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与粟裕交际很少关系为何如此之好,首次见面:认识你不虚此生

同巍聊历史 2024-07-26 22:41:04

陈赓与粟裕第一次见面时,二人就曾因对彼此不了解而闹出不愉快。

当时俩人初见,陈赓上来就想给粟裕一个大大的拥抱,可他不知道粟裕为人内敛,很少与人拥抱,当即就被粟裕拒绝。

一时间场面就有些尴尬,但好在二人都不是斤斤计较之辈,经过二十多天的并肩作战,早已成为惺惺相惜的好友。

后来有人质疑粟裕的带兵能力,也是陈赓一句:

“粟裕不会打仗?若说他都不会打仗,我看这军队中也就没人会打仗了!”

一番话掷地有声,震慑住与会所有人,直到会议结束也没人再敢提起一句。

会议结束后,粟裕听说此事不仅未曾生气,还前去开解陈赓,表示自己不在意这些评价,他在会上说的那些话也有些过头,应该收敛一些。

二人一个因对方被诋毁而义愤填膺,为其打抱不平,一个不在意自己的风评,却在意对方的风评,劝说其注意约束自身言行。

那么陈赓、粟裕再以往的革命历程中交际并不多,二人为何关系如此要好,中间又有什么故事?

初相识,认知己

陈赓和粟裕作为湖南老乡,也作为军内两名大将,虽对彼此的名字都有所耳闻,却经常“王不见王”,直到1947年才第一次见面。

时年九月,正值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当时刘邓大军已犹如一把尖刀挺进大别山,给了蒋军重重一击。

蒋介石对此十分气恼,决定调动一支军队前往大别山方向,围剿刘邓大军。

好在粟裕运筹帷幄,及时发觉老蒋的调动意图,当机立断向毛主席请示要求与陈赓配合作战,打破老蒋的阴谋,打散敌人队伍。

就这样,在征得主席同意后,陈赓被调到粟裕手下,做了粟裕二十多天的“下属”。

粟裕本以为像陈赓这种大将会有些傲气,这时来做他的下属可能难以接受,难免会有几分不服气,未曾想陈赓却对此毫无怨言。

二人第一次见面时,敬礼、握手、问好,一套流程结束,陈赓便想上前给粟裕一个大大的拥抱,结果粟裕却大吃一惊,赶忙向后退一步表示拒绝。

陈赓想着粟裕应当不是没有礼貌的人,这么做定有自己的缘由,他也不扭捏,当即就开口问粟裕此举何意。

知道陈赓并无冒犯之意,粟裕也有些不好意思,开口解释说自己不习惯和人拥抱,而且觉得第一次见面就和人拥抱的行为有些不严肃,实在抱歉。

得知这是粟裕的个人习惯,陈赓也十分理解,便同样向他道歉,表示理解,是自己唐突了。

虽一见面就有些小“意外”,但二人皆是心胸宽阔之人,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况且眼下有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接下来的二十多天,两人间的默契作战以及战场上的并肩作战,已经足够让两个刚见面不足一月的“陌生人”,有了过命的交情,成为惺惺相惜的知己好友。

豪爽活泼,敢作敢为

两个性格大相径庭的人成为朋友,当然不只是因为并肩作战,还包括在战斗中观察到对方身上拥有的闪光点。

先讲陈赓,他一直是一位敢作敢为,豪爽直言,有着坚定革命信念的战士。

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由于各方面素质都极其优秀,时人将其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他也因此被当时任校长的蒋介石所看重。

东征期间,蒋介石派国民革命军第三师讨伐军阀陈炯明,结果遭到其顽强抵抗,局面僵持不下,第三师已然落入危险境地。

于是,作为总指挥的蒋介石决定亲自前往讨伐前线,一为监督,二为鼓舞士气,并任陈赓暂代第三师师长,接过指挥棒,以期实现扭转大局的愿望。

可惜由于对敌人的轻看误判,导致这场战斗前期所造成的劣势过大,即使是陈赓也无法挽救失败的结局。

眼看敌人步步逼近,蒋介石却碍于面子不肯下令撤退,陈赓看着面前敌人密集的炮火攻击,身边不断中弹牺牲的战友,深觉再不撤退怕是将要全军覆没,届时再后悔也为时已晚。

他立即找到蒋介石,沉着冷静地向其分析得失利弊,终于劝说蒋介石下令撤退。

谁知,蒋介石这时却被吓得腿软,最后是陈赓背着他跑了三公里多路带其逃脱危险。

之后蒋介石也因此将陈赓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准备将他调到身边做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就连后来陈赓带领一部分革命军投靠共产党,他也不曾对其生出杀心。

只是陈赓却一直看不起蒋介石,认为他是革命的叛徒,在其叛变革命后果断转向坚守革命的一方。

1933年,陈赓在上海执行秘密任务,在一次接头中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而后被送往南京,只因蒋介石仍存着将其招入麾下的念头。

毕竟陈赓之前是自己的心腹,蒋介石还是知道他的脾气,因此起初自己并未出面对他进行劝说,而是请来他之前在黄埔军校时的老师同学进行游说。

对于昔日的恩师老友,陈赓虽不曾对他们疾声厉色,但也未曾流露出一丝对革命的不坚之意,只强调人各有志,他陈赓即使是死,也不会放弃革命。

蒋介石在背后一直对陈赓的态度保持着高度关注,在眼见谁都无法说动他时,终于忍不住露面亲自到监狱进行游说。

他承诺如果陈赓愿意回到自己的阵营中去,无论是高官还是厚禄自己都绝对不会亏待他。

闻言陈赓只冷笑一声,开口怒怼道:“我陈赓可不吃你这一套!你蒋介石背信弃义,背叛革命,我可不做你这样的逃兵!”

