食够吃多少多少年,对齐国的评价是粟如丘山,能吃多少年,我也不知道。

齐国首都临淄城光成年男子就有二十一万。

齐国不仅经济繁盛,文化也是首屈一指。

田齐时期的桓公田午建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奇才,许多诸子百家的名流都在此地深造过。

齐国真正的劣势在政治和军事上,军事上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齐国的天然地理优势不足,背靠大海缺少战略纵深,政治上的劣势是,齐国崛起的太早了,再加上他家底太好了,导致他没有革新的动力。

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大刀阔斧的变法图强,唯独齐国没有,为什么,齐国说了:劳资五百年前就变过法,白吊塔!

唯一算是变法的行为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他国家算是做手术,那这就是挖个鸡眼。

这也是为什么稷下学宫招揽了天下英才但却不能为我所用的原因。

而且齐国上至统治者,下至老百姓也觉得没有必要,尤其是五国伐齐后,齐国就有点摆烂了,我呢就好好过我的小日子,你们一个两个呢也欺负不了我,何乐而不为呢?最后等秦国把五国都灭了,好吧,我投降吧!

战国七雄top:2楚国

与齐国一样,作为春秋时期就遗留下的超级大国,虽然一直以来被中原各国认为蛮夷,但楚国从不以此为耻,反而发展出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特色文化。

楚国一直以来楚国都是秦国的宿敌,也与秦国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有人认为楚国在军事上时而强盛,时而拉胯,的确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能将楚国排在第二,因为他的国力长期以来没有垫过底,即使国都沦陷他都没垫过底!

而且你发现,其他国家要称霸,基本都是以击败楚国为目标,因为楚国长期以来都是准第一的水平。

那他的实力比齐赵二国强在哪儿呢?作战能力赵国的确很强,但赵国的经济能力还是不如楚国,打仗这事拼的就是国力。楚国经济实力不如齐国,但战略纵深与军事能力要强于齐国。

而且,楚国国土面积超大,人口最鼎盛时期据说多达六七百万,长期位居战国第一,当然,楚国的许多领土当时看来都是蛮荒之地,控制力也没有中原各国那么强,但是,即使这样,在军事上,他比中原各国强就强在他的战略纵深极大!苏秦对楚国的评价是: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虽然这个带甲百万可能是夸张,他可能将全国所有适龄男性都算上了,这些人也不一定都能上战场,但至少说明楚国有这个实力。

文化上,虽然中原地区认为楚国是蛮夷之地,但一直以来,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文化繁盛。

屈原、宋玉、黄歇、老莱子、鬼谷子等等都是楚国人,伯牙子期的典故也是出自楚国,

并且经过公元前386年吴起变法后楚国也是国力大增,尤其是灭了越国之后领土更是扩大至东南部。

但楚最终还是没能问鼎中原,公元前301年垂沙之战,四国伐楚后,只是转攻为守,但他实力仍然强大,秦灭楚时,王翦动用全国六十万的兵力,这是在赌国运。

而楚国真正的劣势还是在内部政治上,当年吴起变法并没有撼动楚国的旧贵族,楚国内部依旧是那个腐朽松散的政权,这也是为什么他人才辈出,却又多无用武之地的原因。

说实话,如果楚国能在国内加强控制力的话,那秦国能不能吃掉他还很难说。

战国七雄top:1

秦国

商鞅变法以前,秦国一直都算不上强国,甚至长期垫底。

秦国在国力上最大的两次进步,一是商鞅变法,二就是吞并巴蜀。

我们先说商鞅变法,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有个疑问,就是分明各国都在改革图强,除了我刚说的齐国没有主动改革外,魏国有李悝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燕国有乐毅改革,赵国有赵武灵王改革,而且说实话,各国改革的手段都差不多,尤其是法家,什么打击旧贵族、废井田、开阡陌、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推行郡县,说白了,都是高层联合底层瓜分中层贵族利益,然后加强中央集权,那凭什么就你秦国成功了?

因为在变法措施上,秦国搞的最彻底,其他国家的变法都是随着改革者的死亡或迫害而失败,只有秦国,商君被车裂,但商君之法仍在。

秦国真正能够变法成功的原因,还是因为相比于关东六国,秦国有一个优势,就是历史包袱最小。

什么叫历史包袱?对比大清和日本来看就看得懂,凭什么日本一个弹丸小国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大清的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而秦国成功的第二步就是吞并巴蜀,关中腹地本就是沃野千里,秦国借函谷关之利就可一夫当关,但仍然缺乏大后方以及战略纵深。

公元前316,秦吞并巴蜀,从此,数千里的沃土尽归秦国,秦昭王后期,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更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而拥有了蜀地作为大后方和粮仓的秦国更是势无可挡!

关于此时秦国的人口,一直以来争议比较大,有五百万到七百万不等的说法。

苏秦张仪范雎对秦国的评价都是秦带甲百余万,奋击百万。也可以看出,至少与楚国是一个水平的。

张仪说:“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跬趵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可以看出什么叫虎狼之师。

从公元前318年开始,关东六国前后五次合纵伐秦,逼近函谷关,可想而知,当时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怪物。

不过,秦国的劣势直到统一后才暴露出来,我之前在的节目中谈过,秦国的劣势是以战养战,而吞并六国后秦国再也没有对外掠夺的必要,只能对内进行掠夺,再加上六国旧势力的反扑,最终导致秦国的灭亡。

总体来讲,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也是一个盛世,思想碰撞、百家争鸣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景象,但不断的征伐也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追求统一是从上至下的必然趋势,我们现代人去看那个时代,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其中的苦楚也只有当时的人知道。

好,本期节目到此结束,我是大司徒,喜欢我的可以点赞三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3

我是个大司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