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白及】
蒲公英治脾胃病乃因其苦寒,可解胃热。脾胃病,郁热或湿热很是常见。肝郁、食积、停湿、凝痰均可壅而化热,则生湿热、郁热、化火,脾虚谷气不行,亦可壅而化热。
【朱莹经验】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多因嗜食膏粱厚味致热毒内积,或因感受邪毒郁久化热而成。蒲公英长于清热解毒,白及长于消肿生肌,两药合用,清热解毒、祛腐生肌力增,故朱师常于糜烂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应用此对药,疗效颇佳。{王赏,朱莹。朱莹运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 2014,30(02),18-20}。
【蒲公英-夏枯草】
蒲公英,清肝兼可达郁,《本草求真》 云:“蒲公英泻阳明胃、厥阴肝之火”。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谓蒲公英可泻阳明胃火而平诸经之火,其入肝胃经,肝火犯胃,胃病有肝胆火者可用之。
【吕景山经验】两药均为苦寒清热之品, 前者归胃、肝经, 清热解毒, 善清胃热, 亦可散瘀消肿, 治疗胃肠黏膜红肿、糜烂及溃疡;后者归肝、胆经, 善清肝火,可治肝火犯胃。此对药用于治疗肝胃郁热之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尤以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效果显著。{文雅,吕景山。吕景山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举要[J]。山西中医,2011,(12),8-9+11}。
【蒲公英-冬凌草】
蒲公英、冬凌草皆有清热、利湿之作用,冬凌草又为治疗咽喉食管病的要药。脾胃病之湿热、热毒可用之,以清热利湿,化滞气,健脾胃。
【王洪京经验】蒲公英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泄降滞气、健胃;冬凌草也有利湿、清热解毒、健胃之功。二药相伍, 清热解毒除湿中寓有化滞健胃之功, 相辅相成。二药为伍常治疗急慢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消化性溃疡属湿热、热毒壅盛者。王师认为患者嗜食辛辣、恣啖厚味, 致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肥甘辛热蒸化为湿热、热毒, 充斥中宫, 阻碍气机。症见脘腹胀满拒按, 口干苦, 秽浊之气突口而出, 便结, 尿黄,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二药清热解毒除湿、散滞气, 使湿浊得散、热毒得清, 中州可复运。用量:蒲公英10~30 g, 大剂量60 g;冬凌草30~60 g。{张红,王瑞。王洪京主任医师应用化湿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13(04),31-32}。
【蒲公英-连翘】
《本草新编》蒲公英言“至贱而有大功, 惜世人不知用之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 但其气甚平, 既能泻火又不损土, 可以常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 俱可大剂服之, 火退而胃气自生”。《医林纂要》谓蒲公英“补脾和胃、泻火”,对胃火炽盛,药性平和,苦泄而不伤正,清热而不伤胃,胃病有热者用之。
【李世增经验】二药合用功能清胃止痛、健脾化滞、清热解毒。李老师在临床上常以蒲公英15 g, 连翘15 g合用, 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等见胃脘部嘈杂灼热之症。{房铁生,李世增。李世增教授应用对药治疗疑难杂症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 2013,22(11),1896-1896+1898 }。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清胃热。脾胃虚寒在那些衣食不足的战乱年代较为常见,而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者更为多见,导致饮食伤胃,湿邪热毒内生;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化热。故甘师认为如今胃热是脾胃病的常见病因,这也是临床常用清法的原因。
【甘爱萍经验】甘教授认为,胃也属于娇脏,不耐寒热。蒲公英药性苦、甘,寒;白花蛇舌草药性微苦、甘,寒。两者皆非大寒大苦之品,久服也不会伤及脾胃。相反大家熟悉的三黄(黄芩、黄连、黄柏)等,虽清热力量强,但久服易伤脾胃,只能短期运用,且用量宜小,如甘师偶用黄连,剂量也常把握在 6-10g。有人认为胃炎伴有胆汁反流者尤其不宜使用三黄,因胆汁本苦,呈弱碱性,如再加用大苦大寒、碱性的药,会加重胃黏膜的刺激,此即苦寒伤胃之理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均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效,甘师应用此二药治疗胃热患者,性平和,祛邪而不伤正,胃镜也证实对胃黏膜糜烂、充血等恢复良好。{吴伟,刘洋。甘爱萍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8,18(34):202-203}
【蒲公英-白芷】
蒲公英疗胃病,当属热类,还能消瘀,散结消痈,凡胃病因瘀热而作,用其最为相宜。
