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大天才文臣解缙是如何死的

吕公评历史 2023-02-11 05:54:04

解缙,明代内阁首辅、文学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朱棣大会群臣,见皇帝心情不错,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呈上了一份重刑犯的名单,按照惯例,这时候皇帝将赦免一些囚犯,以示宽仁。

  朱棣端详着名单,忽然眉头一皱,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不禁喃喃道:解缙,解缙,这个人怎么还在这里?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明史·解缙传)当了几十年锦衣卫的纪纲自然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当天晚上,纪纲带着好酒好肉来到了监狱,说是请解缙喝酒。三杯下肚,解缙已经有些微醺了,他望着窗外满天的飞雪,想到了自己少年中举的春风得意,编撰大典的意气风发,想到了自己曾经是永乐朝第一宠臣,风光无限,却很快遭人构陷,锒铛入狱,现如今,只能和这漫天雪花一起,落下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解缙从小就是神童,五岁学诗文;七写文章;十岁诵千言;十二岁就开始学四书五经,十九岁参加乡试,中了解元;第二年(洪武二十一年)就中了进士,当上了翰林学士。妥妥的学霸一枚。 对于少年天才的解缙,朱元璋非常器重,经常把解缙留在身边。朱元璋甚至对解缙说:“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感情情上就像父子,希望知无不言,不要有什么顾虑。”第二天,解缙即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的万言书。朱元璋非常高兴,多次称赞他的才华。

  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书奏,帝称其才。(明史·解缙传) 后来,朱棣靖难之役取得皇位,解缙第一时间祝贺新君,又得到朱棣的赏识。

  永乐元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于是令解缙主持编纂,历时五年,终于完成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修订使解缙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朱棣曾经这样肉麻的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本来就恃才傲物的解缙见朱棣这么夸赞自己,更加得意忘形,口无遮拦,很快便搅进了立储之争中。 原朱棣一直不喜欢长子朱高炽。 史载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患有严重的足疾,以至于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与之相反,次子朱高煦英气十足,深得朱棣欢心。朱高煦本人在靖难之役中屡立奇功,朱棣甚至拍着他的肩膀说过:“勉之,世子多疾”这样明天暗示的话。

  永乐二年,朱棣召集群臣讨论立储君问题。按照惯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高炽既是嫡子,又是长子,何况也没有大的过错,立其位储,无可争议,也没有讨论的必要。朱棣忽然提出讨论,可见其内心并不完全坚持朱高炽的储君地位。

 一批跟随朱棣征战的武将马上嗅到了不同的味道,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靖难之役功勋纷纷上书,要求立次子朱高煦立为太子。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朱棣心中的天平开始像朱高煦倾斜。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想问问他关于立储的事。没想到解缙仍直接了当的告诉朱棣:“立储自古以来就是以长为先,何况朱高炽为人宽厚,深得人心,如果贸然易储,将来诸子相争,势必后患无穷。历史上多少这样的故事发生,这都是教训啊。”

  听到解缙这样说,朱棣开始犹豫了,为了说服朱棣,解缙说出了关键的三个字“好圣孙”。

  好圣孙”就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据说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梦见朱元璋把一把象征权利的大圭送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明史·解缙传)

  长大之后的朱瞻基英姿勃发,深受朱棣宠爱,朱棣六征漠北,多次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解缙这个时候提到朱瞻基,就是希望通过朱瞻基来巩固朱高炽在朱棣心中的地位。

  果然,听到朱瞻基的名字,朱棣愣住了,他喜欢这个长孙了,可如果把皇位传给朱高煦的话,又怎么能保证这个长孙将来能继承皇位呢。

  想到这里,朱棣下定决心,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第二子朱高煦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立储之争,算是告一段落。

  得罪汉王;解缙之死,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他性格上的毛病,解缙这个人有着“才子”特有的毛病:傲气。

昔年朱元璋曾对他说:“在道义上你我是君臣关系,私下里却犹如父子,你当对我知无不言才是。”想想,如果朱元璋这样的大人物对常人这样说,多半是想重用此人,这时该献计就献计,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不过是转眼间的事情。

而解缙非常人也,他计是献了,洋洋洒洒数万字,不可谓不用心,可解缙偏偏在文章开篇加了这样一句话:“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

简单来说,解缙是说朱元璋经常动怒铲除奸恶,却从未有奖赏好人的名声。哪个领导遇到这样的员工会有好心情呢?尤其是解缙还总是站在“为你好”的角度,去做这些让人容易生气的事情,这就更让人感到难受了。朱棣对解缙也算有知遇之恩了,可解缙怼起朱棣来,照样不知收敛。

