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医案】肝胃郁热胃痛医案汇集

王世杰的备忘录 2025-04-18 20:23:20

胃痛肝胃郁热案

【长义堂说】肝胃郁热,肝郁在先,追问病史,平素情志不遂,或情志变化、变故。肝郁化火犯胃,在胃痛则胃脘灼热、痛势急迫,得凉则舒,泛酸、嘈杂。在肝火则为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口气热臭、甚至头痛目赤,

治肝火可选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化肝煎、大柴胡汤、左金丸、玉女煎、金铃子散。临床亦可从疏肝、清热、和胃、止痛方面着手组方,如柴胡疏肝散、左金丸、芍药甘草汤合用,

医之选方易,名医之用方妙。其意在悟,无形处,方是道。(王世杰)

【文中药方谨供专业人员交流参考,患者或家属不可擅自使用】

【例1】孙玉信肝胃郁热医案。患者,女,48岁,2015年8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胃痛2年。患者平素情志不畅,饥饿时胃痛。现症:胃痛,烧心,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心烦急躁易怒,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1)反流性食管炎;(2)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肝胃郁热。治宜疏肝泄热,活血止痛。给予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枳实10 g,厚朴10 g,大黄10 g(后下),白芍20 g,半夏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6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上腹部疼痛及嗳气减轻,仍有烧心、反酸、口干、口苦,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数。在上方基础上加浙贝母10 g、煅乌贼骨30 g,继服7剂,胃痛愈。{ 张杭洲,许小婷.孙玉信教授从肝论治胃痛经验[J].中医研究,2016,29(07):43-44。}

【例2】刘铁军胃痛肝胃郁热医案。曹某,男,60岁。2015年3月2日初诊,主诉:烧心1月余。现症:患者自觉胃脘灼痛,得凉则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口气热臭,牙痛,牙宣出血,平素心烦易怒,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有力。方用龙胆泻肝汤合用玉女煎。处方:龙胆草15 g、生地黄15 g、甘草10 g、黄芩10 g、柴胡10g、车前子10 g、当归10 g、盐泽泻15 g、栀子10 g、生石膏30 g、熟地15 g、麦冬15 g、知母15 g、牛膝10g。服用7剂后未再来就诊。后取得联系询问得知服药后上述症状均改善而未来就诊。{刘世林.刘铁军教授从肝论治胃痛的经验探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06):53-56. }

【例3】葛惠男治疗胃痛肝胃郁热医案。顾某, 女, 47岁, 初诊日期:2010年10月4日。患者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2个月余, 嗳气, 泛酸, 予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刻下:胃脘部疼痛, 有灼热感, 伴嗳气, 泛酸, 口腻, 口苦, 并有食欲减退, 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黄腻, 脉弦。中医诊断为:胃脘痛 (肝胃郁热) , 治以清肝泄热, 理气和胃方加减。方拟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药用:黄连6g, 吴茱萸5g, 黑山栀10g, 柴胡10g, 制香附10g, 煅代赭石 (先煎) 30g, 陈皮10g, 茯苓20g, 煅瓦楞 (先煎) 30g, 制半夏10g, 蒲公英30g, 焦六曲10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二诊:用药后, 上腹部疼痛症状消失, 仍有泛酸, 时有嗳气, 舌苔白腻, 脉弦, 再续用原方, 加炒白芍20g, 14剂。三诊:药后病情稳定, 症状基本消失, 续用上方以巩固治疗, 痛止病愈, 至今回访未再发。{ 周颖蕾,葛惠男.葛惠男治疗胃痛临证经验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150-2151}

【例4】熊继柏治胃痛肝气犯胃,气郁化热医案。患者某,女,60岁,农民。2012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胃痛反复发作半年余,加重10天。患者曾在某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予以抗酸剂治疗,疗效不显。此次因情志刺激诱发并加重,症见胃中胀痛、烧灼感,口中泛酸,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患者以胃胀痛为主,可知为胃痛实证。胃脘灼痛,胃中烧灼感,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可知此为火郁胃痛。此为肝气犯胃,气郁化热,胃气郁滞所致。治疗:以疏肝泻热,行气和胃,理气止痛为法;方用化肝煎合厚朴三物汤合金铃子散加味治之。处方:青皮10g,陈皮10g,牡丹皮10g,栀子15g,浙贝母10g,泽泻10g,白芍10g,川楝子10g,玄胡10g,厚朴30g,枳实15g,大黄3g,广木香6g,瓦楞子10g,甘草6g。每日1剂,早晚2次饭后温服,20剂,水煎服。二诊胃中胀痛稍微减轻,灼热感有所缓解,仍然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在原方基础上大黄用量加重至4g,加火麻仁30g以润肠通便。再进20剂。患者胃脘部疼痛明显缓解。{姚欣艳,李点,何清湖,等.熊继柏教授辨治胃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1):143-145.}

