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很少发生宦官当政的现象,似乎清政府对于宦官的管理非常有一套。实际上清朝的太监数量相比 减少了很多,虽然整个 还有皇室贵族的后勤都由太监管理安排,但从效率方面来讲,的确是清朝会更高一些。其实想要限制太监,只要给他的官位和权利作出相应的限制就可以了,所以清朝早年设置太监官位最高也只有五品,放在整个朝中根本就不算什么,而且没有任何实权,直到晚晴才冒出来一位 ,算是清朝太监中的“翘楚”了。
历朝历代,清朝对太监的管理最严格,对太监掌握权力的防范也最为成功。
相比明朝宫廷太监动辄有数万人之多,清朝太监数量大为减少。1751年, 帝传谕,将太监的人数规定在3300人。此后,清宫太监大部分时间不满此数。
人数少了,管理起来相对容易。
清朝初年, 帝参照明朝旧制,设立十三衙门管理太监。8年后,十三衙门撤销,太监划归 管理。太监又称寺人 、宦官 、阉宦 、宦者 、内官 、内监等,历史上虽说有不少有名人物,可总归是属于不入流,受人歧视的那一类。太监历史最早文字记载可见于战国时期——赵有宦者令,最晚至清朝灭亡,就是上个世纪的事。
可为什么中国历史这么长,没有一个朝代,割据势力敢废除宦官制度?废除这种恶心人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由努尔哈赤的一段话来回答——“凡尔诸贝勒家 , 所蓄奴厮宜乘幼时官之 , 则其父母可因其子而获富贵。 不然 , 奴厮既长 , 往往与府中妇女私通 , 事觉必死 , 则姑息之爱 , 适以害之也 。”
简单的说,要保持地主血统,防止他们与妇女私通。这种看法是不分中原与四夷的,凡是地主阶级都会这么干。古代地主为防止家丁与妇女私通,会做高墙将他们隔开,只是地主可没皇帝那么大的权力阉割家丁。
清朝的太监机构与钱粮收入
清朝在入关之前,是没有宦官制度的,但这不表示他们没有宦官。
清朝第一个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的敬事房,又称宫殿监办事处,归内务府管辖。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将总务府定为三品衙门,所属敬事房大总管定为四品官职,副总管定六品官职。清朝吸取明朝教训,对宦官限制极其严格,乾隆皇帝就有规定;凡宫内等处太监官职 , 从现今四品为定 , 再不加至三品 ,二品以至头品。
自此太监官职就以制度的方式限制到了四品,但也有例外,晚清太监李英莲,小德张就是。
清宫太监的经济收入,一般与他们的地位有关。通常情况下,太监品级越高,收入越多。四品宫殿监督领侍和正侍 , 即敬事房大总管 , 月食银八两 , 米八斛(一斛为五斗), 公费银一两三钱 。 这是太监所食钱粮的最高标准 。无品级的小太监最低月食银一两五钱,米三斛,再无其它收入了。
一两银子在清初约为500元,清未就到了200元左右,一斗米约为6kg,即太监中的老大,一月工资最高大约5000元,最低约2000元,米为240kg。
古代是十六进制的,一两等于十六钱。
能干到四品大总管太监,至少要三十年“工作经验”——被人当奴隶的经验。
清朝太监的地位与宫女的地位十分类似,甚至还在之下。清朝宫女自杀者会被救起,然后再公开斩首,再流放其家人,这个情况也适合于清宫太监。而且太监被打是家常便饭,被打死也是经常的事。
据清末太监刘兴桥说;“慈禧喜怒无常 , 心狠手辣 , 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打人 、 骂人 。 宫里的太监都知道 , 有一次她硬逼着一个老太监把自己的粪吃下去 , 这个老人就是因为这件事 丧了命 。责打太监几乎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打 , 而且一个太监有错 , 同屋的太 监全部都要连坐 。”
清宫太监的生活究竟是怎么个样子
封建社会,穷苦人家过的都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为了活下去,他们会入宫当太监,但那“净身”一刀也是要钱的,穷苦人家当然没钱,就自己做,这其中就死了不少。
据晚清太监马德清所言;他家房无一椽,地无一垄,属于随时会饿死的状态。他父亲听说远房亲戚当太监的“有钱了”,就要求他儿子也走这条路。在马德清九岁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父亲亲自下手给他净身,在当时无麻药,也没止血药之类的东西,可想而知有多痛。动完这次手术后,还要在尿道上安一个管子,不然肉芽会长死,撒不出尿来。“手术”之后的四个月,马德清几乎是躺在炕上过完的,屎尿也只能在炕上。再过四年,马德清就由他远房亲戚带入宫中。
其实在那个年代,北京有专门干这个的,有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五”与地安门内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二家是清朝的七品官。但如马德清那般亲自下手将儿子送进宫内的父亲是不多的,更多的是将旁支贫困子弟的孩子送进去。甚至会有专门的人贩子,或骗或买将穷人家,无家可归的孩子卖给这些“营生”的地方。
太监入宫前,会在慎刑司认旗,然后再领入宫中。然后是认师父,能当师父的都是地位高,年纪大的太监,这些太监一辈子会收许多徒弟。实际上就是这些师父把徒弟当自己的仆役。
首先是称呼,皇帝称作‘万岁爷 ’ , 把慈禧称作‘ 老佛爷 ’ , 把妃子称作 ‘主子 ’ 。至于太监们彼此的称呼 , 同辈的相互称‘爷 ’ ,把高一级的称为“师父”,但太监们十分忌讳称他们为”太监“或是”老公”。
