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亡魂指路

长岳和文化 2025-04-14 02:18:51

晋太康元年,吴郡才子陆机携《辩亡论》北上洛阳。时年二十有八的陆机,早已以文采风流闻名江东。此去洛阳,一为谋个前程,二为会一会中原名士,较量才学。

这一日行至邙山地界,天色忽变。方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密布,山雨欲来。陆机忙催马前行,欲寻个避雨处。谁知这邙山小道错综复杂,几个转弯后,竟迷失了方向。

雨点开始噼啪落下,打得道旁竹叶沙沙作响。陆机翻身下马,牵着缰绳沿一条泥泞小径前行。青衫已被雨水浸透,贴在身上,颇不舒适。正彷徨间,忽见前方竹林深处露出一角茅檐。

"有人家!"陆机心中一喜,加快脚步。走近了才看清是间简陋的草堂,四周篱笆疏落,院中一株老梅被雨水打得花落满地。

陆机整了整衣冠,轻叩柴门:"在下吴郡陆机,迷途遇雨,敢问可否借宝地暂避?"

门"吱呀"一声开了。站在门内的竟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一身素白深衣,眉目清朗,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超然气度。少年打量陆机片刻,微微一笑:"原来是江东陆士衡,请进。"

陆机暗自诧异这荒山少年竟识得自己表字,但也不便多问,拱手道谢后随少年入内。

草堂内陈设简朴,唯有一案一榻,壁上挂着几幅字画。最引人注目的是案上摊开的《周易》和几卷批注过的手稿。陆机目光扫过,不由吃了一惊——那批注笔法飘逸,见解独到,竟是自己从未见过的妙解。

少年端来一盏热茶:"山野粗茶,聊以驱寒。"

陆机接过茶盏,忍不住问道:"小先生独居此间?方才见案上《周易》批注,见解精妙,不知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少年盘腿坐在对面,闻言笑道:"闲来涂鸦,不值一提。倒是久闻陆公子《文赋》之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雨声渐密,敲打茅檐如鼓点。两人从《诗经》谈到《老子》,少年竟无所不通。尤其谈及玄理时,少年言辞精妙,常有惊人之语,令陆机这个江东才子也不禁拍案叫绝。

谈话间,陆机取出随身携带的《辩亡论》手稿,请少年品评。少年细读后,沉吟道:"陆公子此文言辞华美,说理透彻,只是..."

"但说无妨。"陆机倾身向前。

少年指着其中一段:"此处论及天道与人事,若能援引《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更见深度。"

陆机闻言一怔,细思片刻,恍然大悟:"妙哉!小先生此言,直指要害!"当即提笔修改。两人相谈甚欢,不觉窗外雨住云散,夕阳已染红半边天空。

陆机见天色不早,起身告辞:"今日得遇高士,受益良多。敢问小先生尊姓大名?他日若到洛阳,定当登门拜访。"

少年送陆机至院门,指着远处一条小径:"沿此路直行,遇岔路向左,可通官道。"顿了顿,又道,"至于名姓...他日陆公子若到洛阳,可往城东寻访王辅嗣墓,或能解惑。"

陆机觉得此言古怪,正欲追问,少年却已转身回屋,只留下一句:"'玄风陵替,哲人其萎',陆公子此诗未竟,不妨续以'斯文未丧,后起可追'。"

陆机闻言大惊——这正是他前夜在驿馆中偶得的两句诗,尚未写完,更未示人,少年如何知晓?待要再问,草堂门已关闭。陆机只得怀着一腔疑惑上路。

果然按少年所指,不多时便上了官道。三日后,陆机抵达洛阳,暂寓于城南客舍。

安顿妥当后,陆机想起少年临别之言,便向人打听王辅嗣墓所在。有老者告知:"王弼字辅嗣,早夭之才子,葬在城东十里处。其墓多年无人祭扫,公子为何问起?"

陆机不答,次日一早便独自前往。出城东行,过了一片松林,果见一座荒草丛生的孤坟。墓碑残破,仅能辨认"王弼之墓"四字。

墓前杂草有半人高,陆机拨草前行,忽见墓侧有一塌陷处,露出黑黝黝的洞口,似是墓道入口。他犹豫片刻,还是点燃随身携带的火折子,弯腰钻了进去。

墓道低矮狭窄,四壁绘有壁画。火光照耀下,陆机看到画中描绘的是王弼生平事迹:幼年聪慧、少年成名、注解《老子》、与何晏论道...忽然,陆机浑身一震,火折子差点脱手——壁画最后一幅,正是王弼病逝前的场景:榻前站着一个白衣少年,眉目清秀,赫然便是那日邙山指路的少年!