被当众拂了面子的蒋介石恼羞成怒,却又对这个“救命恩人”无可奈何,只能转身离去。

最后靠着宋庆龄等人的共同努力,方才将陈赓从南京牢狱救出,护送到江西治疗。

认真严肃,用兵如神

与陈赓不同的是,粟裕没有接受过正经的军事教育,他的所有成长均来自战场上的拼杀搏斗,正如毛主席所说:

“粟裕是一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

粟裕领兵打仗的才能在1928年便有所显现,当年七溪岭战役中,他便以三人小队俘虏上百名敌军,以一敌百的军事能力初显。

之后更是在石港之战,指挥“老虎团”以零伤亡歼敌六百余人,创下难以复刻的战斗奇迹。

不过粟裕最辉煌、最集中的军事成就主要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十大战役,他指挥的就占上一半。

苏中战役之时,他出奇制胜,犹如一把利剑,带领部队直击敌人“腹部”,以三万战士对战四倍之多的敌人,七战七胜,歼敌五万余人。

孟良崮战役更是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让蒋介石暴跳如雷,甚至发出“人头悬赏”要取粟裕的项上人头。

沙土集战役直逼蒋军后撤二十公里,却仍被粟裕全歼一个师,让蒋介石频频吃亏,哀叹不已。

但粟裕本人却很谦虚,曾三次辞帅:1945年让华中军区司令员,三年后又让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五五大授衔时再让元帅的军衔。

当时粟裕不肯接受元帅的军衔,让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感到十分疑惑。

对于这个心腹爱将,毛主席表示:“功、历、才、德,粟裕样样不差,况且解放战争中他立下汗马功劳,谁人不识?谁人不晓?这元帅的军衔他是当之无愧的!”

虽屡建奇功,但粟裕却从不以功臣自居,他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士兵,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

在战争时期,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党员,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他带过的兵无一不夸赞他平易近人、待人真诚。

一相逢,胜无数

虽然陈赓、粟裕二人性格迥异,但他们却是难得同频互补的人。

陈赓性格爽朗活泼,有他在的场合总是很放松,很热闹,无论多严肃的气氛,他讲两句玩笑,就能逗得大家放松神经,一扫沉闷之气。

而粟裕较为严肃,性格稳重,分析战局是一把好手,跟着他打仗总是很让人有底气和信心。

因此当俩人在第一次合作时,即使只是刚刚认识,却又默契无比,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俩人更是将默契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围攻黄百韬军团时,粟裕所带军队遭到重大阻击,损失惨重,处境艰难,情况危急之下,粟裕沉着冷静,很快便思考出解困之法。

他紧急召开临时会议,下令利用夜晚夜色掩盖挖建起足够多的交通战壕,缩短与敌人间的距离,以便攻击。

这个方法较为冒险,一旦被发现,挖战壕的同志都面临着巨大的死亡威胁,因此黄百韬并未料到粟裕竟会采取如此冒进的行为,也就没做出相应的警惕和预防。

等到他发现时,战壕已经推进到距离自己阵地一百余尺之近,再做出防御却是木已成舟,难以挽回,最后全军覆没。

不久之后,陈赓在围攻黄维军队时也遭遇如此境地,同粟裕的处理方法一样,他选择的也是推进战线,包围敌人,最终赢得胜利。

后来两人会师后复盘,才发现对方在面对与自己相似的境地时,竟不谋而合选择同一种作战方法。

这一巧合令二人也感到十分惊喜,更觉对方为知己。

战争结束后俩人也一直互帮互助,经常一起吃酒聊天,友谊伴随着日子流逝倍加深厚。

粟裕在得到批准建立起军事工程学院时,对于校长人选,他的第一想法便是陈赓。

陈赓也不负所托,很快便将这所学校建设成我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军事技术学院。

后来,粟裕因病住院,不放心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也是陈赓承诺帮忙处理之后他才放心在医院养病。

1957年陈赓确诊心肌梗死,之后几年更是反复发病,最终只能住院治疗。

在得知陈赓入院治疗的消息后,同在一家医院养病的粟裕将病床搬到他旁边,俩人做起了病友。

在此期间,二人苦中作乐,经常半夜偷偷喝酒聊天,还因此多次被护士批评,成为重点监护对象。

四年后陈赓离世,得知消息的粟裕悲伤过度以至晕倒,但也仍然不顾医生反对坚持前往北京为好友送上最后一程。

结语

陈赓与粟裕的友谊,生于战争,在日后的相伴中逐渐长成茁壮且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恰如军事战略中的巧妙布局,深邃又独特。

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以智慧和勇气为笔,书写下一段传世战友情。

共同的战斗经历让友谊更加坚固和弥足珍贵,恰到好处的默契让友谊更加深厚和真挚。

-END-

【文|过冬】

【编辑|长庚】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