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朝鲜战争时支持中国,反对美国侵略,真正意图或是中印边境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3-15 21:32:42

1950年7月13日,一封电报从印度首都新德里发出,然后穿过‬朝鲜半岛的硝烟,抵达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

这封电报上面的内容并不复杂,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沉重劝说”:

“朝鲜的流血必须止息。”

这寥寥数语,却如一颗石子投入战火纷飞的水面,激起微妙的涟漪,几天后,斯大林回信赞同尼赫鲁,在很多人看来,朝鲜战争跟印度有什么关系呢?

但实际上,此时的尼赫鲁并非局外人,从一开始,尼赫鲁就已经用另一种方式介入了这场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在介入的过程中,尼赫鲁的态度有着巨大的变化。

早在几周前,也就是1950年的6月27日,他还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附和美国,投下赞成票,指责北朝鲜精心策划的侵略,但现在,他‬又‬转过头来支持朝鲜,可转瞬之间,他为何从盟友的队列中转身,化作和平的使者?

那么尼赫鲁的转变是为什么呢?

印度“无奈”配合美国

朝鲜战争的炮声初响时,印度刚从英国殖民的漫夜中醒来三年,此时印度,可以看出他们的脚步尚带几分犹豫。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军队迅速南下,朝鲜势如破竹,短时间内就击败了韩国的所有精锐部队,两天后,也就是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召开紧急会议,美国提案直指朝鲜为“侵略国”,谴责其“野蛮侵略行为”,要求其撤军,并号召成员国追随美国进行武装干涉。

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印度面临抉择。

而当时的印度在美国压力下投下赞成票,成为7个支持国之一。

尼赫鲁随后在国会演讲,语气沉重:

“北朝鲜进行着一场全面的、精心策划的侵略,这是错误的行为,必须加以谴责和抵制。”

那时的印度,仿佛站在了西方的灯影之下,与美国的声音合鸣。

那么印度为什么要同意美国呢?

这跟印度当时的‬现状有着很大关系。

新独立的印度经济凋敝,粮食危机如影随形,1950年12月,印度驻美大使潘迪特夫人向美国求援200万吨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美国手握经济杠杆,外交压力随之而来。

尼赫鲁曾在回忆中坦言: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若大国攻击,我们会受伤。”

这种攻击,不仅仅是军事攻击,也同样是经济和粮食上的攻击。

尼赫鲁面对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强势姿态,印度选择了短暂的妥协,但是,这一步并未走远。

印度对美国的反抗

7月,美国提交另一项决议,要求安理会成员向南朝鲜提供军事与物质援助,印度却投下弃权票,尼赫鲁解释道:“我们在道义上的支持已足够,它远超其他国家的军事援手。”

他还指出,印度军队“只能用于国防目的,无海外远征之力”。尼赫鲁的拒绝,透出印度对自身角色的初醒,印度的配合,也是有底线的,印度不愿只做强权的回音,尼赫鲁也想在乱局中觅得自己的节拍。

其实尼赫鲁的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印度国内舆论也影响了尼赫鲁的决策。

印度的革命成功,基于‬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仍深植人心,民众对卷入战争多有疑虑,而国大党内部也希望通过外交而非军事确立国际地位,尼赫鲁敏锐地感知到,一味附和美国不仅违背民族独立的精神,还可能让印度失去在亚洲的道义高度。

于是,他开始调整航向。

在7月13日的电报,就是印度改变方向之后的第一个港口。

支持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那一天,尼赫鲁分别致信斯大林与艾奇逊,呼吁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强调:

“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安理会至关重要”。

7月15日,斯大林复电支持,表示愿协助和平解决,这给了尼赫鲁莫大的信心。

8月,印度代表在安理会支持苏联提议,承认中国在安理会的代表权,并讨论和平方案,10月19日,美国军队攻占平壤,25日,麦克阿瑟下令取消作战限制,欲将联合国军推进至鸭绿江边。

尼赫鲁通过驻华大使潘尼迦向中国传递警告:

“若美国越过三八线,中国将无法坐视。”

此时的尼赫鲁已经确定,如果美国执意跨过三八线,解放军一定会介入这场战争,到那个时候,局面将会变得非常复杂。

同时,他致信美国劝其止步,忧心地说:

“若授权武力统一朝鲜,将动摇人们对联合国的信赖。”

在10月7日这一天,联合国大会通过美英提案,欲以武力统一朝鲜,印度联合不结盟国家投下弃权票,印度给出了他真心的答案。

其实在1950年9月15日美国仁川登陆成功后,驻印大使亨德森就‬曾提醒过‬美国方面,只不过美国对印度人的提醒根本就不重视。

印度反对朝鲜战争

他担心战争升级为全球冲突,威胁亚洲稳定。1950年11月24日,苏联提议邀请中国讨论美国侵略指控,印度投赞成票,12月14日,印度联合13国提出《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决议,由联大主席及印度、加拿大代表组成,寻求停战基础。

