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南洋大臣,肩负国家荣辱的苦差事,李鸿章、左宗棠都曾担任

巴州刺史 2020-04-11 09:39:30

南洋大臣,是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其职责是负责长江及以南地区各通商口岸相关事宜,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工等事宜。根据《清史稿》记载,正式担任和署理南洋大臣的,清末共计13人,包括薛焕、李鸿章、沈葆桢、刘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国荃、张之洞、魏光焘、李兴锐、周馥、端方、张人骏等。

一、南洋大臣的设立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按照各国要求开放了诸多通商口岸,为应对日益增加的对外事务,先是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领外交事宜。

咸丰十年,设立了三口通商大臣,作为总理衙门的下属,处理北方各通商口岸事务,后来演变为北洋大臣。同时,令薛焕以江宁布政使职务,以署钦差大臣的身份,“兼办上海等处通商事务”,也就是办理五口通商事宜。这相当于是设立南洋大臣的前身。

同治元年三月,此前兼职办理五口通商的薛焕,被擢升为五口通商大臣,“命薛焕以头品顶戴充通商大臣”。长江及南方通商口岸,自此单独设立一个职位进行管理。

同治二年,正式设立“南洋通商大臣”一职,此后由两江总督兼任,与北洋大臣南北并立。所管辖的通商口岸包括镇江、江海、芜湖、浙海、瓯海、江汉、宜昌、重庆等。

二、历任南洋大臣

13任南洋大臣中,彭玉麟、张之洞、李兴锐、周馥等都是短时间代理,没有太多作为。

首任南洋大臣薛焕,从咸丰十年(1860)开始兼职办理南洋事务,到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兼任南洋通商大臣为止,前后共计3年时间。组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薛焕曾派人帮助曾国藩建设安庆军械厂。

李鸿章,在南洋大臣任上前后7年,任内开始了他办洋务的生涯,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建立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等。

沈葆桢,在南洋大臣任上前后5年,任内交涉办理日本从台湾撤兵事宜,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并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等。

刘坤一,两次担任南洋大臣,任内发展海运、支持江南制造局造舰及提议各兵工厂生产专门化,推动江南制造局自行练钢、提议在湖南开采煤矿及自行兴办铁路等。

左宗棠,在南洋大臣任上3年左右,任内支持和发展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支持由商人集资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如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安徽池州煤铁局等,架设沿长江的陆路电报线,对西方商人在上海开设纺织厂以及购买土地等行为加以抵制。

曾国荃,在南洋大臣任上6年,任内修江海防务、并通过关系诸国商务等,阻止法军侵入,派海军援救台湾等。

魏光焘,任内筹建三江师范学堂,为开启近代博达书院,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

端方,任内创建暨南大学,方鼓励学子出洋留学。

在历任南洋大臣中,最有作为的当属李鸿章、沈葆桢、刘坤一、左宗棠、曾国荃等,在国势日益江河日下的情况下,既要办理洋务以求强兵强国,又要督办南杨海军抵御外侮,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一些贡献!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