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4周的销量数据显示国内汽车销量环比下跌超三成,电车同样环比下跌超三成,凸显出燃油车和电车如今都不好过,而在这有限的市场中生存无疑是第一考虑,为了生存他们开始了刺刀见红式杀价。
第14周国内市场的汽车销量为33.7万,环比下降30.23%;新能源汽车销量16.9万,环比下滑30.1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08%,新能源汽车占比再次突破五成,对燃油车压力山大。
这样的数据是相对上一周,如果是相对2024年的平均周销量,那么寒意就更甚了,2024年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辆,平均周销量达到57万辆左右,如此第14周的销量比2024年的平均周销量更是少了40.9%。
整体市场如此,各个汽车品牌的日子大多也不好过,而且是大多数传统汽车企业和电车企业的销量都在环比暴跌。
电车一哥这一周的销量为4.5万辆,相比上一周的6.04万辆下跌25%;新造车曾经的一哥销量环比下滑近三成;某新造车品牌此前曾连连上涨,但是由于交通事故的影响,下跌34.6%。
传统汽车品牌同样不好过,大众这一周销量2.95万辆,相比上一周的4.08万辆下下滑了27.7%,丰田环比下滑了34.6%。
燃油车和电车企业都出现销量大跌,促使他们必须为保住市场份额而努力,价格战就成为他们的最好手段,之前传统汽车企业将燃油车价格降低至4.99万元,而近期某电车企业也将他的电车从6.98万降价至5.68万元,可见双方的价格战是真的刺刀见红。
让这些汽车企业如此有紧迫感的原因在于从去年以来,已有数家新造车陷入困境,凸显出汽车销量一旦跌破某个水平,汽车企业面临的后果就是万劫不复。
相比起传统汽车企业,新造车就更有紧迫性了,至今只有有限的几家新造车取得盈利,多数新造车仍然在亏损当中,如果销量出现下滑,资本市场也不认可,他们就更难有活路。
对于他们来说,市场也会形成恶性循环,销量规模不够大,消费者就更不会买,毕竟去年陷入困境的几家车企的车主已烦透了,汽车严重贬值,汽车维修不知找谁,汽车找不到配件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消费者对销量规模小的汽车企业敬而远之。
近期某品牌电车的交通事故对新造车则是又一根稻草,由于事故过于严重,高速公路在显眼处提醒慎用智驾,应急管理部发声指出国内的智驾大多是L2级别,需要驾驶员紧握方向盘注意道路变化,这又让新造车失去了一大技术优势。
新造车失去了智驾的营销噱头后,他们与传统汽车企业竞争的手段就相当有限了,而价格战已是不得不用的手段,事实上即使是电车开创者特斯拉也在国内变相采用了价格战的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保险费补贴以及零息贷款等等,显示出给予价格优惠越来越成为汽车行业的促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