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刘裕的一生,刘裕到底算是什么类型的皇帝?

调侃历史 2022-02-27 09:04:43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五月二十一日,刘裕被病魔击倒,辞世于西殿,时年六十岁。

回首刘裕的一生,有荣耀,有遗憾,有得志,有消沉,不管怎样,作为一个南朝的开国帝王,刘裕的名字彻彻底底地被刻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如果按照枭雄与奸雄的区别来看,刘裕或许应该定义为奸雄一类的人物。所谓"奸雄",意思就是富于权诈、窃取高位的野心家。作为合成词,它指既有奸伪权诈,又具雄才大略的牛人。刘裕戎马一生,其功绩不必多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刘裕很"奸",但纵观历史长河来看,在胜者为王的古代,善良从来都不是成为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的最佳性格。

刘裕富有机心,他心中想当皇帝想得要命,但他不到万不得已时就是不会告诉任何人,这个秘密一直被他掩藏在心里的最深处。以至于曾经最亲密的战友刘穆之也不得而知,以至于傅亮看出他的本意还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刘裕还很会装,很会忍。相玄势大之时,刘裕会装着迎奉他,会忍耐着等他露出破绽。司马皇帝给他官当时,刘裕也会装着自己不胜任而推辞,也会忍耐着等到自己似乎不得不勉为其难将就的时候。

当然,更"奸"的还在后头,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司马家的打压上。为了自己的帝位,刘裕用尽了各种手段,捏造罪名讨伐司马休之,派人勒死司马德宗,派人搞定司马德文。所有这些,无不是卑鄙奸诈的手段,体现在刘裕身上,可以说,他的确是太不地道了。

虽然刘裕"奸",但更应该强调他的"雄"。因为在刘裕的一生中,他"奸"的成分少,而"雄"的成分多。

由于自己本身是寒门出身,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平民百姓的苦日子,在百姓的痛苦中刘裕认清了东晋政权腐败衰弱的本质,那就是∶官不与民作主。因此,刘裕在自己当了帝国老板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去帮助百姓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当然,他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更想自己的刘宋能千秋万代传下去。

东晋后期,国家战乱频发,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军政所需不得不花掉大量经费。但是这样一来,国家的固定资产就不怎么够了。怎么办? 政府想到了百姓。表面上是向百姓"借"钱,实际上就是强抢,因此,百姓的负担很重。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刘裕自己当老板的时候。刘裕上台后,开始下决心改变这种情况。他对百姓的赋税进行了减免,不仅如此,为了打击地方官贪污的毛病,刘裕下令地方上的父母官们不得擅自搜刮民脂民膏,而且地方上有什么大工程,也一律需要上交各有关部门进行批准。

为了不让自己被安乐迷了眼,刘裕甚至下令将自己少时当农民用过的工具、破衣裳都挂在宫中,每天吃饭睡觉前都要看上一眼,以起到警示自己的作用。

这一招很管用,在这些破烂道具的警示下,刘裕的生活开始变得节俭起来。他从不用珠玉装饰车马,也很少游览和饮宴。岭南曾经进贡过一种筒装细布,刘裕嫌它过于精美华丽,耗费人力,于是他命令有关部门弹劾岭南太守,将进贡的细布还给当地,并且亲自下令禁止岭南织做这种细布。

灭掉后秦之时,逃不过"英雄爱美人"之必然规律的刘裕在长安发现了一个天资国色的尤物——姚氏。此姚氏是姚兴的侄女,长发飘逸,妖冶媚人。刘裕对她非常宠爱,以致于竟有点耽误政事了。谢晦没坐住,又跳了出来对刘裕加以提醒,在谢晦的提示下,刘裕竟能幡然醒悟,并把姚氏遣出宫内。

在刘裕如此身体力行的表现下,刘宋早期宫内宫外也基本都能严奉禁令,没有人敢表面上奢侈浪费。皇子每天到宫中向刘裕问安,也必须脱掉公服,只穿戴平常衣帽,礼节简单。

刘裕是个大老粗,对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清谈、文学、书法等,他一概不会。为此,刘裕是有自卑感的,当老板后刘裕也常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以改善与士大夫们的关系。针对以往"学校荒废,讲诵蔑闻"的情况,刘裕也曾要求"选备儒官,弘振国学"。遗憾的是,刘裕于当年病逝,立学之事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胎死腹中。但不管怎么说,刘裕兴学之诏依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预示着寒门军事权贵在取得统治地位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意欲确立新的导向,以纠正或调整高门士族社会玄风泛滥的状况。

因此,总的来看,刘裕还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这对于没有读过书,也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管理的刘裕来说不可能做得更多了。他做到了他能想到、能做到的一切,这就已经足够,尽管在历史的评判中,刘裕比不上唐宗宋祖,比不上明皇汉武,但他已经尽力了。至少在中国所有皇帝参加的资格考试中,刘裕为自己挣了个中上,很难得。

0 阅读:249
评论列表
  • 2022-02-28 10:43

    桓玄了,文中打成了相玄