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元和年间,太原留守严绶驻守晋阳城。时值盛夏,汾河水涨,两岸杨柳垂绦,蝉鸣不绝。这一日,城东三里外的河滩上,三个总角孩童正在浅水处嬉戏。
为首的孩童名叫阿虎,年方十二,是城中铁匠之子,生得膀大腰圆,皮肤黝黑如炭。他正指挥着两个同伴:"二狗,你去那边拦着!小七,你从这边包抄!今天定要抓住那条大鲤鱼!"
二狗瘦得像根竹竿,闻言立刻扑向阿虎指的方向,溅起一片水花。小七年仅八岁,是三人中最小的,他怯生生地挪动脚步,忽然脚下一滑,整个人跌入水中。
"救命!"小七慌乱挣扎,双手在水中胡乱抓挠,竟摸到一个圆滚滚的物件。他下意识抓紧那物,借力站了起来,才发现自己抓住的是一个半埋在河泥中的瓦罐。
"快看!我找到宝贝了!"小七兴奋地大喊,全然忘了方才的惊吓。
阿虎和二狗闻声围拢过来。那瓦罐约有成人头颅大小,通体呈青灰色,罐口被一块褪色的锦缎严严实实地封住,缎子上还残留着暗红色的古怪符文。最奇的是,罐身微微颤动,似乎里面装着活物。
"该不会是金银财宝吧?"二狗眼睛发亮,伸手就要去揭那锦缎。
阿虎一巴掌拍开他的手:"蠢货!万一是毒蛇怎么办?"说着,他从岸边捡来一根树枝,小心翼翼地挑开锦缎一角。
三个脑袋同时凑向罐口。刹那间,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扑面而来,熏得他们连连后退。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一个黑影从罐中窜出,"啪"地落在浅水中。
"妈呀!"小七吓得一屁股坐进水里。阿虎和二狗也惊得倒退数步。
那黑影竟是个约莫一尺来长的怪婴!它浑身青紫,布满皱纹,头顶生着一撮如火般的赤发。最骇人的是它的脸——没有鼻子,只有一张裂到耳根的大嘴,而两只碧绿的眼睛竟然长在头顶正中央!
怪婴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四肢并用向河岸爬去。阿虎最先回过神来,抄起一块石头就砸:"妖怪!休走!"
石头擦着怪婴飞过,溅起一片水花。怪婴受惊,爬得更快了。二狗也壮起胆子,抓起一根木棍追了上去:"抓住它!说不定能卖钱!"
小七战战兢兢地跟在最后,双腿直打哆嗦。怪婴爬上岸边草地,眼看就要钻入灌木丛中。忽然,它停下动作,头顶的眼睛骨碌碌转了一圈,然后——它竟然直立起来,离地数尺,悬浮在半空中!
三个孩童呆若木鸡。只见那怪婴张开血盆大口,发出一串刺耳的尖笑,随即转身就要飞走。
"妖怪休走!"一声暴喝从河面传来。一艘渔船不知何时靠近了岸边,船头立着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正是船夫郑三。他抄起丈余长的竹篙,对准空中的怪婴狠狠一扫。
"啪!"竹篙结结实实打在怪婴背上。怪婴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从半空中坠落,重重摔在河滩碎石上。
郑三跳下船,大步上前。怪婴挣扎着想要爬起,却被郑三一脚踩住。"这是何物?"郑三皱眉,竹篙高高举起,"定是害人的妖孽!"
"不要!"小七突然喊道,不知哪来的勇气。但那竹篙已经落下,重重砸在怪婴头上。一下、两下、三下……直到那小小的身躯不再动弹,青紫色的液体从碎裂的头颅中渗出,染红了一片碎石。
阿虎和二狗看得目瞪口呆。小七则捂住眼睛,低声啜泣起来。
郑三喘着粗气,用竹篙翻动那具扭曲的小尸体:"死了。"他啐了一口,"这妖物不知害过多少人,今日除了它,也是功德一件。"
"郑叔,这、这是什么东西?"阿虎壮着胆子问道。
郑三摇摇头:"老汉活了四十多年,从未见过这等怪物。你们几个娃儿,从哪里弄来的?"
小七指了指河中那个瓦罐。郑三走过去,用竹篙挑起瓦罐仔细端详,脸色越来越凝重:"这锦缎上的符文……像是道家的镇妖符。罐底还有字。"他眯起眼睛辨认,"'元和二年封'……这都十多年前的东西了。"
"郑叔,现在怎么办?"二狗问道。
郑三沉思片刻:"你们三个,今日之事切莫对外人提起。这妖物尸首,我且将它抛入深水处,免得再起祸端。"说着,他用竹篙挑起怪婴尸体,走到船边,用力抛向河心。
三个孩童面面相觑,点了点头。郑三又叮嘱几句,便撑船离去。孩子们也无心再玩,各自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