【曹志群经验】 蒲公英,其味虽苦而不伤阴, 性虽寒而不败胃, 且有养胃之功;白芷能化瘀消肿, 排脓托毒, 生肌长肉, 祛腐生新, 常配伍清热泻火、解毒利湿之品, 用于治疗疮疡痈肿。蒲公英、白芷配伍, 既能够使药效速达阳明经, 清胃热,泄胃浊,又能制约寒凉药物, 保护胃阳。{丁振, 曹志群。曹志群应用对药治疗消化病验案举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4),200-200+202}。
【蒲公英-瓜萎皮】
【王洪京经验】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疏肝 行泄;瓜蒌皮清肺胃之热,涤痰导滞,宽中下气,和中消痞。二药合伍,开通消散,相得益彰。共奏涤化 痰热、散结滞、和胃消痞之功。临床急慢性胃炎、溃 疡病、胆石症、胆囊炎等属痰热阻滞者均宜选用。用 量:蒲公英10~30 g,大剂量60 g;瓜蒌皮9~12 g。{王瑞,刘施吟,王海涛,王洪京.王洪京主任医师应用清热类和温清合伍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6):66-68}
【蒲公英-马齿苋】
胃肠病湿热,或有热毒,可用蒲公英,清解肠中血分之毒热,加用马齿笕,清热解毒利湿作用更强。现代研究认为蒲公英中有效成分蒲公英乙酸 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具有显著的促胃肠动力药理活性,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赵法新经验】常用蒲公英、马齿苋,甘寒清热、益阴解毒,少用苦寒败胃、苦燥伤阴之药,免犯虚虚实实之弊。用于胃强脾弱,暴饮暴食,食而不消,积滞内停,郁而化热生火,而见消谷善饥、口舌生疮、龈肿齿痛、大便干结、或胶粘不爽、黑黏恶臭、口干苦臭,一派胃肠消化道积热证候。治当先消积导滞,积去热除,余热未清者。二药合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倍增,用于除胃肠积热之后,清其余热为宜。{魏征,张俊萍,赵玉瑶。等。赵法新教授运用对药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 2016,27(06),1507-1508}。
【徐建明经验】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经,具有清热 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的作用。马齿苋,酸、寒,人大肠、肝 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中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等, 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临床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 螺杆菌实验呈阳性者,如不能使用抗幽门螺旋杆菌三,四联疗 法的慢性胃炎患者,常加用此药对以抗幽门螺杆菌。马齿苋在 药理实验中发现,其可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马齿苋能够有效控制肠道慢 性炎症,并降低炎症癌变率。因此在治疗腹痛、腹泻、便下赤白 黏冻、里急后重等中医辨为‘痢疾’的病证中常常配伍使用该药。 老师认为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对于辨证属实、属热 者。蒲公英马齿苋两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之效,在此药对基 础上,配以调气行血之药,即取‘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 自愈’之意。而对于痢疾辨证属虚、属寒者,此药对还当配以温 补脾肾药,发挥其清肠的功效,而又不致苦寒伤正。对于慢性 痢疾患者,治疗时应当考虑顾护胃气,健脾益气、扶助中焦的基 础上,佐以此药对。二者常用剂量马齿苋20g,蒲公英常用剂量 为15—30g。老师认为蒲公英用量宜大,否则其清热之力不彰。{刘禹欣.徐建明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6):43-44}
【张安富经验】蒲公英与马齿苋合用:蒲公英为菊科草本植物, 味苦、性甘偏寒, 归肝经、胃经, 常被临床用于治疗胃炎、肝炎、感冒发热、疔毒疮肿等疾病以达到清热解毒, 利尿散结的目的。药物药理学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蒲公英中发挥重要功效的成分为蒲公英素、蒲公英甾醇等, 且上述有效成分被提炼应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抗治疗中证实有效, 而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多是因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见, 蒲公英是慢性胃炎患者的福音。马齿苋是马齿苋科植物, 全草可入药, 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痢等功效, 可抑制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从而缓解胃肠道慢性炎症。笔者在痢疾治疗中常配伍使用马齿笕且效果显著, 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里急后重、腹痛腹泻等症状。联合使用蒲公英和马齿笕, 能够强化清热解毒的功效, 但是为防止苦寒伤正, 应在痢疾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搭配温脾补肾的药物。通常, 蒲公英用量为15-30g, 马齿笕用量为20g。{刘羽,李作文,罗廷,王静.张安富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