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失去感情?教你一招化解中年婚姻危机!

陈曼心理 2024-08-07 17:08:33

人到中年,不可避免的会被各种事物损耗心力,工作发展状态的停滞、孩子的养育问题、父母的身体、家庭的各种琐碎事务……没有一件不让人感到疲累和无能为力,在这样的一种自顾不暇的状态里,婚姻产生“病变”的风险自然就会大大增加。

不论是为了寻求匮乏的补足而选择背叛婚姻,还是在日渐乏味的关系里消耗自己,中年人的婚姻很容易给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虽然存在着,但貌似只剩一具空壳和日复一日的角色扮演。

失去了感情的婚姻到底该如何继续下去?中年人该如何从乏味的婚姻状态里走出来呢?

中年婚姻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失去了感情,但实际上失去的是一种可以唤起内心活力的自体客体体验。

提到中年婚姻,绝大多数人最能深切体会到的就是一种深深的倦怠感,这种倦怠感不知从何而来,但却席卷了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中年人的内心。

中年人的生活看似规律,但这种规律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可奈何以及日复一日的僵化体验。重复的生活模式——早起送孩子上学、工作、下班回家买菜做饭、陪伴孩子、处理各种繁琐事物;毫无生趣的关系体验——每天面对着伴侣那张已经看了数十年的脸,说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话语、甚至连对方做出的每一个表情都完全完全烂熟于心,中年婚姻的每一天就像一套复制黏贴的程序一般,不带情感,只剩一个个亟待完成的待办事项。

每当中年婚姻陷入到了这样一种疲乏无力的倦怠感当中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我是不是不爱我的伴侣了?”、“我们之间是不是没有感情了?”,但其实这种想法只是错把婚姻中的激情部分当成了爱情的全部,而忽视了关系存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两个人的亲密体验。

我们都知道,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即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基本上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部分所组成的。激情主要指的是两个人的性吸引力带来的生理性迷恋反应,而亲密则指的是两个人在情感上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深度链接感,承诺则是对于关系持续的一种期许和担保。

在一段中年婚姻关系里,最稳固的是承诺部分,而能够调整和改变的往往是亲密部分。很多对中年婚姻产生怀疑的人总是会觉得他们之间的问题出现在丧失激情上,认为是彼此的吸引力下降才导致了关系的僵化和无趣,但实际上,激情作为一种性吸引带来的多巴胺反应,本身很难随着关系的发展长久维持下去,而真正能够促进感情的则是两个人在关系里的亲密体验,也就是我们在开头所提到的自体客体体验。

自体客体体验大家第一眼看到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但我们把它说得通俗一点其实就是你和他人发生链接后所带来一种增强内心活力的体验。这里面涉及到的核心点有两个:一是你和对方建立起了深层链接;二是这种链接可以为你带来活力滋养。

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来的链接有很多种,但不是每一种都能带给你自体客体体验。通常来说,那些浅层的、只是停留在事实层面交流的关系并不会给一个人带来明显的活力增强和亲密加深的感觉,而只有那些触及到彼此内心深层感受,可以为彼此提供心理支持的关系才能被称作一段真正的自体客体关系,让身处其中的人体验到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活力,体验到彼此链接增强的亲密。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关系,两个人整天待在一起,但是彼此之间的交流却只是停留在日常事务的报备上,每天说的话都是千篇一律的做了什么事情、吃了什么东西,而没有任何涉及内在感受和认知变化的部分,而人作为有情绪、有需求的个体,在这种关系里就会有一种明显的被压抑的体验,即便是和对方天天保持着交流,也没有在心理距离上增进半分,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自体客体体验的关系。

一般来说,两个人能够从恋爱阶段步入婚姻,在初期一定是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亲密体验的,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不少来访也形容她们刚和伴侣在一起的时候也是无话不说、宛若灵魂伴侣一般的状态,但为什么步入中年,自体客体体验会在一段关系里不断削弱甚至消失不见了呢?