1951年1月24日,尼赫鲁在广播中呼吁:

“有关各国应商谈远东问题,以免战火蔓延。”

2月1日,美国竟然‬推动联合国宣布中国为“侵略者”。

对于美国的这个决定,尼赫鲁叹息无比‬:

“这将掩上和平之门。”

因为印度知道,中国不是什么侵略者,这是在保卫自己的边境,美国搅乱联合国,以此来混淆是非,在未来制造的危机一定非常大,所以印度决定投下反对票。

印度的表现,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到了5月18日,印度又反对美国对中朝禁运提案。

印度两次在国际上反对美国,这是尼赫鲁对印度角色的清晰定位。他曾说:

“印度不能扮演二等角色,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

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印度视自己与美苏中并肩,而非仅与南亚小国比肩,所以在朝鲜战争中,尼赫鲁希望通过外交桥梁,连接中美苏三方,表现他的大国担当。

1950年11月中旬,中国为保国土安全参战,美国欲定其为“侵略者”,尼赫鲁警告:

“此举将断绝和平之路。”

1952年11月17日,以梅农为首的印度代表团提出战俘遣返方案,主张由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瑞典、瑞士等中立国组成委员会,避免大国干预,印度这就是间接支持中国立场。

美国不满,认为此举“迁就中国”。

其实美国所说印度“迁就”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过程中,印度就不止一次这么做。在‬台湾与联合国席位问题上,尼赫鲁同样坚定:

“台湾应归中国,若违背国际协定悬而不决,便是不对。”

到了1953年2月17日,尼赫鲁依旧在议会叹道:

“联合国忽视中国,却让一小岛代之,太过荒谬。”

尼赫鲁的态度,不止一次帮助了中国,从这些行为来看,印度似乎想与中国发展较好的外交关系,可事实上,印度做的这一切的背后,也不是没有目的的。

印度的真正目的,很有可能就在中印边界的西藏南部地区。

印度帮助中国的真正意图

印度一方面在呼吁和平以及保证其它国家统一,但另一方面,印度又在干涉中国内政。

1950年10月21日,印度照会中国,反对解放军入藏,称其令人遗憾,对于印度的这些态度,新中国给予了非常坚决的回应,西藏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决定的。

10月28日,印度再发照会,对此表示惊异与悲叹。

11月1日,印度又‬提出“调整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下的自治权利”,持续干涉中国内政。

1951年2月,印度官员带警卫与数百脚夫进入达旺,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土地,1952年,又在中段边界占据桑、葱莎,设非法哨所。

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印度已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表里不一的印度,在这两年时间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印度很有可能想过,想要以这种帮助中国的亲近态度,来让中国在边境问题上退让,说简单些,印度的帮助,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交换,只不过新中国没有与他进行交换。

印度的“大国挣扎”

他既需中国的支持以对抗西方,又欲借机巩固英殖民遗产,形成外交上的复杂态度。

而‬尼赫鲁做这一系列行为之后,美国不满印度的“亲华”姿态。

1950年12月,潘迪特夫人求援200万吨粮食,艾奇逊虽表同情,却拖至1951年4月才提交国会,6月15日,杜鲁门签署援助法令,却附苛刻条件:

高额利息与政治约束。

美国的这个做法,让印度更觉美国外交的功利。

1951年9月8日,印度抵制旧金山和会,反对美国以托管名义驻军日本及附近岛屿,美国断然拒绝其照会,反指印度“向苏联倾斜”。

1952年1月5日,印美签技术合作协定,美国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驻印大使鲍尔斯宣称:

“印度已站在自由国家一边。”

印度在美国的刻意打压下,他没有选择顺从美国,反而是在国际上对苏联、新中国、朝鲜进行声援甚至是政治上的支持,以此来达到制衡的目的,印度这么做,一方面是想要以大国的骄傲心态来干涉世界事务,一方面又想获得实打实的利益。

这些利益之中,印度侵占的中国西藏领土,就是最典型的,儿尼赫鲁对华扩张如暗弦,1951年达旺之举为1962年边界冲突埋下伏笔,尼赫鲁没有真正的带来和平,他的这些行为,反而让和平的光环蒙上阴影。

印度的外交智慧,看似有一些,但是沉不住气,所以印度的这一份情,中国也很难领下去。

过去多年的时间里面,印度的大国情怀一直都没有改变,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印度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旗手,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那个时代,印度认为自己与中国是同一个级别的,他们的综合国力会比新中国更强。

但如今再看,新中国与印度拉开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年尼赫鲁的那种外交智慧,也不可能再重现了,也是这些年的蜕变,或许告诉了印度一个道理,用心发展,才是真正让国家成为大国的唯一途径。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