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李叔55岁创业失败,女儿放弃百万年薪回家,如今已开连锁店!

一颗柠檬绿吧 2025-03-31 01:02:01

村子里的人都喊他”李大拿”。不是因为他多有钱,而是年轻时开过拖拉机,算见过世面的人。

如今的李大拿已经55岁了,头发花白,走路有点驼背。每天傍晚,他都会拎着只陈旧的暖壶,到村西头的小公园里和几个老伙计闲聊,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夜。

我搬来这个村子已经三年了。城里的房子太贵,只能退而求其次。我家的院墙和李叔家相连,经常能听到他家里的动静。

记得去年冬天,李叔家闹得不太平。

李叔的女儿李萍从北京回来了。

那天下着小雪,我在院子里扫雪,听见隔壁传来争吵声。

“这么多年了,你还是这么固执!”一个女声说道。

“我不是固执,我是有经验!”李叔的声音有点哑,“你在北京做得好好的,年薪百万,干嘛要回来受这个罪?”

“爸,我不是回来受罪,我是想帮你。”

吵到最后,老李叔家里突然安静下来,接着传来重重的关门声,李叔气冲冲地从家门口走出来,径直朝村口的小卖部去了。

我假装没听见,继续扫雪。

后来从村里人的闲聊中,我拼凑出了李叔家的故事。

李叔一直在县城做建筑工人,早些年攒了点钱,看着别人做小生意发了财,心里痒痒的。四年前,55岁的李叔从工地退下来,拿着积蓄和借来的钱,在县城开了家小饭馆。

那时候他女儿李萍还在北京一家大公司上班,据说年薪超百万。李叔引以为傲,村里人也羡慕得很。

“我儿子大学毕业就在县里当老师,一个月四五千,还说累。你看人家李萍,出息大了去了!” 王婶总是这么教训自己儿子。

李叔的饭馆开始生意还行,但几个月后就不行了。他做的都是家常菜,价格便宜,可口味太”农村”了。县城里的年轻人不爱吃,老一辈的又觉得在家做更省钱。加上竞争激烈,去年年初饭馆就关门了。

李叔欠下了不少债,房子抵给了亲戚当担保,只剩下村里这个祖传的老屋。

“李大拿也不过如此嘛,还以为他能翻身呢。”村里有人闲谈时说道。有人听见了,给北京的李萍打了电话。

李萍回来得很突然。那天,村口停了辆黑色轿车,车门一开,下来个短发女人,戴着副黑框眼镜,穿着件灰色大衣,手里拎着只皮箱。村里人还以为是哪个城里来的领导,仔细一看才认出是李萍。

“这孩子怎么回来了?北京不是挺好的吗?”王婶好奇地问。

李萍回来的事在村里传开了。有人说是李家出事了,李萍回来帮忙;有人说李萍在北京混不下去了,灰溜溜地回乡;也有人说李萍只是回来看看,过两天就走。

村里人的猜测很快就落空了。李萍不但没走,还在李叔家旁边的空地上搭了个大棚。

李叔气得不行。他那间关门的饭馆还欠着人家房租呢,女儿竟然又要瞎折腾。

“姑娘,你跟着我老李家吃亏大了,回北京去吧,那里有你的前途。”李叔有天晚上在院子里低声劝道。

李萍笑了笑:“爸,我在北京的工作早就辞了,回家帮你。”

李叔愣住了:“辞了?那么好的工作?”

李萍点点头:“是啊,辞了。”

我在院墙这边听着,觉得李叔一定很难过。城里人都想往大城市挤,谁会放着百万年薪不要,回到这穷乡僻壤?

大棚很快搭好了。村里人都不明白李萍要干什么。很快就知道了,她要做腌菜。

腌菜?村里人又是新一轮闲话。这年头谁还吃腌菜啊,超市里新鲜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再说了,农村家家户户都会腌菜,还用买?

但李萍像没听见似的。她先去了李叔以前开饭馆的地方,找到了李叔雇的厨师老周。老周六十多岁了,是本地有名的”腌菜大师”,在李叔饭馆里负责做开胃小菜。现在饭馆关了,老周在家闲着。

“老周叔,我想跟您学腌菜。”李萍站在老周家门口说。

老周蹲在院子里,修着个破旧的自行车,听见这话抬头看了李萍一眼:“学腌菜?你爸刚折进去一大笔钱,你还想继续?”

“我有自己的想法。”李萍平静地说。

就这样,李萍开始了她的”腌菜生涯”。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和老周一起去地里挑选最新鲜的蔬菜,然后在大棚里忙活一整天。李叔看不下去,有时候也去帮忙,但总是唠叨个不停。

“你在北京一天挣的钱,比我在工地上干一个月还多。现在倒好,跟我一样,做这又脏又累的活。”

李萍笑着说:“爸,我赚钱的时候也没给你花呀,现在回来陪你,不是更好?”

