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少帅被蒋介石软禁期间的趣事,有一次,他给老蒋写信,希望大哥可以送他一根钓鱼竿。
收到信后,一旁的戴笠不高兴地抱怨道:
“张学良也太小气,就连一根鱼竿自己都不买,还需要委员长您亲自送他。”
蒋介石手握这封信,轻“哼”一声,笑道:
“你懂什么,他这是在暗示我,要他钓鱼必须释放他,给他自由的鱼竿。”
几天后,张学良如愿收到蒋派人送来的鱼竿,而且竟然还是美国进口。
但很快,少帅就发现其中端倪,顿时气得把鱼竿狠狠折断扔掉:
“这个鱼竿可以自由伸缩,可长可短,他老蒋是在暗示我,做人要能屈能伸啊!”
由此看来,此时的张学良尚还寄希望于老蒋可以将他释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尚存的那一缕希望之光,也逐渐黯淡。
在“暗无天日”的地方被软禁54年,荒废大半辈子的时光,这可不是寻常人足以忍受的。
既如此,张学良难道就没有想过趁乱逃跑吗?
优渥的生活条件但是话说回来,其实少帅居住的地方,并非“暗无天日”。这一点,从他的生活条件就足以体现。
老蒋曾在他的日记本中写道:
“在张学良这段漫长的幽禁岁月中,其生活开支实在是一笔巨款。”
蒋介石专门找人核算过张学良软禁一年的花销,那笔巨款竟然足以供养一个步兵团全年的开支,由此见得其物质生活多么优渥。
而且,同样是被囚禁,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处境可谓天差地别。
张学良居住的场所,大多是要山有山,有水有水。
从起初的南京宋子文公馆,到后来的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寺、江西萍乡,再到赴台前所在的重庆。
虽说老蒋出动200多人看守张学良,但其中,除警卫连和特务连之外,还有仆人、私人医生、司机等。
张学良虽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在他的活动范围之内,俨然就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也不知是老蒋对结拜兄弟的照顾,还是忌惮夫人对自己的怨恨,对于张学良的要求,他都是尽可能地去做到:
“只要张学良没有逃跑之心,其余要求,一应满足。”
张学良喜欢喝可口可乐,还要是瓶装的,蒋介石就命人定期给他送。
张学良喜欢打网球,蒋介石就修建网球场,让儿子蒋经国陪他一起玩。
张学良酷爱游泳,老蒋便专门在软禁地旁,给他挖掘一座泳池。
你能想象?家中配置,除选用上好的家具外,还有在那个年代极为奢侈的马桶,以上列举,张学良统统拥有。
除此之外,张学良软禁期间的一日三餐,会有专门厨师为其精心制作,海鲜、牛羊等优质蛋白更是一应俱全。
想象一下,每天打开窗,看到你的院子里都是为你忙碌的人,自己只需要洗净双手,在餐桌前“坐等投喂”即可,那该多么恣意美好。
如果他是个“宅男”,或许就差一台电脑,便可以让其幸福快乐地徜徉在“家的海洋”。
张学良还有个爱好,钓鱼、养鱼。
在沅陵凤凰山下的凤凰寺时,张学良就经常在附近的河边钓鱼,日子过得甚是悠哉。
当时,附近有修建工事的贫苦民众,少帅还会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喝酒。
试想,如若他自己手中都很紧张,又怎会拿出闲钱,救济贫民呢?
张学良起初由妻子于凤至陪着。后来,于凤至前往美国治病,老蒋便把赵四小姐接来,同意他们二人共同居住。
佳肴配美酒,美人倚君侧。闲时喂喂鸡鸭钓钓鱼,游泳打网球,好不自在!
毕竟此时的少帅已然没有公务,闲人一个,“忙里偷闲”形容他也不合适。
囚禁背后的辛酸其实,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各地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少帅也曾多次向老蒋提出,希望自己率军参战,但被蒋给婉拒了。
“放虎归山”这件事,他自然不会做。
那么为何少帅甘心软禁半个世纪,却不想方设法趁机逃走呢?