【例5】张小萍肝胃郁热,肝郁脾虚胃痛案。患者魏某,女,59岁,2022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胃痛1个月余,患者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平 素性情急躁易怒,嗳气,口苦口干,纳减,眠浅多梦,大便溏结不调,日行1~2次,小便平,舌红苔薄,黄脉弦。胃镜示:糜烂性胃炎。西医诊断: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处方:炒栀子6 g,牡丹皮10 g,当归10 g,炒白芍15 g,柴胡10 g,茯苓15 g,炒白术10 g,炙甘草6 g,薄荷6 g后下,生姜2片,炒枳壳15 g,炒谷芽20 g,炒麦芽20 g,白及15 g,黄连6 g,蒲公英15 g,浙贝母10 g,合欢皮15 g,夜交藤15 g,麦冬15 g,三七粉3 g另包。药服7剂,患者胃痛减轻,偶有胸闷嗳气,睡眠好转,纳可,二便平。效不更方,继服14剂,胃痛症状明显好转。{ 米永佳,李龙华.全国名中医张小萍运用丹栀逍遥散医案4则[J].江西中医药,2024,55(06):25-27.}

【例6】葛琳仪治肝火犯胃之胃痛医案。患者某, 女, 68岁,1997年6月20日就诊。患者近3、4年来反复胃脘疼痛, 伴嗳气, 泛酸, 食后症剧, 口苦口腻, 近3个月症状又作。原有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史, 平素急躁易怒, 来诊时胃纳不振, 不思进食, 脾气急躁, 大便艰行, 舌质偏红, 舌苔黄腻, 脉弦。西医诊为“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属“胃痛”之“肝火犯胃”证型, 拟清肝和胃, 方选芍药甘草汤加柴胡疏肝散、左金丸加减:生白芍15g, 炙甘草9g, 黄芩15g, 蒲公英15g, 制香附9g, 柴胡9g, 川朴12, 苍术9g, 黄连6g, 吴茱萸1g, 象贝母10g, 旋覆花(包煎)9g, 代赭石30g。同时嘱患者饮食宜清淡, 忌辛辣刺激之品, 保持心情愉快。7d后复诊, 腻苔稍化, 泛酸已少, 药后症减, 仍辨前证, 故原法出入, 减清化, 改清养, 方予芍药甘草汤加柴胡疏肝散加减:生白芍15g, 炙甘草9g, 黄芩15g, 蒲公英15g, 制香附9g, 柴胡9g, 川厚朴12g, 苍术9g, 象贝母10g, 姜半夏9g, 姜竹茹9g, 煅瓦楞子15g, 茯苓12g。服药半月后, 患者胃脘部疼痛已十去七八, 继拟清养之剂善调其后。{袁晓,魏佳平,姜宁,等.葛琳仪教授临证医案选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2):3580-3582.}

【例7】马卫平治气郁化火胃脘痛医案。某女, 54岁。2015-05-15初诊。胃脘胀痛, 烧灼感3个月。3个月前胃脘胀痛、烧灼, 伴嗳气、嘈杂, 两胁肋隐痛不适, 每因情志不畅加剧, 素心烦易怒, 纳可, 二便调。查体:腹软, 剑突下压痛, 无反跳痛。舌红, 苔薄黄, 脉弦数。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胃脘痛-气郁化火。越鞠丸:苍术7g, 香附12g, 法半夏12g, 栀子12g, 黄连12g, 厚朴18g, 砂仁10g, 茯苓12g, 木香10g, 郁金15g, 降香10g, 草果10g, 丝瓜络10g, 水煎服, 3剂。2015-05-21复诊:症状大减。又进3剂而愈。{石建军,董丹,冯君梅,等.马卫平解郁泻火辨治胃脘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8,32(03):9-10.}

【例8】王行宽肝胃不和, 气滞郁热医案。王某,男,47岁,2011年3月24日就诊。 患者进食稀饭及糕点后胃微胀痛, 灼热, 嗳气, 泛酸约5年许, 口不渴, 夜寐有时不谧, 大便成形, 日解两次, 舌淡红、苔薄黄, 脉弦缓。胃镜示:浅表性全胃炎, 十二指肠球炎。此疾中医名胃痛, 肝胃不和, 气滞郁热。治以调和肝胃, 左金制木。处方:百合15g,苏叶5g, 柴胡10g, 黄芩10g, 蒲公英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白术10g, 丹参10g, 郁金10g, 香附10g, 天麻10g, 枳实10g, 炙甘草3g。14剂。2011年11月7日复诊:前方药后, 胃胀痛曾缓解数月。因饮食不慎, 胃胀痛复发月余。嗳气, 泛酸, 灼热, 纳食馨, 口微干, 大便软, 日解两次, 舌淡红、苔薄黄, 脉弦缓。诊为胃痛, 肝胃不和, 气滞郁热, 再拟调和肝胃, 左金制木。切记忌食生冷、酸辣、油炸等食品。处方:百合15g, 柴胡10g, 苏叶5g, 黄芩10g, 蒲公英10g, 枳实10g, 白术10g, 白芍10g, 乌贼骨15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丹参10g, 九香虫10g, 郁金10g, 炙甘草3g。14剂病愈。{杨诗雨,黎胜,范金茹.王行宽教授运用百合治疗内伤杂病撷菁[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01):29-30. }

(长义堂*王世杰整理研究)

3 阅读:55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的名医医案.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