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6日,夜,下了整整一天的雪,终于渐渐停了下来。
正在被窝里沉睡的季步生,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给惊醒了。寒夜之中,这“笃笃”的敲门声,听得分外清晰——两长一短,中间还隔着一段时间。
下一刻,季步生便赶紧一骨碌爬起身,衣服都没穿齐就往门口赶去。
这敲门声是组织上的交通暗号,这么晚了,还有人来联系自己,肯定是出大事儿了。
季步生打开门,小陈先生(陈福民,崇雅小学老师,众人皆称其为“小陈先生”)那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眼前。
但此时的陈福民,脸上全然不见往日的那份处事不惊,蹙起的眉宇之间更是充满了惊慌之色。
“快,老季,你赶快将这封信送到南黄沙(今射阳县长荡镇六合村附近)去。”
陈福民告诉季步生,潜伏在卢公祠据点日伪军内部的内线,刚才偷偷冒死出来报信——今晚日军收到消息,将会在半夜两点出动,连夜偷袭南黄沙。
卢公祠日军据点,距离南黄沙不远,必须赶在敌人出动之前,尽快将情报送出去。
季步生随即裹衣出门,踩着雪泥出了村子,从卢公祠到南黄沙一带,途中需要经过两个日伪据点。
季步生沿着据点周边的深沟、高坡背面,匍匐而行,先后越过了这两个据点关卡,滚了一身雪泥之后,最终来到了新立村附近。
然而,走着走着,季步生却突然心里咯噔了声,不由暗自叫道:
“糟了!”
眼前虽然漆黑一片,但入耳的潺潺水声,却让季步生登时意识到,眼前的这条窄河湾河面之上没有结冰,不能通行。
季步生走到近前,看着眼前波动的河面,不禁愣住了神儿,怎么办?白天的时候,这个地方的港湾处停靠有摆渡船,但如今夜已深,加之这几天下雪没有行人,摆渡人已经摇船回村去了。
此时找船设法渡河,已然来不及了,但绕路去南黄沙的话,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必须尽快渡河!
这个决然的念头随即在季步生心中升起,他咬了咬牙,脚步毅然向前迈了出去,脚踩着水岸边,溅起了一片水花。
季步生摘下帽子,随后将信件放入帽中,随后将身上衣服取下,全身上下脱了个精光,阵阵寒风吹来,让季步生的皮肤不禁开始颤栗着,牙齿也打起了架来。
“哗啦!”季步生踏入了水中,寒冬河水,冰冷刺骨,光着身子的季步生身上残存的热气,在进入河水的那一霎那,瞬间消失殆尽。
寒意如同尖刺,顿时千万根针刺一般,让季步生浑身感到一阵僵硬,剧烈战栗之后,浑身麻木起来。
平日里看起来并不宽的河面,此时却如同一条漫长的旅途,季步生想要快速游过去,却力有不逮,只能慢慢地熬了过去。
上岸之后的季步生,脸色发青,他先查看了信件,随后赶紧穿上衣服,打着哆嗦继续向前走去。
大约晚上十点半的时候,季步生来到了南黄沙我新四军驻地。
当天接待季步生的干部,拆开信一看,表情顿时紧张了起来,他随后又冷静下来,平静地对季步生说道:
“你赶快回去吧,路上一定要小心,这里很快就不安全了。”
随后,季步生便连夜赶回家中,事后他才得悉,当晚来到南黄沙驻地的,有新四军的三个重要人物——三师政治部主任吴法宪、行署主任曹荻秋、以及行署文教处长戴伯韬。
曹荻秋
这三位是从阜宁转移到盐东黄沙区来的,没想到刚到不久,就有汉奸告密,引导日伪军连夜突袭。幸亏季步生送来的消息及时,驻地新四军部队当即迅速转移,等日军夤夜包围南黄沙一带之后,忙活了一个夜晚最终扑了个空。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01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射阳县文史资料》,季登喜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