腌菜的香气很快从大棚里飘出来,酸酸甜甜的,飘得很远。村里的孩子们放学经过,总喜欢在大棚门口徘徊,李萍就会给他们尝一小碟。

有天早上,我在门口和李萍打招呼,她正准备出门。

“李萍啊,你这腌菜打算怎么卖啊?”我随口问道。

李萍神秘地笑了笑:“现在还不卖,等我做出几十种口味,再看市场反应。”

我有点不解,但也没多问。

一个月后,李萍的大棚外面来了辆小货车,装走了一批腌菜。再过几天,又来了一辆。村里人开始好奇了。

“听说是送到县城里的农家乐去了,那些城里人吃饭,喜欢配点农村特色小菜。”王婶告诉我。

李叔还是不太高兴。一天晚上,我听见他在院子里抽闷烟,嘴里嘟囔着:“赔本的买卖,能做多久?”

但三个月后,事情有了变化。

李萍的腌菜口碑越来越好,订单也越来越多。她不光送往县城的农家乐,还和几家大型超市签了合同。李叔家的大棚明显不够用了,他们又租了村边的几亩地,扩大了规模。

村里有几户闲着的人家,李萍都请来帮工,每天给开不低的工钱。王婶就是其中之一。

“李萍这孩子真有本事,腌的菜又香又脆,还不咸,城里人喜欢吃。包装也漂亮,价格卖得不低呢。”王婶在村口的小卖部里,一边嗑瓜子一边说。

李叔的态度也慢慢变了。我常看见他骑着三轮车,后面拉满了新鲜蔬菜,脸上带着笑容。

去年冬天,李萍的腌菜小作坊已经发展成了”乡味腌菜”的初具规模的小企业,在县城注了册,有了自己的品牌和标志。

有天晚上,李叔又在院子里嘟囔,这次声音里带着笑意:“这丫头,在北京那么多年,学了一肚子本事回来,让我这个老头子刮目相看啊!”

春节前,李萍在县城里开了第一家直营店,专卖各种腌菜和农家特产。开业那天,李叔穿着件略显宽大的西装,站在店门口迎客,脸上的褶子里都是笑意。

“李叔今天可神气了,像换了个人一样。”我对站在旁边的王婶说。

“那当然,闺女有出息,做父亲的脸上有光啊。”王婶一边帮着招呼客人,一边小声对我说,“你知道吗,李萍在北京那工作,人家想辞都不容易。后来是听说李叔创业失败,欠了一身债,她才下决心回来的。”

我点点头:“那她放弃高薪回来值得吗?”

王婶笑了:“听李萍说,她现在这腌菜厂,今年的利润已经超过她在北京的年薪了。”

我惊讶地看向店内忙碌的李萍,她正在向一群城里来的顾客介绍农家腌菜的特色。

“关键是理念不一样。”王婶继续说,“李叔当初开饭馆,就是看别人赚钱了,自己也想赚。但李萍不一样,她说做什么都要找到’痛点’,解决实际问题。”

“痛点?”我有点疑惑。

“就是大家都有的困扰。”王婶解释道,“比如现在城里人都担心食品安全,尤其是腌菜这种传统食品,市面上很多都加防腐剂、添加剂。李萍的腌菜全部采用传统工艺,现腌现销,保证新鲜安全。另外,她还根据现代人口味,减少了盐分,增加了蔬果的原味,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原来如此。我想起李萍刚回来时,每天记录的那厚厚一本笔记。她不是盲目创业,而是有备而来。

春节过后,李萍的”乡味腌菜”在县城又开了两家分店。据说市里的几家大型商场也联系她,想引进这个品牌。

村里人对李叔的称呼,也从”李大拿”变成了”李老板”。

最近,李萍开始在村里建一个小型加工厂,规模不大,但很现代化。她说,要把村里更多的农产品加工成像腌菜一样有特色的产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有时候,我会看见李叔和李萍坐在院子里聊天,一老一少,一个操着浓重的乡音,一个略带北京腔,但交流得很融洽。偶尔,李叔还会不好意思地说:“闺女,爸爸当初不该那么固执,是爸爸眼界窄了。”

李萍总是笑着摇头:“爸,没有你当初创业的勇气,我也不会有回乡创业的想法啊。”

昨天,李叔特意来敲我家的门,给我送了一罐新腌制的萝卜。

“尝尝我闺女做的新品种,加了点山楂,又脆又甜,开胃。”李叔满脸自豪地说。

我接过罐子,闻到一股清新的酸甜味。这味道和李叔家的故事一样,先是酸涩,后来回甘,最终留下一种令人回味的滋味。

村口的老槐树又一次抽出了新芽,李叔家院子里的老式暖壶也换成了时尚的保温杯。而李萍创办的”乡味腌菜”店,据说已经有了七八家分店了。

有时我会想,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也许不是高学历,不是大城市的经验,而是能够看见身边资源的价值,并有勇气回归本土,扎根乡村。

对了,李萍最近还在县城里的学校做了一次讲座,主题是”返乡创业”。李叔坐在台下第一排,不停地拿出手机拍照,还时不时地抹一把眼角。

0 阅读:0

一颗柠檬绿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