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恶的封建社会,诞生过这么一句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今我写了篇很普通的文章,竟也发不出去,不知道是我的原因,还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因。
改材料改到半夜,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常有的事。改来改去,东西还是那点东西,事还是那些事,颠来倒去反复改动,无非是驴粪蛋上雕鲜花。一次让你过关,哪里能显得出我的水平比较高?
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我始终认为,文字材料就是把事情说清楚,能多简洁就多简洁,更不要说啰里吧嗦增加那些不知所谓的修饰辞藻。
事实上,很多文字工作不是为了多严谨,只是为了对仗工整,只是为了某些人的审美喜好,反复修改、雕琢。没有几个人在意材料的内核是什么,只要是看的人觉得写得好,那就万事大吉。
标点符号的运用,的、地、得的正确运用,还有字体、字号等等,如果说这一类的问题是为了规范,还有情可原。但是更多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新叫法、新词汇。咱们如果创造一个,那就叫胡编乱造。如果有的人造一个,那就叫创新引领。
很多新奇的说法和写法,可谓是层出不穷。你说他不好吧,倒也朗朗上口。你说他好吧,又没什么本质上的改善和提高,只是看起来好像很厉害似的。这种脱裤放屁式的创造,最消耗大家的精神和精力。
文字材料层层上报的时候,往往是最煎熬的时候,谁起草的往往谁最煎熬。不管你多么了解情况,也要找出重点、难点和亮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为什么?有的人会告诉你,这是常识。至于这常识是怎么来的,他却从来也不说。
水无常势,文无定法。文字工作的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审阅的人的喜好。说你行你就行,一剑破风三千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迎风恶臭带窜稀。所以写材料的人要脸皮厚一点,面对表扬只呵呵一笑,面对批评能泰然处之。
材料写多了写久了,就摸清了路数,尤其是摸清了看材料人的路数。摸清路数之后,剩下的就是技法问题,好办,不值一提。只要是稍微留心一点,就能把看材料的人拿捏的死死的。除非是你突发奇想,或者情绪上出现大的波动,一般都能把控个七七八八。
仔细想想这必定是非常可怕的。当一个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部分东西的时候,他的世界一定是不完整、不真实的。世界都不完整、不真实了,就更不要说判断了。
我绝不是个放任自己的人,但对反复修改材料的事情还是很抵触的。一段文字,修改一两次,再凝练一点也未尝不可。如果一次又一次地删了加、加了删,反复修改,其实是很无谓的。
明明没有亮点,非要挖掘出来一个亮点,这是最艰难的事情。如果一个写材料的人都不愿意去挖掘亮点的时候,大概是没有什么挖掘的价值。
写那么几句话,抨击一下这种低效的无用功,竟被公众平台给拦截了。多少还是有点不舒服。除了文章发不出来以外,更让我不舒服的是这种不太能说真话的环境。多少有点可怕。望而生畏,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