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第一次为大家所熟知,就是在武昌起义。黎元洪最初是清朝的统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由于仓促发动且意外成功,革命党的领导人物大都远在海外。而此时,参加了起义的人中最大的官是连长吴兆麟,急需一个有威望且同情革命的领导者来稳定局势。
情急之下,革命党人们先想到了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他担心万一清兵随后扑来,当首领的必定是会被诛九族的头号反贼,风险太大,于是婉言谢绝。由于黎元洪为人厚道,有说黎菩萨之称,加之帮助过革命党人,这时候有人推荐了黎元洪。这时候需要解释为什么革命党会选择他?可能是因为他的声望和地位,有助于稳定局势。
一、顺从革命大势,积极稳定内外局势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加大了湖北的作战力量,除湖北提督张彪率部继续驻扎汉阳外,还派出冯国璋率领的陆军、萨镇冰率领的海军抵达汉口作战。刚刚成立的军政府可以说是内外交困,黎元洪刚履任都督所面临的压力和考验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内部的权力之争,另一方面是外部强大的军事压力。内部的压力主要是军政府权力分配问题,这也是黎元洪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最为棘手的政治问题。
黎元洪出身北洋海军,他利用威望劝导他的老师,海军提督萨镇冰倒向自己的一方,形成了示范效应,一些清朝遗老遗少多有投诚。
10月28日,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田桐等人抵达武汉支援。黄兴为众望所归的、敢上前线冲锋陷阵的统帅,他的到来给革命军的士气打了一针强心剂。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湖北军政府战时总司令。
黎元洪在湖北都督这个任上,为了立威,一反以往的菩萨面孔,露出狰狞面目,杀死了武昌首义大功臣张振武。因为张桀骜不驯、锋芒毕露,对黎元洪把持下的湖北政局表示不满,被黎元洪视为心腹大患。黎找了个借口,借袁世凯之手未经审讯,就处决了张。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黎元洪,绝不是所谓的菩萨心肠,能干到这个位置的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立即派兵镇压,其中就有冯国璋。冯国璋是当时北洋军最能打的将领,但黎元洪就是利用汉阳街巷拖住了冯国璋,让北洋军不能扑灭革命——这一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二、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捍卫民主共和
黎元洪作为辛亥革命的功臣,在之后的政治斗争中也多次被当作筹码和拉拢的对象。很多人认为黎元洪是个借用辛亥革命的政治投机分子,但事实上,在辛亥革命之后,黎元洪却是民主制度的护卫者,即便在袁世凯的胁迫下,也未尝更改。
1916年,袁世凯称帝83天就众叛亲离,在绝望中死去。徐树铮审时度势,又帮段祺瑞策划利用黎元洪作傀儡,建立皖系统治。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在是否参加一战问题上发生分歧,美国要求中国与之采取一致行动对德宣战,并答应借给军费,黎元洪表示同意。然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答应借巨款给段祺瑞,以扩充其势力。由此段祺瑞力图把黎元洪作为傀儡,因而发生总统与总理争权斗争,史称府院之争。之后《京报》披露,中日秘密签订了一亿元的军事借款,黎元洪借人们反段情势,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
不久,北洋督军准备在天津拥徐世昌为大元帅,建立临时政府,推翻黎元洪为首的北洋政府,拥段上台。无武力支援的黎元洪无法,只得邀请张勋入京调停,不料张勋来个倒戈,拥立溥仪复辟。为了挽救民国,黎元洪更摒弃前嫌,致电身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要冯根据约法代理大总统职务。同时,黎元洪又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让他和冯国璋合力平叛。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被迫下台。
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法统重光”再任大总统。次年,由于曹锟选举作弊,黎元洪被迫下台。至此,黎元洪的政治生涯终结,他晚年致力于实业,曾任中兴煤矿董事长、黄陂商业银行总董事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企业的董事,成了大实业家。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患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三、黎元洪的历史贡献
黎元洪的相貌雍容富贵,慈善亲民,被时人称为“黎菩萨”。世人都认为黎元洪是个性格懦弱的人,连黎元洪的老师严复都说他“黎黄陂是德有余而才不足”,但这样的人真的能三番五次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求得保全?显然不是,其实黎元洪是个心思缜密的北洋政治精英,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也算是长袖善舞,在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情况下,能坚持住底线且做成一些事情,是不容易的。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看他对历史前进的方向采取一种支持的态度还是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黎元洪就任湖北都督,在推动建立全国政权、制定临时约法等方面起到了自己的作用。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张勋复辟,是坚持了正确的历史方向。
总之,黎元洪是清末民初新旧交替时代的典型人物,一生经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帝制复辟、军阀混战,他出身旧体制,却在革命中被推向历史前台,成为一个象征性领袖。尽管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存在差距,但他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精英的困境与挣扎。
然其努力与坚持着实难能可贵,恰如其挽联所言:“首义建共和,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项城以下无余子;平民起革命,见利不趋,见害不避,除中山而外独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