陆机只觉一股寒意从脊背窜上来。他强自镇定,继续向前,来到墓室中央。石棺上积满灰尘,棺前小案上放着几卷竹简,竟是《周易注》的手稿。陆机颤抖着手翻开一卷,只见字迹与那日草堂所见批注一模一样。

"原来如此..."陆机喃喃自语,"邙山少年,竟是王辅嗣魂魄所化..."

墓室中忽然响起一声轻叹。陆机猛地回头,却不见人影。只有火折子的光在壁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哲人其萎,斯文未丧。"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墓室中回荡,正是那少年的嗓音,"陆士衡,吾道不孤矣。"

陆机此刻反倒平静下来,对着虚空拱手:"前辈玄学大家,机仰慕已久。那日蒙指点迷津,今日特来拜谢。"

墓室中似有微风拂过,案上竹简无风自动,翻到某一页停下。陆机近前观看,正是《周易·系辞》中"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节,旁边批着一行小字:"殊途同归,百虑一致。"

陆机恍然大悟:"前辈是说,无论玄学文章,最终道理相通?"

无人应答,只有一缕阳光从墓道口斜射进来,照在竹简上,那行批注字迹熠熠生辉。

陆机在墓前郑重三拜,然后将随身携带的《辩亡论》文稿焚化,青烟袅袅上升,消散在春日晴空中。

"前辈,此文得您指点,今当奉还。"

离开时,陆机似有所感,回头望去,只见墓前荒草丛中,不知何时开出了一簇白色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曳。

回到洛阳城中,陆机拜访名士张华,将这段奇遇告知。张华抚掌称奇:"王辅嗣去世已六十余载,其魂魄犹念玄学传承,真乃奇事!士衡得此机缘,必成大器。"

后来陆机果然名动洛阳,其文采风流,被誉为"太康之英"。每逢清明,他必独往王弼墓祭扫。有人见他在墓前诵读新作,时而停顿,似在倾听;时而微笑,似有所得。

洛阳城中传言,每当月明之夜,王弼墓前常有两个影子对坐论道,一长一少,谈至东方既白,方各自散去。

[全文完]

1 阅读:37
评论列表
  • 2025-04-14 15:47

    网上有民间发明家,发明出使用磁铁、铜线、螺丝,就能无限供应的电力,叫做永磁发电,能不能发明出,像永动机一样的永磁发电机,适合家庭使用那种,可以给单个家庭供电。

  • 2025-04-14 15:46

    欧洲风车磨坊的风车,在没有风的时候,就不能转动和磨面粉,欧洲人采取的办法是,用马或驴牲畜带动石磨盘转动,磨面粉或是进行其它的作业。

  • 2025-04-14 15:47

    欧洲风车磨坊的风车,在没有风的时候,就不能转动和磨面粉,使用像永动机一样的永磁电力,就能保证风车磨坊的风车,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也能转动不停。

  • 2025-04-14 15:46

    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欧洲人最早辗磨谷物,是用人力手工转动石磨盘,后来又用马或驴牲畜转动石磨盘,后来又发明了水力推动的水车磨坊,之后才发明了借助风力运转的风车磨坊,风车的用途也不再局限于辗磨谷物,而是发展为加工大麦,把原木锯成桁条和木板,制造纸张,还从各种油料作物如亚麻籽、油菜籽中榨油,还把香料磨碎制成芥末。

  • 2025-04-14 15:46

    欧洲的风车,开始时仅用于磨面粉,到了十六、七世纪,有很多风车的磨坊、锯木坊和造纸坊,风车可以将小麦磨成面粉,制作面包和其他食品,可以将油菜籽榨成油,用于烹饪和灯油,可以将原木锯成木板,用于建造房屋和家具,可以用于将木材浆料加工成纸张,可以用于将羊毛纺成纱线,制做衣服和其他纺织品,可以用于将粘土制成陶器。

长岳和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