根据我的咨询经验来看,这既受中年人的生活处境影响,也和大部分人对于婚姻关系的认知密切相关。

生活处境层面的影响很好理解,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我们每天的时间是24小时不变的,我们处理事物的精力根据人与人的差别也是有一个限定值的。这就导致了,当一个人的生活中被填塞的事务性内容越多时,他在其他部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必然会减少,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现实处境。

想象一下,在恋爱或者婚姻初期,我们的生活除了基本的学业压力和工作任务几乎就没有别的事情了,在那种状态下,你可以花上整日的空闲时间和伴侣出去游玩,互相诉说彼此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情,也有着高度的热情和精力去和伴侣构想未来,眼前的所有事物都让你们感到希望和活力。

而当时间拉长到中年,同样的24小时里究竟有多少可以给一个中年人去和伴侣彻夜交流心中所想的呢?对于中年人来说,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琐事塞得满满当当,以至于我们必须按照某种效率最高的节奏生活,而非随心所欲地生活。比如日常工作、比如照顾孩子、洗衣做饭等等。当他们一天把这些事情挤着做完了,整个人也筋疲力尽了,别说倾听伴侣的情绪,很多人甚至都想把自己的内心声音给彻底屏蔽了,想要麻木的活着,以此来减少额外的负担和压力。

大家其实也不难想象家庭事务对一个人的巨大精力损耗,即便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感受到工作以及日常事务的消耗已经远远超出他的负荷时,他也不会再想要去建立亲密关系。这就像后疫情时代的人一样,没有人会在自身难保的时候拥有额外心力去投入自体客体关系,所以大家都选择把自己隔绝起来,以此来维持一种低消耗运转状态。

而除了客观处境上的变化,影响婚姻中自体客体体验能否一直存续的还有两个人对关系的认知。

为什么大家宁可压抑自己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对方表露出来?除了客观层面上的没时间没精力,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主观层面的低期待和低共情。

稳赚不赔的事情谁都愿意做,当一个人不假思索地回避做某件事时,一定是因为他主观上对这件事的反馈预期很低。中年夫妻之所以会陷入到一种低频交流甚至无交流的状态中,主要还是在于关系里的双方都打心底里认为和对方倾诉自己内心感受是一件不会得到理解并且更可能招致怨气的事情。

在更多人的现实体验中,他们会更相信所谓的展露真实自我,到最后很可能会演变成互相指责的处境:

你说你工作忙,带孩子很累,难道我不是一样在每天为这个家庭付出,带着各种慢性病在努力工作和生活吗?

你抱怨我不理解你、不关心你,但你什么时候主动来问过我一句,或者帮我过什么事情呢?

你总想着我没有给你什么、做到什么,可你自己又为这个家、为孩子付出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呢?

中年夫妻之所以不愿交流,很多时候是因为她们自己提前有了交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倒招致麻烦的这样一个负面预期。而这种预期的出现可能来源于他们某次尝试交流后的失败,或者来自伴侣日常言行中所散发出来的低共情和不耐烦。

简而言之,她们并不相信伴侣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并且很多时候,连她们自己也不能完全共情对方的处境和心情。她们不是感受不到缺乏链接所带来的隔阂和淡漠关系,而是找不到如何破解这一僵局的有效办法,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婚姻变得越来越没有感情,这是一种双方失声带来的“共谋式僵局”。

正因为一段关系无法深度交流,自然也无法唤起自身感受被对方深深理解和共情后带来的活力体验,这样的关系存在的意义就只是维系婚姻运转,在客体无法回应自体的低活力状态下,处在关系里的人能感受到的就只能是日复一日的损耗和无处消散的倦怠感。

所以对于一段已经丧失自体客体体验的关系来说,重要的是打破这种共谋的“失声循环”,通过重新建立链接来为僵化的关系注入活力。

对于中年人来说,客观处境可能是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的,但是主观认知却是可调控的。而调整主观认知的核心就在于两个字——相信。

如果说低共情是采用忽视的态度来面对对方的感受和情绪,那么低期待则是采用质疑的思维去面对伴侣可能做出的回应。而你只要转换一下态度,率先去做关系里的那个相信对方的人,你们才能打破交流的僵局,建立起互相理解和支持的正向链接模式。

相信什么呢?相信对方的感受而不仅仅是TA词不达意的表达,相信你对TA感受需求的好奇和关心会迎来对方真诚的回应,相信你的真诚也会换来真诚。相信只要有一个人愿意撬动杠杆,你们就能迎来巨变……不要怕你的相信会被辜负,因为亲密关系是只要你做出了改变,就能获得真实成长的一种体验,就算得到的是对方并不值得的结论,你也为自己的未来明确了一个新的方向。

所以不必害怕中年夫妻没有了感情,人与人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直在流动和变化的,只要身处其中的人放下僵化心态,你们的关系依旧能重新朝着有感情的方向流动起来。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70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