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执念

雨树披纷 2025-01-15 17:57:10

中国人迷恋玉,为玉入魔,佩玉玩玉藏玉,即便死了,也要把玉带入阴曹地府。中国人对玉如此着魔,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8年5月,在河北满城县,当地驻军施工时,无意中在山崖发现“依山为藏”的陵墓,墓主是西汉中山王刘胜及其妻子。

当打开墓穴时,人们发现了金缕玉衣。它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

墓中出土了两件金缕玉衣,玉片穿孔、金线缕结的一袭玉衣。

王侯们哪怕死了,也舍不得脱下一身的玉衣。

中华民族执迷玉、崇尚玉,玉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就出现了玉制品。其后,玉,从统治阶层、达官贵人的权贵符号,逐步成为民间百姓追求吉祥美好的象征。

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

中国古人,厚玉而薄金银,由来已久。《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肯定了玉的价值和地位。

玉,被古人视为沟通人神、规范人伦的国之重器,独具中国特色的礼玉之制由此产生。

古人认为:玉是苍天恩赐,是山川精华,“山水之精英,每凝为宝玉”;玉拥有德行与灵性,能够交流天地,沟通神鬼,因此历代重玉,“举凡宗庙重器、朝廷大宝咸以美玉制之”。

礼制玉器,祭祀天地,成为图腾标志和鬼神代表,象征着等级和权力。中山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就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秦王以十五座城,与赵国交易“和氏璧”,象征着玉从祭祀庙堂向最高权力宝座的飞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现了传国玉玺,刻写李斯亲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篆书,成为皇帝专用的玉制印章。

在古代中国,玉与江山社稷、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往今来,人们把玉人格化,赋予人格和品质,以玉比人,以玉喻事,敦品励行,寄寓情感、风骨、理想和情怀,突出玉在君子品德中的象征意义。

孔子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的“五德”,将人格与玉联系了起来。

“守身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焉”“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

玉的语言、诗文、名字和女子形象:“玉人歌舞未曾归”“玉容寂寞泪阑干”“朱唇玉面灯前出”,“完璧归赵”,“子罕辞玉”,《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

玉,因其泽莹温润和清透生辉,寓意君子的美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道尽了无尽的理想执着和精神追求。

玉,因其天生丽质的气韵和品格,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仰慕和渴望,成为余韵深长“金不换”的精神财富,民间因此有了“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

在中华文化中,玉凝结、陶冶了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思想情操,打造并抚育了泱泱大国的君子风范。

中华民族将玉和人性相提并论,这在世界各民族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古人认为玉能通天辟邪,不仅活人祭祀用玉,死者入土也佩玉,防精气外泄,保尸身不朽。

这种想法,如今想来未免幼稚,但埋在地下,免遭动乱兵燹的破坏,也给后人留下一批稀世珍宝,如那些舍不得脱下的“金缕玉衣”。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