如果主子爷要打人,太监还不能躲,口里还要说好听的。太监们为了减轻挨打的痛苦,会把牛皮捆在自己的大腿上,被杖刑时,受刑的太监嘴里要不断地喊叫求饶 , 否则就是顽抗不服管教 , 还要加倍重打 , 一直打到求饶为止 。刑毕 , 两人架起到主子面前叩首 “ 谢恩 ” 。
很多太监受不了这种非人道的待遇,许多人常常以逃跑的方式来反抗。
清朝也有规定,太监因年老残患病不能当差时,可退役为民。可太监们回籍为民,亲戚朋友们怕丢脸不会理他们,就连自家兄弟也不会要他们,死后也不让他们归入祖坟。这些老太监只得去寺庙,拜和尚为师,或买点土地交给寺庙,靠着寺庙度过晚年,死后就地埋葬。
数千太监在宫廷当差,没有专管机构毕竟诸多不便。于是,1677年, 帝下旨建立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敬事房”。敬事房隶属总管内务府,人员全部由太监组成,职责是“专管宫内一切事务,奉行谕旨及承行总管内务府各衙门一切文移”。
从此,由敬事房管理所有太监,成为清朝定制。不过,这时候的太监均无品级。
1722年,康熙帝开始对太监授予官职品级,但仅有6个名额,最高也只有五品。
帝即位后,马上对太监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将官职品级全面推开。他规定,敬事房大总管授予四品官衔,副总管授予六品官衔,随侍等处的首领授予七品官衔,其他宫殿各处的首领被授予八品官衔。
到雍正朝末期,太监官职基本定型。敬事房是最高管理机构,设置总管太监3名,其中四品宫殿监督领侍1名,五品宫殿监正侍2名。太监官职授品一律不分正从,分四品、 五品、 六品、七品、八品共五级。
为了防止太监培植势力、掌握权力,乾隆帝对太监官品加以限制,谕旨称:“凡宫内等处太监官职,从现今四品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头品。”
也就是说,四品官就是太监仕途的顶峰,即敬事房的宫殿监督领侍(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总管”)。
乾隆年间,各级太监的薪俸得到明确。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月银八两、米八斛、公费制钱一贯三百。他是太监中的大BOSS,也是收入最高的。次之的五品宫殿监正侍,月银七两、米七斛、公费制钱一贯二百。最低级别的,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制钱六百。
虽说乾隆帝明确太监品级不得加至三品以上,但晚清还是出了一个例外,那就是李莲英。
李莲英深受慈禧太后青睐,1879年已被擢升至四品的最高位(年仅31岁)。李莲英对此是不是满足不清楚,慈禧太后显然觉得四品不足以体现对他的恩宠,很快违背祖制升其为三品总管。
1894年,慈禧太后进一步赐李莲英戴二品花翎,并赏金黄背云朝珠。有清一代,李莲英在太监辈中可谓登峰造极。
像李莲英这个身居高位,最容易成为朝中大臣攻击的对象。好在他夹起尾巴做人,没有恃宠而骄,谨小慎微,事上以敬,对下以宽,最终也有个好结局。在等级森严的朝廷,仆从永远只是仆从,而他们的生死大权掌握在身居高位的人手里。事实上,这些平时等待主子们使唤的人们,毫无地位可言。主子们开心了,他们的日子也就会好过一些,而主子们不开心,他们的苦日子也就来临了。
皇宫看似富丽堂皇,其实这繁华的表面下隐藏着不少污秽的事情。宫中仆从地位的低下,可以从太监的地位看出来。太监的职位有高有低,有能力的太监,服侍皇上的也不在少数,有一些工作能力没有那么高的,往往就从服侍皇宫内的妃子们等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清朝,在前面各朝各代的基础上,对于太监们的管理,把它做到了极致。
清朝的太监们,他们的等级十分鲜明,但是无论太监们的表面上官职有多高,有多少人上赶着给他们好处,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的地位在主子们的眼里,还是要低上一等。太监太监,从字面上看就是阉人,而这些为了进皇宫而早已经做出牺牲的人们,本以为进了宫能够有自己的好日子,但是真正如意的人,又能有几个?
康熙和乾隆的时代,对太监的管制是最严格的。因为最高级别的太监,服侍的人是皇帝,他们服侍皇帝的日常起居,知道皇帝爱吃什么,皇帝什么时候要到哪里去。这其实给皇帝造成了危险。因为贴身的太监们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但是用得顺手的太监们又太少,所以就只能从限制太监们的生活开始。
太监是严格禁止参与政治生活的,因为怕他们和其他人有利益上的往来,导致背叛自己的主子。而太监在生活上,喝酒和日常的赌博也是禁止的,太监们还不能把自己说话的声音提高。因为仆从往往是一个地方管理得好不好的一大表现,管理得当,仆从们心怀敬畏,就不敢有什么不当的言行。
尤其是太监这种贴身服侍人的人,如果有什么不当的言行,传出去都丢自己的主子的脸。所以各个宫,对自己的太监的管理,更是十分严格。如果太监被发现与宫廷之外的人有什么来往,那么太监们往往会死的很惨。
一般来说,通风报信的太监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在雍正皇帝那个时代,有一个太监偷偷溜出去,告诉雍正皇帝说,你的父皇就要驾崩了,让他早做准备。而幸亏如此,雍正才能登基得如此顺利。后来,雍正皇帝问当初的那个太监想要什么赏赐,太监自以为有功,于是就开口说要一座城市,雍正果然信守承诺,给他一座城市。但是,太监却再也没有活着走出那座城,因为皇帝以城市的由头,把他软禁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