一开始,朱棣对解缙的话,还能“尝虚己以听”,直到解缙真的什么都敢反对开始,朱棣的心态就开始炸裂了。比如朱棣想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解缙表示不可。后来,朱棣想打安南,解缙又劝朱棣放弃,结果最后朱棣讨平了安南,并设置了郡县管理当地,这件事进一步拉低了朱棣对解缙的反感。虽然,时间证明了解缙的意见更加有利,但朱棣当时并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赢了,而解缙反对自己的行动。

解缙牵扯进了皇位之争,触碰到了朱棣心中的底线。解缙做过对他命运影响最大的事情,其实就是在朱棣思考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插了一下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好圣孙。”朱棣中意的,本来是性格更像自己的朱高煦,听了解缙的话后,他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谁料,后面朱高炽的表现“又时时失帝意”,朱高煦却“宠益隆,礼秩逾嫡”,这就让朱高煦和朱棣两人都对解缙产生了不满。清官难断家务事,皇位继承这种事本身就属于高度敏感的话题,旁人避之不及呢,解缙却逆着朱棣的意图去做事。

当解缙推荐的朱高炽在朱棣心中的形象被拉低时,朱棣很显然就会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到解缙的身上。这就好比我们买东西喜欢参考别人的意见一样,如果买到的东西质量很好,当然是皆大欢喜,但若是东西的质量低于预期时,我们的不满很容易就会转移到推荐人身上。

解缙得罪了汉王朱高煦,被朱高煦背地里使了绊子。解缙之死这件事上,因继承人身份和解缙结仇的汉王朱高煦,使了不少绊子,比如朱高煦言说他泄露宫中议事的内容、私自结交太子什么的: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在古代,太子虽然是未来的皇帝,可做父亲的却并不一定喜欢儿子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和大臣有过多交往了,因为皇帝也担心,万一哪一天刚睁开眼就看到一群士兵拿着刀剑逼自己退位。所以,解缙这次摊上大事了,真大事。轻则是藐视皇帝,重则是可以牵扯进造反这种事的。显然,朱棣认为解缙所犯的事,性质是可以往有不臣之心那边靠的,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当朝太子、未来的皇帝,也不行。

解缙的命运很坎坷,他的死,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自身性格的缺陷。

  经过解缙的劝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下,朱高煦算起恨透解缙了,一心想找机会除掉解缙。 终于,机会来了。一次,解缙担任科举考官,朱高煦趁机诬陷他阅卷不公平,导致解缙被贬谪为广西布政司参议。谁知祸不单行。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又诬陷解缙,这下解缙直接被贬到交趾,远离朝廷了。

  永乐八年,远在交趾的解缙入京奏事,恰好朱棣恰好带兵北征,不在京师,留下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解缙在没有知会朱棣的情况下,私自谒见了太子朱高炽,然后返回交趾。

  这下朱高煦可抓到机会了。他马上把报告朱棣,解缙故意选在皇帝外出的时候私自去见太子,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也不是一位大臣应该做的事。

  在老皇帝健在的情况下私下去见储君,很容易让老皇帝想到密室阴谋,抢班夺权,解缙这下算是犯了大忌,神仙难救了。

  听了朱高煦的话,朱棣非常愤怒,老子还没死呢,你解缙就要谋划后事了?于是当即下令,逮捕解缙,交锦衣卫看管。

  从此,解缙在监狱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仿佛已经被人遗忘了,直到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的那个夜晚。在纪纲的劝说下,已经在牢里待了几年的解缙先生心情大好,因为他听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要请自己喝酒。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纪纲是皇帝陛下跟前的红人,他请自己喝酒,说明事情有了转机,自己可能很快就要重获自由了。解缙喝了一杯又一杯,终于不省人事。看着烂醉如泥的大明第一才子,纪纲下令将他埋在监狱外的雪地里,

所以,这顿酒解缙喝得十分尽兴,最后酩酊大醉。然后,他的确很快就获得了自由,永远的。聪明绝顶的解缙先生忘记了,其实纪纲除了是特务头子,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牢头,请他吃饭,不过是遵照传统,让他吃一顿最后的晚餐罢了。等他喝醉之后,纪纲将他拖到雪地里,埋了。 就这样,解缙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享年四十七岁。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