当然,在老蒋设置的重重监视下,他也很难逃走。
但首先,其实是少帅对于蒋判断出了错误。
起初,他认为蒋囚禁自己只是一时,时机成熟时,必然会释放自己。
结果,少帅凭借一己之力,熬死蒋氏父子两代人,才得以重获自由。遗憾的是,即使到临终前,他也没能踏上家乡的故土。
或许,纵使在被软禁期间,有过几次逃脱的机会,但少帅还是选择了留下。
当初执意不顾众人反对,护送蒋回南京的是他,在他这种军人心中,“服从命令”是天职,而逃跑,则意味着背叛。
“我张学良对委员长的衷心,日月可鉴。”
所以,少帅打心底是不想逃走的。哪怕是重获自由,他也要堂堂正正地被释放出来。
再加上张学良的家人都在蒋的“照顾”之中,一旦他逃跑,难以保障至亲的安全。
而且,蒋曾允诺:
“只要张学良承认错误,就会释放他。”
少帅听后自然乖乖听话,等待那看不到希望的“有朝一日”。虽然此时的他蛮有自信。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战况的推进,张学良发现,囚禁自己的地方一换再换,生活条件虽不减当初,但老蒋全然没有要释放自己的意图。
从贵阳到南京,再从南京出发,抵达台湾。或许,从下飞机的那一刻,少帅就已经笃定,自己很难重获自由了。
他逐渐心灰意冷,却也开始逐渐适应软禁的优渥生活,毕竟已经不可能重获自由,那索性就及时行乐。
虽然在刚到台湾的那几年,蒋介石心情十分暴躁,时常迁怒他人,张学良也因此过了几年的“苦日子”。
所幸有宋美龄的帮扶,他没有吃太多的苦。
1955年,看守少帅的刘乙光被调离后,张学良的生活待遇又获得很大提升。
其实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少帅的住所,张学良是异常兴奋的。
毕竟当初南京判决的时候,规定的囚禁期就是十年,如今期限已到,日本也已投降,他老蒋没有理由再软禁自己。
可就当少帅正谋划准备着重获自由的相关事宜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引起了他的注意。
也正是这件事,老蒋当即决定:
“张学良就是一只老虎,万万不得放虎归山。”
原来,就在前几日,桐梓县兵工厂的工人和伤兵医院的伤兵发生冲突,双方拳脚相向打了起来。
最终造成兵工厂死伤7人,伤兵死伤12人的悲剧。
张学良得知此事后,当即决定出面,要处理这一纠纷。
临近“释放”,负责看守他的特务们也纷纷对少帅客气起来,对其极力讨好,生怕他出来后再找自己算旧账。
此时的刘乙光也不敢得罪张学良,但此事事关重大,必须上报老蒋。
说来也怪,蒋介石非但没有反对,还兴致勃勃地想看张学良会怎么处理。
少帅果断联系双方当事人,并决定坐上桌来,让众人共同商讨此事的解决。
结果,商讨了不到一个小时,双方的意见竟纷纷达成一致。
县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他张学良这里,竟然片刻之间就解决了。
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少帅的威望。
此事过后,老蒋大吃一惊,却也大失所望。他很清楚,纵使自己囚禁张学良数十年,现如今,他依旧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此,少帅终究是再难以“拨开云雾,重见天日”。
而在少帅的晚年回忆中,他就曾提到:
“我这个人,在36岁之后,就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1991年5月,吕正操将军前往美国探望张学良。
见到自己昔日共同征战沙场的战友,张学良的眼中含着泪水,激动地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谈到抗日战争时,吕正操向少帅提到了东北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听到这儿,张学良叹了口气:
“那我做了什么?我自个儿说真的,不是说笑,也不是谦虚,我对国家什么贡献也没有。”
话音刚落,吕正操斩钉截铁地说道:
“您这一生做西安事变这一件事就行了,打日本别人替您打了嘛,东北军替您打了嘛。”
结语回顾张学良的一生,此人似乎并没有受过太大磨难,年少时有老子护着,成名后有蒋氏夫妇“护着”,长寿高达101岁。
或许当年他的经验尚浅,对于时局的把控做不到入木三分,一步错,将自己推入了永恒深渊。
但如若论及他的功,或许他执意送蒋回南京,甘愿被囚禁,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亦起到极其重要的稳固作用。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